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鄉土關懷
點閱次數:2428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蒙福的年歲
作者 / 林佩蓉

詩篇92篇12~15節中記載義人的生命,當「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好顯明耶和華是正直的。祂是我的磐石,在祂毫無不義。」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從松年團契到松年事工委員會的成立歷史,源於1960年代教會感知到高齡化的社會即將來臨,於是在1970年代,各教會開始籌組松年團契。接著,1984年總會成立松年事工委員會,1989年設立松年大學,並在各地陸續成立分校。整體而言,長老教會透過總會的組織建構,讓全台教會的松年事工有整體的關懷計畫,也能互相連結.

這些事務的推動,顯明年長者在上帝計畫裡的角色,「老」不再只是自我放棄、社會視之為負擔的代名詞,「老」也不會只是停留在「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或「越老越有智慧」的平面論述,而是對於生命與身體的變化,有立體、積極的建構,以及面對變化的應變。

教會將老人稱之為「松年」,是因為松樹屬於常綠喬木,葉子成針狀,比闊葉樹種還耐得住乾旱與寒冷天氣,意指老人可以坦然面對艱困的環境。而松樹本身更具有建築材料、觀賞等功能,常被譽為堅韌、長壽、保持長青。無論是外在身體或是內在精神,教會以「松年」詮釋「老」的所有官能與心靈的發展,並透過醫療與社會福利的設置及服務,讓人得以在不同年齡的階段裡,都能追求靈命的成長,彰顯上帝的作為──結出好果子、常發青。

當然,身體的衰退、健康與否,往往影響長者的心志,種種不適及四周環境的設施不便,都會讓虛弱的年長者不願出門。久而久之,心情心志更為低落,許多負面的能量不斷發散,不只苦了自己,也會擴及他人。為了阻擋這些負能量,面對增高的老年人口,教會與社會持續提供多元的資源,當前最積極的詮釋與行動,應當屬「創齡」為要。

創齡事工以「友善平權」為核心,盤點當前高齡社會所遭受的問題,政府並訂定照顧政策,教會與博物館則持續耕耘、開發「松年」「創齡」的種種衍義與詮釋,資源的宣傳與應用也就相對重要。然而,當教會與社會設立了資源,也需要人勇於走出限制,打開心門,樂於接受幫助,創齡的友善與平權才能真正被落實。

作家簡媜在《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一書,道出人世間的浮生與悲喜,讓人看見病老與康健、孤寂與精采都是生命的課題。人人都需要神賜予面對歲月變化的勇氣和智慧,對於無法挪去生活物質與身體官能的缺乏,則可透過教會與社會資源的幫助,讓自己銀閃閃的歲月蒙福、領受恩典。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82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