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鄉土關懷
點閱次數:1919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處處是里山4-3
台灣里山:里拔哈農場有機多樣
作者 / 廖靜蕙

【編按】「里山(Satoyama)」一詞,最早出現於日本江戶時代,「里」字為「田」和「土」的象形造字,在日文有故鄉的意思,泛指介於村落與深山之間的地方。相對於農村的「里山」「里地」,漁村也有「里海」一詞,都是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存的概念。

早期農業社會維持人與自然共存互生的關係,並不以追求生產的最高利益為目標,然而,現代農業由產量主導,逐漸走向大規模單一作物種植,過程中並使用化學肥料、殺蟲劑、除草劑等,造成水源、空氣污染,也使得原是糧倉的大地受傷。2010年,聯合國大學及日本政府整理了日本在地經驗,提出了「里山倡議」,詮釋農村的多元價值。

這些兼具社會與生態價值的生產基地,或可稱為「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是人與環境長期互動過程中形成的,包括次生林、池塘、稻田、牧場和草場,這些區塊就像大小、顏色、紋路迥異的馬賽克拼貼在一起,是人與自然共棲共生的環境,也是最適宜人居住的場域。

而在台灣,豐饒大地的印象,從淺山一直到平原,從平原再到海岸河口,這些里山、里地以及里海,提供台灣島上萬物的依歸,肩負著餵飽2300多萬人口的重要使命。

台灣處處都是里山,而「里山倡議」聚焦於維持、恢復或重建這個生產基地古早以來原具有的社會及生態功能,因此得以增進人類福祉,同時達成生物多樣性保育、永續利用及利益分享的三大目標。適逢4月22日「地球日」、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我們一起來關心。

清晨太陽剛露臉,依傍著海岸山脈的「富興LiPaHak(里拔哈)生態農場」,農民們早已聚集在山腳下,趁著太陽尚未發揮威力,熟練地採摘作物。花生、地瓜、玉米、大豆、小米等雜糧,鳳梨、甘蔗、地瓜等傳統旱作,以及蕨菜、路蕎、山芋這類阿美族野菜,交錯在一起,將農地彩繪得多采多姿。

「LiPaHak」在阿美語是「快樂」的意思,在這座佔地6公頃的快樂農場,農民們共同約定,除了不能使用農藥、化肥以及荷爾蒙藥劑,並且還不得捕捉、毒殺野生動物。

農場靈魂人物賴萌宏為了找回傳統農業失落的價值,一方面透過棲地增加人與野生動物接近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觀察農民能忍受野生動物造成的農損極限,以及野生動物飲食習慣,做為未來生態補貼以及防治的參考依據。

農場種植的甜玉米,不但人類愛吃,連野生動物也愛吃,環頸雉、鬼鼠啃咬的痕跡各自不同,吃剩下的玉米粒,農民仔細收集下來,由農場以兩倍價錢收購,野生動物掛保證的無毒玉米粒,消費者十分賞臉,全數賣完!

不過,蛀蝕玉米的玉米螟蟲就有賴「長工」寄生蜂幫忙。生態系恢復有如引入免費長工,除了寄生蜂為甜玉米驅蟲,澄瓢蟲也為水稻服務,且食宿自理。

不過,要讓這些長工長期有得吃有得住,需靠農民花點心思打點,營造田埂的植被棲地。早期農村維持田埂上的花花草草,原是生態系服務的祕訣。綠籬作物的經營也能減少鳥害、增加哺乳動物棲地,讓更多長工入列。

氣候變遷加劇,能適應不同土地環境的生物多樣性、基因多樣化更形重要。里拔哈生態農場鼓勵農民種植不同的作物,特別是當地傳統的物種。賴萌宏認為,以前的人會在當地種的物種,必定適合當地的土壤特性,第一年,農場統計共有42種作物,公田則持續實驗精神,陸續種植小米、黃豆,接著是水稻田,再來則是蓮藕。

每週二農民集合於農場換工宿舍,一起依照訂單分菜。農民一邊聊天,一邊分裝自己的農產品,接著由小貨卡運送到消費者手上。因為由生產端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無形中減少了運輸、包裝過程產生的能源、塑料及廢棄物,利潤也能直接回饋給農民。

里拔哈生態農場成立的目的,是希望能讓生態與生產永續共存,一些具有歷史意涵的地景,更因農民以生態農法維護而加分。

當農業生產肩負著「生物多樣性的保存」與「農業生產的增加」兩項需求時,友善環境、重視生態的農法,便顯得很重要。誠如台灣大學農經系教授吳榮杰所言:「農業與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不下於國防與交通建設。」背後的意義,有待消費者來品嚐。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98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