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鄉土關懷
點閱次數:591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BLM運動:黑人的命也是命,台灣不能漠視
作者 / 二宮雅古以

美國反種族歧視運動「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簡稱BLM)席捲全球,其單字不僅在社群網站成為熱門標籤,更成為歷史上的重要關鍵字。NBA美國職籃除了會在球場展示平權標語,亦允許球員在球衣印上「BLM」「Equality」(平等)等語句,聲援平權訴求。

整個運動的導火線,是今年5月非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事發當時,弗洛伊德因涉嫌使用假鈔而被警察圍捕。儘管過程中他沒有任何抵抗,仍遭白人警察壓制在地,以膝蓋抵住脖子長達8分46秒,最後窒息死亡。過程中,弗洛伊德不斷求救說:「我不能呼吸了……」但警察仍不予理會。這事件引發全美憤怒,抗議示威在各地蔓延。

BLM並非新創口號,這場運動始於2013年。2012年發生非裔美國青年被槍殺事件,開槍的社區自衛巡邏員於隔年被判無罪。隨後,話題在網路上爆發並誕生了#BlackLivesMatter的標籤。2014年,雖然發生多起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而殺死非裔美國人的事件,卻沒有任何一個警察被起訴,因而引發民眾上街遊行,造成全美高度關注。

在美國結構性種族主義(systemic racism)的社會歷史背景之下,非裔美國人無法放心地過日常生活,無論出門或待在自己的家,隨時都有生命的危險。即使不危及生命,也可能被他人誤認為是可疑分子,被警察盤查或者開車時一直被警察攔下等,時刻面臨著騷擾、暴力,以及警察的監視與取締。這就是為什麼BLM運動引起共鳴,使人們走上街頭支持,譴責美國長久以來的種族歧視問題。

BLM運動在全球延燒一直持續至今,少數族群的歧視問題也一直被討論。以美國為首,英國、比利時等城市中的奴隸販子雕像被示威者推倒或被政府拆除;位於亞洲的台灣、日本、韓國等國家,亦有大批民眾聲援其活動;澳洲各城市有數千民眾訴求,重視原住民長期以來遭到不當對待與虐待的問題。

回到台灣,試想我們是否曾經對膚色不同或不同於自己的族群國籍產生刻板印象,或出現偏見、歧視的言語行為?以台灣原住民為例,是否將原住民跟酒聯想在一起,說出如「你那麼白,不像原住民」等這樣的話?

我們都有可能是種族歧視者,但我們可以選擇重視這個問題。聖經記載的十誡也教導人際關係的尊重,包括種族。藉由這次的BLM運動,提醒我們要學習尊重他人的不同,不要根據種族與外貌來評判一個人。當每一個人行動,注意自己的言語行為,世界會變得不一樣。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77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