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鄉土關懷
點閱次數:1811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學生運動的再反省
作者 / 鍾曉芬

最近工作上出現了瓶頸的狀態,其實也瓶頸了好一陣子。

處於一個在地學生運動(national movement)、區域的委員會以及全球委員會三個不同層面去看這時代的學生運動,讓我再次反思這個時代的學生運動是一個什麼的模樣。

以在地的學生運動來看,各地學生在自己國家內積極參與不同議題,規模有大有小,這兩三年在亞洲區內最受國際注目的就是台灣太陽花運動和香港雨傘運動。這些運動中,也少不了基督徒學生運動(SCM)的身影。

太陽花和雨傘運動後,已經有很多文章分析指出社會運動模式的轉變,社交網絡成為動員和參與的最佳平台,而且消息的更新是更即時了。運動帶出人民已經不再相信代議政制的心聲,也代表個人直接參與的渴求,是一場由下而上的反動。

經歷過這兩役,台灣和香港傳統社會運動狠狠地上了一課,我相信參與其中的SCM對於運動模式亦有很多很深刻的反省。但這些改變和反省對世界基督徒學生聯盟(WSCF)和各區域(Region)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各地的普世運動正面對或大或小的財政危機,WSCF也不例外,從財政危機引起的改革亦無可厚非,但改革不能只單單往財政問題去想,也必須從中重新檢視自身在整個運動的使命、角色和位置。

處在瓶頸的我,時常問自己WSCF在世界普世運動是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同樣地,世界學生基督徒聯盟亞太區(WSCF-AP)在亞洲又處在什麼位置?我們夠貼近在地嗎?我們亞太區學生運動在整個亞洲的普世運動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在內部,我們有夠貼近學生嗎?參與度足夠嗎?有足夠的平台讓大家溝通分享交流嗎?

最近看了一篇報導說現在的青少年已經不太愛用臉書和Twitter了;臉書和Twitter曾是不少社會運動動員和參與的重要平台,但時代變得太快,轉眼間它們已經不再是年輕人的最愛,作為學生運動者,我們有在跟進嗎?該用什麼方式跟各地不同的學生青年溝通?以往的溝通渠道還有效嗎? 還是我們都要更新?在一個人人都能直接參與運動的年代,我們真的要反思行之已久的模式,是否仍然有效。

改革需要無比的勇氣,因為改革過程是疼痛的,牽涉不同相關持份者,而持份者亦包括我們當中的每一個人,所以我也時常保持警醒,學習放下自己,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運動更新。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78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