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鄉土關懷
點閱次數:1778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星空下的嘆息
作者 / 陳郁屏

數週前,我與益仁老師一起陪同「洛桑─世界福音聯盟」關愛受造網絡負責人,來自美國的艾德布朗牧師走訪新竹後山。站在海拔1500公尺高的泰崗部落,我們的視線不約而同望向頭頂上的繁星點點,以及都市裡難得一見的夢幻銀河。不知道是出於即興隨想,或是長久以來的深慮,布朗牧師輕嘆道:「如果夜空中的星辰一年中只出現一次,世人會不會因此而熄燈、停步、屏息以待?」

認真思索這個假設性問題,我的答案是:恐怕不會。那種萬眾矚目的浪漫,應該只會出現在電影,或跨年煙火秀上。娛樂性、速效與流行,最好再符合「認真就輸了」這種小丑哲學(why so serious)的反叛思維,才是主流社會引領潮流的焦點。因此,問題的核心並非星空太普遍或太少見,關鍵在於眾人對自然的無知與無感。

布朗牧師的問題背後有個推論,是關於尊崇與關懷。上帝的創造固然豐盛精采,人們卻不再看重曾經俯拾即是的恩典記號,那是習以為常的漠不關心,亦是文明與自然的距離。「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這日到那日發出言語;這夜到那夜傳出知識。」數千年前寫下動人詩篇的大衛,應該怎麼也料想不到,有一天,滿天星斗會被城市之光吞噬,成為專屬於高山與地極的奢侈。

西方科學文明400年以來的濫觴,使人們擺脫長久以來與土地的羈絆,那種揉合受苦與依賴的親密關係,轉而投向對科技的崇拜,及對物質的迷戀。於是,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不再是代代相傳的智慧,而成為少數人的專業,包括自然學家、生態學家、環保人士,以及與掠食者一同失去獵場的昔日獵人,這使得鍾情野地成為一種反社會、非主流的價值。自然之美的短暫與稀少性,並不足以讓人們的思緒停留;天地間亙古綿延的生命長河,也不再引發人們的尊敬與頌讚。

然而,這並不代表人們對曠野失去了好奇心,事實上,現代人經常把僅存的自然野地視為奇觀,特別規劃行程。著名聖地如美國黃石公園、大峽谷、非洲莽原的動物大遷徙、南太平洋的遺世小島,或是冰島的極光,每年都吸引眾多遠道而來的訪客。逐年攀升的國際觀光產業,甚至已危及許多地區的自然地景與人文風貌,成為聯合國啟動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議程(Agenda 30)的工作重點,並將2017年訂為國際永續觀光發展年,希望全球能逐漸轉向生態健康、社會正義與經濟效益的平衡發展。

期待我們時常記得駐足抬頭,欣賞星光燦爛、尋思千萬年來的生命故事。更期待我們以實際行動承擔上帝所託付的管家使命,使人與萬物的關係獲得修復,使大地重拾創世之初的永續生機。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64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