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鄉土關懷
點閱次數:5196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能不能作台灣人?
八年級生的挪威經驗
作者 / 黃敘恩
申請單國家名稱被迫改為中國

這幾年,台灣的年輕人盛行到國外打工度假,除了增加積蓄,到不同語言、文化的地域擴增視野也是一大誘因。我很幸運有機會到挪威工作,因此得到很多刺激和收穫。在國外生活這半年,除了觀察歐洲現狀,也多了一個觀照台灣的視角,讓我能更立體地反思台灣的處境。

我出生在台灣民主漸漸展露曙光的年代,雖然至今仍稱不上完備,但這20幾年來,台灣的民主、法治、公民素養走了很長一段路,從過去長期被殖民的歷史,積極找回與保存失落的語言、族群文化。我曾經相信,最終我們不必再由鄰近大國定義,而是找出屬於這塊土地獨有的國家認同。然而到了國外,我發現這些得來不易的身分和價值其實十分脆弱,我們無法受到國家的保護,也常常無力保護我們的國家。

中國在國際上猖狂的影響力,對國外生活的台灣人來說更顯著衝擊,「台灣認同」在國際孤立無援,日常生活平添很多無奈與為難。例如挪威2010年頒發諾貝爾和平獎給民運鬥士劉曉波後,中國隨即禁止進口挪威鮭魚,造成巨額損失。因此2013年挪威政黨輪替後,為與中國重啟貿易協定,新政府決定無視中國多項爭議性的人權問題,同時在台灣人的簽證和證件上標明為中國人,以此緩解貿易抵制,台灣人為了在挪威求學或工作,必須成為法定的中國人。另外,眾所皆知的,中國近年致力於對多個航空公司、語言檢定、國際研究機構等施壓,要求將台灣註明為中國的一省,這些都可能在各個專業領域及生活面向壓縮旅外台灣人的空間。

由於工作關係,我每天都會接觸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包含中國人。不少中國人聽到我自稱台灣人後動怒,更多則稱我「老鄉」、嘲笑台灣人的用語和發音……,他們根深蒂固相信,台灣是他們遙遠又神祕的一部分。有些旅客知道我來自台灣,會詢問我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曾經有烏克蘭旅客回應:「我們跟俄羅斯也常因為語言、文化很相近,被誤認為同一國。」也曾遇過2017年獨立抗爭的加泰隆尼亞人,他自我介紹時強調自己不是西班牙人,我也以台灣和中國的現況回應。

台灣的處境在國際上其實並不特殊,大國併吞少數民族似乎成為一種必然。隨著大國強盛,小國的認同一點一滴被抹除,今日依然有許多小國堅持自己的身分國族認同和傳統文化,但有更多小國早已消失在世界歷史的洪流中。

有趣的是,雖然台灣的主權在國際上尚未受到認可,台灣和中國曖昧不明的政治角力也常讓外國人霧裡看花,但在外國人眼中,台灣人和中國人卻有明確的差異。台灣人也因此在某些場合受惠,例如台灣在申根區(Schengen)和許多國家都免簽,之前也有新聞報導,德國機場讓持台灣護照的人快速通關,持中國護照的人卻被拒絕。台灣庶民外交展現的熱情、開放和禮儀,讓我們容易在不同國家交到朋友。

台灣雖然是小國,但也包含許多不同種族、語言群體,包容台灣、中國、中華民國等不同身分認同,這是一個民主自由國家的包容力,即使國家認同不同,還是可以一起生活。然而,盤根錯節的脈絡與情感,總是拉扯著彼此,難以前進。一個國家的存在來自國人內部的認同及國際上外部的認可,台灣因為昨日的歷史和今日的中國勢力,內外都無法凝聚明確共識,只能在各樣妥協中緩緩前進。

今年(2019)初,習近平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新疆的「再教育營」、最近幾個月香港無組織的「反送中運動」,皆可看出中國對人民的控制越來越強硬。我自挪威回台後,從去年底的選舉觀察到,台灣人對民生經濟的重視,可能高於維持民主法治,內部認同分歧讓有些人「亡國感」日深。挪威著名景點「惡魔之舌」上,各國遊客舉自己的國旗合影,希望台灣有一天也能在世界各地驕傲地揮舞我們的國旗。

文章與圖片出處:<台灣教會公報>第3522期

圖片來源:作者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