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青年青不輕
點閱次數:137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張子見—環保路上 信仰盼望並行
作者 / 林家鴻

從解嚴後積極關心工廠污染的大專青年,到現在時常出現在各大環保抗爭的群眾領袖,台灣環保聯盟雲林分會理事長、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博士張子見,30年來在環保路上始終如一,堅持與遭受不當開發案迫害的民眾為伍、為土地發聲,許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為了守護環境可以拋開形象,裸泳倡議人與自然的和解。嘉義中會雲林東勢長老教會會友張子見日前接受本報專訪談自己的過去與現在。

■反奇美保利廠 環運初體驗

回憶就讀成大環工系時台灣剛解嚴,張子見說,當時的長老教會大專生普遍都有想為社會做些改變的傾向,接受多元思想刺激的同時,並不滿足於課堂上的知識,很關心社會議題。成大環工系當時教育的心態,在他看來其實就是把學生培養成能替老闆解決問題的工程師,以最低成本幫助資主家能符合政府環保法令,但這與真正的環保是有差距的。當時牧師林宗正擔任台南大專學生中心主任,大力提倡基督徒學生藉由關心環保、勞工、雛妓等社會議題,打破一校一團契的運作模式,成為張子見實踐環保理念的重要出口。

參加「環保小組」的張子見與環工系學長郭榮文、系友兼大專中心輔導的牧師楊順從(現任台南神學院生態神學教授)等人,第一個關注的議題是台南仁德奇美保利廠污染事件。當時為了關懷土地,宗教能超越隔閡,台南妙心寺關心污染事件,贊助學生投入田野調查。張子見等發現工廠附近4個村莊的人有一半以上死因是癌症,內心震撼。之後數度辦說明會欲協助鄉親爭取賠償,卻受到工廠的公關透過地方人士百般阻撓。此役雖以失敗收場,但後來奇美要移到善化設廠時,大專中心在鄉親請託下再次出動,結果那次就反對成功了。

「環保小組」後來擴大成立「台南區大專學生環境保護協會」,成為環保聯盟台南分會的前身。張子見大學時就看見財團、企業會為了個人利益犧牲環境,並且透過跟政治結合,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因為有一段波折的環保運作初體驗,所以後來遇到挫折也習以為常。他表示,教會裡常說要關心人民的苦難,但沒有行動就只是空話,那時就自許成為實踐派的基督徒。

■號召環團 守護奄奄一息的母親河

2002年於環球科技大學執教,張子見移居雲林,平時除了持續致力於環境啟蒙教育,所關心的環境議題幾乎離不開「台塑六輕」──全球最大的單一石化廠區。他長年調查與研究發現,雲林許多重大環境危機皆因六輕而起。例如2001年在濁水溪上游啟用「集集攔河堰」,攔截大量溪水供應六輕的工業用水,缺乏永續思維的建設不但導致濁水溪的水資源日益枯竭、影響農漁民生計,也衍生地層下陷等問題。

溫文外表底下有著堅定的信念與勇氣,張子見站上街頭一身是膽,2005年為喚起社會與媒體對集集攔河堰問題的關注,曾以裸體跳集集攔河堰、帶領學生裸泳濁水溪、自製白米鞭炮炸彈引爆等方式表達訴求。12年過去了,歲月在環保鬥士的臉上留下刻痕,攔河堰卻依舊屹立。今年3月「國際水資源日」前夕,十餘個環團和社團近百人在張子見號召下,於西螺大橋下手牽手橫渡濁水溪,繼續以沉痛心情為奄奄一息的母親河拉布條抗議,訴求六輕落實用水自籌、儘快設定攔河堰除役年限。

濁水溪是台灣最長的河流,夾帶大量砂石造成的河川定期改道,造就台灣最重要的沖積扇,孕育雲彰地區成為台灣最重要的穀倉。張子見說,每年接近過年時是一期稻作插秧期,適逢濁水溪的枯水期,原本水就已經很少,但集集攔河堰啟用後,都在此時攔截上游超過9成的水撥給六輕,幾乎要榨乾濁水溪。不但造成下游地下水源補充不足,農民無水可用也被迫鑿取地下水灌溉,導致雲彰地區地層下陷日益嚴重,在內陸出現第二下陷中心。

