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青年青不輕
點閱次數:2449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我的青年信仰之路
作者 / 呂鴻基

■在團契造就門徒生活

我在26歲青年後期於美國念研究所時信主,那時還有許多和我一樣的年輕學子,在還沒有信主前,每逢週末就聚集在查經班,大家一面翻著聖經,學長一面帶著大夥討論。在查經班決志信主的年輕人比例頗高,很多人參加查經班一段時間之後,都陸續信主了。當時學科學、講求理性的我徘徊了近一年的時間,參加過近百次查經班、成人主日學之後,終於在一位年輕教授不給壓力卻直接誠懇的催促下決志信主。

身處純樸的大學城,教會對留學生照顧有加,也給離家在外的青年學子家庭的溫馨。平常生活中,許多基督徒家庭樂意開放自己的家,以大哥哥、大姊姊、叔叔、阿姨的情誼,分享家的氛圍。一起吃簡單的水餃或三明治,一起當著吃得精光的碗盤前數點台灣令人垂涎的小吃和水果;天真地談論國家大事,遠大的理想抱負;三不五時也為一些信仰議題或神學問題辯得面紅耳赤。我們還會一起動手修二手舊車,一起搬家、買舊傢俱。簡單、甚至有點粗陋的物質生活,卻提供了頻繁的互助生活體驗。透過這樣的生活接觸,我屢屢張開一雙大眼,觀察著這樣的基督徒言行、生活型態和價值觀是不是也是我要的?

信主前後,團契生活對我形同無法言說的基督門徒生活造就。儘管從來沒有指名道姓說某某牧師、某某教授或某某中國餐廳廚師,是我的門徒訓練栽培者,我打從心裡感謝這些人讓我參與他們的生活,承認他們都是帶領我成長的導師。

信主之後,雖面對極繁重的學業和生活的短絀,但參加查經班、成人主日學,每天自己讀經的習慣竟自然養成了。慕道一年才信主的我,信主一年後就當著教授、醫師、學長、學弟的面,開始教導成人主日學。第一次短短60分鐘的主日學,我足足用了2個月時間預備。當時我向提攜我當老師的長老提出兩個條件:一是他一定要在場,二是我講得不妥,他一定要立刻出聲糾正。長老答應了,我也當了第一次和隨之而來千百次的成人主日學老師、查經帶領人。

信主之後,我沒有間斷地參加週五的查經團契、主日崇拜、主日學,如此一週又一週奠定我基要信仰及聖經的穩固基礎。5年後,我辭去科學研究的專業工作,回應上帝全時間事奉的呼召而進入神學院,我的方向即是:「讓我成為一位明白聖經、教導聖經的傳道人。」

■青年的屬靈需求

過去接觸的北美華人教會,有活力的查經團契與主日學可說是穩定成長教會的常態,50%以上成人固定參加成人主日學的教會比比皆是。在年輕學生聚集、著重栽培與門訓的教會裡,互動式查經小組蔚為風氣,教會內幾乎人人都至少歸屬一個查經團契或主日學。

在交往媒體化、信息碎片化的網路時代,相對於我年輕時的1980年代,雖有顯著的科技進步和物質條件改善,但也流失了許多對基督信仰的紮實思考與堅持。不僅在北美如此,在台灣更是雪上加霜。教會原本已極欠缺信仰造就與系統栽培,流行文化和講求感受、場面熱絡的特會,又將平實無華的查經班與成人主日學推到幽暗角落。

持續性的栽培事工,不僅需要毅力,也勢必面對人才短缺的困難和現實功利的挑戰。過了二、三十年,換到台灣這個地方,情境雖與我年輕時有很多不同,但我們仍應思想:當用怎樣的聚會內容栽培我們的青年?讀《教會公報》3247期的「青年看問題」,我看到現代年輕人與我年輕時類似的心靈需求。在聚會與受關顧時「拒被填鴨、討厭催眠式的教條灌輸、厭棄被套框與貼標籤、憤恨屬靈操縱與壓制」,這些年輕人不願被壓抑的信仰訴求,其實也是教會內仍存活潑屬靈朝氣的信徒心聲。

