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鄉土關懷
點閱次數:2164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寧靜革命的民主推手(上)
李登輝一生人權事跡回顧
作者 / 李信仁

「台灣最要緊的是鞏固自由民主,人民第一,民主第一!」

這是前總統李登輝2004年7月在李登輝學校青年領袖班研習課程中所講的一句話。記得他當時總不斷強調,鞏固民主、自由、人權是台灣國家的總目標。再次翻閱昔日參加研習以及擔任記者期間多次採訪阿輝伯的筆記,許多回憶湧上心頭,「民之所欲,長在我心」可說是他一生最佳註解。

李前總統於今年7月30日安息主懷,台灣教會公報社邀請我在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寫點關於他的事,我看著昔日筆記,再次翻閱李前總統寫的書,試著回顧他一生為台灣民主人權努力的足跡。

記得以前上課和採訪時,李登輝常提起當年蔣經國邀請他擔任副總統,及1988年蔣經國過世後繼任總統的初期,是他政治生涯變化與壓力最大的時刻。他擔任副總統期間,開始辦理與民主人權相關的事務,繼任總統後因經歷政爭,許多改革困難重重,若不是靠著信仰與對台灣的愛,恐怕難以度過危機。面對艱難環境與考驗,信仰帶給他強大的力量。他再三強調:「如果有人問我領導者絕對不可或缺的條件是什麼,答案就是『信仰』。」

今年9月19日我到淡水真理大學參加李前總統的追思禮拜,再次回顧他一生作為,看著《李前總統登輝先生追思集》封底裡他的提字──誠實自然,再次體會加拉太書2章20節:「這樣,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自己,而是基督在我生命裡活著。我現在活著,是藉著信上帝的兒子而活;祂愛我,為我捨命。」(現代中文譯本)信主後的李登輝說:「我是誰?我是不是我的我,我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的我。」

當上帝活在李登輝生命裡,信仰成為他的動力,他徹底改變自我,站在信仰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這也使得他所做的民主人權改革,顯得那麼「誠實自然」。

※一步一腳印,開出民主人權花朵

■1984~1987|釋放政治犯 人權改革初步

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雜誌社為記念世界人權日,於高雄市舉行集會遊行,引發警民衝突,人稱「美麗島事件」(高雄事件)。同年,12月13日警備總部查封美麗島雜誌社,逮捕林義雄、姚嘉文、陳菊等人,雜誌社總經理施明德逃亡。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幹事高俊明牧師因涉及藏匿施明德案,於1980年6月5日遭判刑七年。

1984年5月20日李登輝就任副總統,蔣經國指示李登輝和黨外人士溝通,第一件就是處理釋放美麗島受刑人的事,並有意為高俊明減刑。為了跟長老教會有更多聯繫溝通,李登輝將會籍轉到七星中會濟南教會。

李登輝早年就讀長老教會創辦的淡江中學,卻沒機會認識基督教,因為當時學校被日本接管,所以和基督信仰沒特別接觸。1961年他在召會(聚會所)第四會所受洗。在他任職於農復會技正兼台灣大學副教授前,曾與長老教會家庭出身的彭明敏有些互動。1968年,他在美國康乃爾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也認識了前台南神學院院長黃彰輝牧師,當年長老教會正在推動「新世紀宣教運動」,黃彰輝為了農村傳道工作,曾邀請他到台南神學院分享對農業問題的看法。

1981至1984年李登輝擔任省主席時,都在台中中會草屯教會聚會。正式移籍到濟南教會前,李登輝和長老教會人士大多是以私交為主,那時他甚至還不認識高俊明。李登輝正式上任副總統前與教會的互動,也為他之後要做的事奠下基礎。1984年4月20日第31屆總會通常議會,他以「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宗教與政府」為題演講時提到:「目前長老教會遇到某種困難,本人應該藉此機會了解困難之所在。」沒有明講,但大家心知肚明,那個「困難」指的就是包括高俊明在內,多位美麗島受難者都是長老教會人士,長老教會與政府關係緊張。

在演講的最後,李登輝期許「宗教、政府之間有更和諧的關係,人民有更好的生活」,並強調「今天有機會和大家見面,談到聖經的話語,使上帝光照我們,也希望能讓大家了解國家現在的處境,一起努力奮鬥,建設台灣,促進社會和諧。」

李登輝擔任副總統不久,1984年8月14日他主動邀請翁修恭、胡茂生牧師及當年台灣教會公報社負責人張俊雄等人見面。根據國史館《李登輝總統訪談錄》,李登輝不一定會向蔣經國報告與長老教會人士會面的所有內容,主要都談交辦的事。當時有他居間聯絡,對長老教會和國民黨而言,等於有了彼此交流與對話的管道。

與李登輝是舊識且同為台北高等學校校友的黃彰輝,自1965年卸下台南神學院院長後,任職於普世教協(WCC),他後來被列入黑名單之中,有22年無法回到故鄉台灣。1987年7月15日戒嚴解除,長老教會向政府申請准予黃彰輝回國,得到李登輝協助而順利成行。

回國後,黃彰輝有機會與李登輝見面,會談三個小時,黃彰輝抱怨解除了戒嚴,卻換來《國家安全法》,等於是換湯不換藥。李登輝不予否認,他也認為那時為了解除戒嚴而快速通過《國安法》,實在是有欠周全。

那次見面後,黃彰輝表示,應該給李登輝完成理想的機會,因為他確實知道改革政治體制的重要性。黃彰輝對李登輝的態度是「批評性的支持」(critical support),他也對李登輝提出兩個期待:一、釋放施明德,二、台灣主權不在中國之下,兩年內進行國會改選。黃彰輝的兩項期待,李登輝後來都有實現。
擔任副總統期間,李登輝兼任國民黨大陸政策專案小組召集人,協助規劃開放赴中國探親的政策,並於1987年11月2日正式開放。

■1988~2020|貫徹民主體制 力抗舊勢力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李登輝依憲法繼任總統,毫無班底的他與夫人曾文惠祈禱讀聖經時,讀到詩篇73篇23~24節:「然而,我常與祢同在;祢攙著我的右手。祢要以祢的訓言引導我,以後必接我到榮耀裡。」他受到激勵,堅信只要有上帝引導,必定能克服困難,達成台灣的民主化。

當時雖已解除戒嚴,國民黨仍掌握黨政資源,甫接任總統遭遇國民黨代理主席之爭的李登輝,幾經折衝才接任代理主席。同年3月,李登輝主持國安會議,通過訂定第一屆資深中央民代自願退職辦法。5月農民請運遊行,爆發流血衝突的「520事件」。7月國民黨第十三次全大會選舉,李登輝接任國民黨主席,爾後為回應民間期盼,在閣揆俞國華首肯下,進行內閣改組。

接著,李登輝全力貫徹民主制度,逐步走向軍隊國家化。接任總統初期,李登輝為穩定軍隊,留任參謀總長郝柏村一年,但總長職期一任兩年,郝柏村卻做了八年,很不正常,應即時調整。隔年,李登輝任命郝柏村出任國防部長,參謀總長則由三軍輪替,但郝柏村抗拒,蔣宋美齡也對李登輝施壓,要求讓郝柏村續任參謀總長。李登輝不為所動,堅持人事依法調動,為軍隊國家化奠下基礎。(待續)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89期

相片提供:濟南教會、李信仁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