近幾年,中部地區民眾經常上街反空污要健康,雲彰地區空污嚴重,張子見指出,這除了受到六輕排放影響外,濁水溪沙塵暴也是一大主因。攔河堰將粗粒徑的砂石全都被攔在上游,只有細泥被帶下來,造成濁水溪裸露地土壤結構改變、含水量降低接近沙漠化,東北季風一來就塵土飛揚。諷刺的是,台塑年終獎金達6個月,卻未善盡企業責任,每年從濁水溪取用上億噸水,相當於彰化縣全年民生用水,當所有縣民繳交每度10元的水費時,六輕只要繳1.824元。

■抗爭受挫不氣餒 有信仰就有盼望

「湖山水庫」也是張子見和雲林地方團體抗爭十餘年的開發案,張子見說,集集攔河堰其實是個錯誤的設計,當初沒有考量到濁水溪上游是台灣造山運動最旺盛的地方,輸砂量非常大,921地震後曾嚴重淤塞。由於出水量遠低於預期,為了穩定六輕用水,所以又要再蓋水庫。張子見指出,政府的水資源政策如不以保育取代開發,持續以剝削環境的方式來圖利滿足高耗水、高污染的工業,是走向萬劫不復的輪迴。

曾為了反濁水溪砂石專用道,以道具污損水利署招牌被告侮辱公署、反六輕也曾被財團和政府施壓,張子見並沒有退縮。縱使湖山水庫2016年3月在馬政府任內風光啟用了,他還是強調,要關心的議題很多,雖有挫折,但基督徒相信上帝對台灣這塊土地有美好旨意,不會輕言放棄,相信每個過程對整體社會發展和以後的環保運動都有意義。

張子見說,反水庫的過程中認識一群蚵農,接觸這些弱勢的農漁民時,發現他們都有很單純追求真理的心,耶穌和早期的宣教師也是關心像這樣的鄉下基層。他自省後發覺:「信仰也應該從土地和依賴土地的百姓中吸取養分,當你有這些養分時,挫折就能克服。」

■培力農民 「發蚵超人」的不平之鳴

關心環境的過程中時常與農漁民為伍,張子見頗能體會他們的苦難。他說,六輕廠對沿海養殖環境的破壞,從填海造陸的過程就開始浮現,台灣的蚵苗有四分之三產自台西鄉潮間帶。抽沙造陸所引發的海水擾動、潮間帶地形改變、凸堤效應,造成養蚵的條件降低而造成損失。張子見運用專業幫助蚵農,幫他們打公害糾紛的官司。

張子見的親和力博得台西蚵農信賴,願意把他當朋友。因此,2006年民進黨政府推動「國光石化」(八輕)、「台塑大煉鋼廠」在台西設廠時,蚵農也來找他幫忙,「發蚵超人」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張子見融入蚵農,將蚵農以「三字經」表達情緒的庶民文化轉化為社會能接受的幽默,每次蚵農到台北抗爭時,就有人出來穿披風扮「發蚵超人」表演行動劇,事前還會彼此討論劇情。「發蚵」一語多關,台語的意思有繁殖蚵、養蚵者要靠蚵發財,最直接的意思用英語的「Fuck」來表達自身長期受到不公對待、每次都被當成犧牲對象的憤怒。張子見說,台灣經濟制度變得沒有道德性,政客為維持與財團的關係,常撒謊開發案創造的經濟效益全民共享,但往往是以剝奪他人生存的權利和破壞環境來換取。

張子見藉由創造「發蚵超人」幫助蚵農認同自我、培養自信,在一次次的抗爭中不斷成長。張子見說,蚵農成功將國光石化和煉鋼廠趕出台西後,發現國光石化又要到彰化芳苑,他們也殺到彰化傳授組織經驗,「開始覺得自己有那個能力,不只顧自己,還能去幫助別人,這就是文化轉化過程帶來的力量!」他認為,「環保運動者應該是組織者,去幫助他人發現本身有能力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甚至整個社會的問題,而不需要一個人來依賴」,就像基督信仰注重去啟發人們自覺擁有上帝兒女的身分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

張子見表示,相對於其他教派,長老教會對環境議題的關心程度較高,但積極程度還是會因執政黨而有明顯差異,先知角色難以穩定展現。此外,教會中產階級化,使信徒與基層百姓的苦難產生疏離。他認為,教會在環境關懷上尚未到達理想狀態,應更多讓環保行動和理念深入到信仰或神學層次,成為生命或生活一部分,正如傳福音和上帝國運動是密不可分的,他期待有更多長老教會信徒投入信仰的本土實踐行動中。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406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