資訊快速傳遞,媒體新招不斷,公開論證與開放式學習途徑滿坑滿谷,現代人不缺乏資訊,但年輕人卻不能掌握對基督信仰的認識與堅持。從教會青年表達的心聲,我認為原因在於教會缺乏信仰對話與思考。「我們的感受被教會忽略(沒有被關懷的感覺)」和「我們的團契只能寒暄問暖(得不到紮實的屬靈供應)」,被賣力關懷年輕人需要的教會「大人們」認為不過是當下年輕人令人哭笑不得的藉口,甚至一氣之下對年輕人說:「到底你想要什麼?為什麼這麼不知足!」

■引導年輕人飲用活水

「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地引到上帝面前。」(歌羅西書1章28節)互動式小組查經是我認為最能餵養年輕人屬靈需求的聚會方式。除了全教會的主日崇拜之外,每一位基督徒都應該選擇投入一個週間散布於家中或社區的小組聚會。這種互動式的團契聚會,也很適合慕道友來參加。

從年輕人聚會時的無精打采、滑手機、默不吭聲、虛應標準答案,都可以看出聚會內容的石沉大海。聖經信息的傳遞,應讓組員以主動發掘的方式來自行取得,方能消化吸收。很多人喜歡養小狗,小狗不喝放在牠面前的涼水,可以硬灌嗎?預備帶領互動式小組查經之前,要先想想為何和如何讓組員自己願意飲用擺在眼前的活水。

我覺得大部分青年人情願接受批判與挑戰,而不喜歡「大人們」以權威和禮數來壓抑他們。少數年輕人會在聚會時當場與你爭辯,這不見得不好,因為更多年輕人會因為你對多元和不同看法的無知或毫無定見,就懶得與你對話。當他們可以自由選擇不參加聚會時,就會溜之大吉。這種情況,我們怎能在真理上造就年輕人呢?難道要淡化正確的聖經教導,姑息對主耶穌、對聖靈的不順從嗎?這是下下策!

互動式的小組查經,是讓組員主動為自己的學習負責,以引導的方式,讓組員直接面對上帝的話語。這方式不強求人接受解說,而是引導人在聖靈裡直接面對上帝的權柄。

無論是強調互動的小組查經,或者造就教導成分強的主日學(包括兒童、青少年、青年、成人),都當以聖經為聚會內容的主體。

這是我年輕時曾受過的門徒栽培,也是我面對當前青年信仰教育問題時,一點拋磚引玉的建議。

■互動式小組查經的策略方法

互動式小組查經班的進行模式應該自由而且具創意,通常有這些特點:

*人數約5~15人,年齡背景相近。

*最好是每週一次,是有固定聚會時間的經常性週間聚會。

*不宜久聚不散,最久18個月就重新改組。

*按組員狀況選定聚會時間與地點。

*聚會樸實,不造成場地與預備重擔。

*有對話與互動,以討論而非灌輸的方式來學習。

*場合輕鬆,彼此有基本的熟識度,有適度的敞開和真誠的尊重。

*每個小組設立自願投入的聯絡人,牧師長執從旁輔導,可以應邀列席,但避免主導小組聚會。

互動式的小組聚會一定要有關懷的功能,但更重要的是彼此勸勉、彼此造就的功能。「你們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穌,就當遵祂而行,在祂裡面生根建造,信心堅固,正如你們所領的教訓,感謝的心也更增長了。你們要謹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學和虛空的妄言,不照著基督,乃照人間的遺傳和世上的小學就把你們擄去。」(歌羅西書2章6~8節)小組聚集的內容取材,必須言之有物。每次聚會應當設定一個簡單、清楚且明確的聖經信息,要以聖經經文與內容來為聚會定調,而非以容易流於閒話家常的表面需求來主導。

流於閒話家常、噓寒問暖的客套,以及得不到屬靈供應的弊病,常源於過多的內容、散漫的主題、沒有定見的說詞,和對聖經權威的輕視。

帶領者必須敏銳地觀察聚會場合與對象,以主動發掘對話互動,在發問、討論時也會帶領大家一起盯住聖經,這一段經文到底說了什麼?在說什麼?進一步思想自己如何了解?如何認定這個教導?然後考慮自己要有何改變?用什麼實際行動來回應?如此循序漸進,藉著小組互動式的聖經查考得到造就,從屬靈知識的得著,提升到信念的堅持,進而化為生活中的實踐。

文章、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55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