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鄉土關懷
點閱次數:3463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讓視障者有更多選擇權,減少限制
作者 / 採訪◎黃玉琴
台灣數位有聲書發展學會拓展各項活動,包括踩街、踏青、觀展等,讓視障者有更多機會走出去。

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致力推動視障者「資訊平權」,除了教導他們使用電腦增強讀取資訊的能力,也安排各種活動讓他們走出家門,到大自然、街市鬧區、美術館等地方體驗。視障者社會參與及社交能力增加,選擇的機會就變多了。

而帶領視障者出門的志工,除了路上引導,還需要學習如何使用簡單、明確又富想像力的語言,將視障者看不見的影像和畫面「轉譯」到視障者的腦海中。有聲書推展學會專案經理呂瑾瑛說,志工曾經到西門町的電影街練習敘述電影海報,發現蒙上眼睛聽的人根本聽不懂,原因在於解說者沒有站在視障者的立場,不知道對方需要什麼資訊,只是從明眼人的角度提供一些片段敘述,所以讓聽者摸不著頭緒。

呂瑾瑛表示,有聲書推展學會過去比較多活動是到戶外爬山,或是到某些景點參觀,目前是讓視障者有機會呼吸新鮮空氣、聽蟲鳴鳥叫、觸摸植物等。志工不需要太多口述,只需注意行進安全,想辦法讓視障者有體驗就夠了。

但2020年有聲書推展學會開始跟鳳甲美術館合作後,新增了觀展活動,讓視障者多了一個選擇。因應不能觸摸作品的挑戰,策展單位思考如何開拓視障者觀展可能性,讓越來越多視障者願意走進展場。呂瑾瑛說,雖然有些展場有所謂無障礙導覽,但其實是帶著整群視障者到旁邊房間,讓他們聽影片並觸摸複製品,並不是真正進館參觀。

不同喜好的視障者,可以從不同活動得到滿足。呂瑾瑛說,一次參訪國軍歷史文物館,帶領的志工對武器方面有研究,將門口的飛彈解說得十分清楚,有一位視障者正好對陳列的武器非常有興趣,聽得津津有味。這位視障者又是飛機迷,所以非常開心地嘗試展覽提供的坐飛機體驗,因而留下難忘的回憶。

呂瑾瑛提到,目前考量視障者需求的展館並不多,多數人想到的是無障礙空間,但這只是最基本需求,要做到對視障者友善,仍需要更細緻的做法。有聲書推展學會儘量多方嘗試,減少視障者的限制,讓他們有更多選擇機會, 「否則他們只能放棄,再退回到原點。」透過活動可以接觸更多個案,了解他們在工作和生活各方面的需求,也幫助他們回歸社會。

◆口述影像描述法:觀察、編輯、語言

口述影像描述法,即透過口語敘述,將視障者無法看見的影像說出來,從電視、電影、戲劇、展品、自然景觀到教科書皆可。藉由口語解說空間環境、視覺特色、展覽重點,並搭配觸摸輔具,讓視障者也能參與博物館和美術館各項展覽活動,了解文化意涵,享有深度的文化體驗。

◆口述影像要素

觀察 物品的顏色、大小、形狀、方向等。
編輯 決定描述的主題,措詞要簡要,由遠至近、由大到小。
語言 描述要準確,且富有想像力。

◆ 示範

有聲書推展學會專經理呂瑾瑛說:「這是鳳甲美術館展場裡的一幅作品。一個沒有頭髮的老先生坐在一隻牛上面,它的特色是整幅圖包括印章都是刺繡完成的,這讓整個畫面很有立體感。繡線的顏色是漸層的,不但能顯出光澤感,也讓牛身上的毛變得栩栩如生,很像是用真的毛黏上去的。」

再來講到印章的部分,「有時蓋章會有某些部分沒有蓋好,作者連這些細節也都用繡線刺出來,看起來像是真的用印章蓋上去似的。」

若可行的話,可以請展館預備其他刺繡作品,讓視障者觸摸,以加深其印象。

◆人導法:問、拍、引、報

問:輕聲詢問視障者是否需要協助,確認目的地及移動方式。
拍:以手背輕拍視障者手背之後,開始進行引導。
引:引導者依視障者的習慣,站在他的左或右前半步,然後開始往前走。
報:引導過程中若有突發狀況或路況有異,隨時向視障者說明。

◆特別情況

1.窄道通行

在道路無法兩人並行通過時,引導者可將被視障者扶著的手肘往後輕擺一下,暗示視障者退到後方,改採一前一後的方式行走。回到正常道路時,引導者再將手肘往前輕擺一下,視障者便知道已經通過了窄道,可以回到正常的並行方式行走。

2.上下樓梯

在開始上下樓梯之前先停半拍,然後再往上或往下引導。若樓梯有扶手,可以引導視障者用手握住,然後走在他前面。走到盡頭處的平台時,要等候視障者,並出聲告知。
(資料來源/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24期

圖片提供: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詹秀惠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