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鄉土關懷
點閱次數:3211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用心去旅行:拜訪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上)
作者 / 天空
錫神父曾居住的小房間,位於梯間。

■前言

過去偶爾在媒體中會看到在台外籍宣教師獲得終身貢獻或醫療類的奬項,或者是等了大半輩子,終於領到了象徵台灣公民的身分證的新聞報導。雖然對於這些宣教師的情操始終覺得非常感佩,卻從來沒想到過自己會和他們有聯結或者有什麼關係。直到兩年多前,一個不在預期中的機會,我幫盧俊義牧師重編了《牧會後記》。這本書中有將近一半的篇幅介紹台灣本地,過去到現在真人真事奉獻自己的故事,特別是留守在東部的那些宣教師。其中格外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台東的白冷會會士錫質平神父與歐思定修士,而這本書的書封更是以當時正在和信醫院接受治療的魏主安神父為主角。 猶記當時心裡深深為著這些人的生命故事而感動、一邊校稿一邊流淚的情景。

意想不到的是,兩年後,我竟然會因為讀了輔大宗教所,修了「宗教與文化旅遊」這門課,而有機會實地走訪這些白冷會士所建立的教會,並且由歐修士親自導覽白冷會院、親口述說他們的故事。每每想到這些機緣,不禁覺得奇妙!

旅行,從搭火車開始。上次坐火車去台東,應該是大一寒假,參加台中聯合長青團契為布農族孩子辦的冬季課輔班,去紅葉村當課輔老師。那次,是在天龍國長大的我第一次搭夜車。即使黑夜裡,從明亮的車廂中向外看卻什麼也看不到,我仍然興奮地捨不得眨眼。從那次踏入台東,到這次再度踏進台東的28年之間,我到過台東幾次?模糊的印象算來彷彿是5、6次。但顯然,我出國的次數遠高於這個數字。果然印證了不知打哪來的那句話:「國外很近,花東很遠。」腦海中同時也浮現一位友人的孩子要去南部唸大學,友人說:「從台北開車下去要四個半鐘頭耶!我去日本都不用那麼久!」即使台灣已經小到在世界地圖上幾乎快要找不到了,島上的子民還是覺得鄰國比台灣偏鄉更近。難怪台灣東岸會需要外籍宣教師來服務。

一、卑南文化與白冷會

這趟旅程主要參訪白冷會在台東所服務的部落,以及會士所建立的教堂。透過這次行程,我才知道原來台東的原住民族這麼多,包括了阿美族、卑南族、布農族和排灣族。如果把屬於台東管區的離島──蘭嶼也算進來,那還要再加上達悟族。族群多元,加上地域廣闊,不難想像這些宣教師當初有多辛苦。

(一)普悠瑪天主堂
旅程的第一天,拜訪卑南族南王部落的普悠瑪天主堂及知本天主堂。
由於我們是一月下旬去的,許多教會仍保留著聖誕節的布置。很幸運地,在普悠瑪天主堂中看到了「竹生耶穌」。在卑南傳說中,族人的起源分成「竹生」與「石生」,而南王部落流傳的是「竹生」。為我們導覽的葉傳道,幽默的說了一句令我印象很深的話:「寧可曬黑,不願白活。」這句話,可以用很多種角度來詮釋,對我,則是在提醒:「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好動,勝過好逸;寧願燒盡,不願朽壞;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事實上,這些詮釋在白冷會的會士身上全都適用,只不過他們都曬不黑。很多人可能會羨慕他們曬不黑,但這個代價卻是較易罹患黑色素癌。魏主安神父就是。

(二)知本天主堂
知本天主堂是一個保有原住民傳統風格、十分雅緻的教堂。教堂內的柱子排列了早期台灣九大族的男、女木雕,白冷會包容多元、種族融合的精神由此可見。除了柱子上的木雕,在牆上也有耶穌受難的十四站苦路的精緻雕刻;禮拜堂內兩側則放了原住民形象雕刻的椅子; 牆上是聖經故事的彩繪;聖壇的牆壁則是以石板堆砌而成。先人在這裡所做的文化保留、神聖空間營造的用心,可見一斑。而身為旅人的我,進到這樣用心打造的神聖空間,立即感受到信徒那份對於神聖的敬畏與空間裡的莊嚴氣氛。而進入這樣的氛圍,不必透過精挑讚美的音樂、不必細選投影布幕上的動畫效果,敬拜上主的心自然而然就被引導出來了。

(三)公東教堂
參觀久仰的公東教堂,對我來說重點不在硬體本身,而是在建立這座教堂的軟體──錫質平神父,以及那些自願來台過清寒生活的瑞士技師,還有他們和學生之間情感交流的故事。站在錫神父曾居住的小房間門外, 想像小小的空間裡人聲鼎沸、塞滿學生的樣子……這個被同僚用「嚴苛」來形容的人、對學生行為表現要求嚴格的人,學生卻和他沒有距離,喜歡親近他、甚至在課餘時間擠到他的房間裡。這是什麼樣的師生關係?那些公東的孩子們,必定真實感受到錫神父對他們的愛,且謙卑領受錫神父的管教。反觀現代父母疼愛、管教孩子,卻得不到孩子的尊敬與感謝,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已經不適用於現代的親子關係,更不適用於師生關係。相較之下,學生對錫神父既親密又敬畏的情感,令我好奇。

(四)白冷會院
白冷會院對我來說是當天的最重要行程,因為我就要拜訪書中所描述的傳奇人物了。特別是在下台東前,我給了自己一項任務:買了好吃的「快車脆肉紙」要送給魏神父和歐修士。會選擇脆肉紙是經過刻意挑選的,畢竟他們都年過八十了,要好吃又不必擔心咬不動的問題,最適合的應該就屬脆肉紙莫屬了。

歐思定修士 和我想像中的很不一樣。因為早就聽聞他是綠手指,且是登山好手,想像中的他,必定是開朗健談之人。在實際見到他之後,卻發覺他是一個沈靜內斂的人,臉上只有一號表情,就是「沒表情」。不但沒表情,而且是「省話一哥」,若不向他提問,他幾乎不會主動發話。雖然他能像教課書似的,介紹會院內他親手栽種的每一株花草樹木,但卻感覺不到他的熱情。直到我們的團體快要離開會院之前,有個機會和他短暫獨處,我問到他成立的「向陽登山會」,他才像終於打開了話匣子似的,說到「昨天才去參加團體的聚會」、「後來腳筋因為遛狗而拉傷了,不能爬山」、「狗狗其實是好狗」……。不知道為什麼,因為歐修士的內斂,我竟然有點心疼他。

帶著書卷優雅氣質的魏主安神父 ,是另一種親切的典型。在我們去到白冷會院時,他人並不在會院裡。執行長說他去主持婚禮了。「有人載他去婚宴嗎?」我問老師。「他開車啊。他都自己開車。」老師說。看著步履蹣跚的他,連站都站不直,竟然還得自己開車出去主持教友的婚禮,這樣的情景我實在無法想像。「燃燒自己到最後一刻」,這樣的生命何其美!當我把伴手禮交給魏神父,告訴他這東西很好吃的時候,他微笑著用流利的台語回答我:「一定好呷!一定好呷!」當下一股暖流流進我的心裡──原本我帶伴手禮是想表逹對他的心意,結果反倒自己被他所激勵了。

白冷會院裡還有一件必定要提起的,是在餐廳裡的一幅大壁畫「耶穌降生子夜圖」。那是已故蘇德豐神父的作品,由廢棄的女用手提包為素材所創作。這幅圖真的是非常有創意,特別是牧羊人旁的牧羊犬,正朝著報喜訊的天使吠叫的模樣, 實在是活靈活現!

【參考書目】
范毅舜,《海岸山脈的瑞士人》,臺北市:積木文化,2008。
范毅舜,《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臺北市:本事文化,2013。
盧俊義,《牧會後記》,臺北市:信福出版社,2016。
「用心去旅行──尋訪海岸山脈瑞士人足跡」臉書社團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10976119462383/。
(待續)

文章與圖片來源:作者


資料提供單位:天空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