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青年青不輕
點閱次數:1198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我們與青年的距離
作者 / 公報社論

公共電視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以無差別殺人案為題材,迴響熱烈,年輕人網路討論聲量超高。這齣戲描述加害者和被害者家庭、辯護律師、媒體、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病友和家屬、醫師與社工師、社會大眾等,引起人們思考:「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反映當今台灣於社會正義的多元與差異。

《我們與惡的距離》使人們反省,對於立場和位置不同的「他者」,認識和感受相當貧乏!社會議題的答案不只一種,例如:堅持死刑或廢死,實現「修復式正義」,或是爭論不休的「反同」與「挺同」等,確實存有不同的看法,若只站在既有立場,無法傾聽同理和了解差異,就會擴大「距離」。

現在的台灣教會怎樣看待「他者」?教會回應社會與公共議題的表現如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64屆總會通常議會,鄭仰恩牧師於專題演講中提及,教會外的台灣社會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和年輕一代,越來越多人對基督徒反感,認為基督徒思想封閉、自以為是,基督徒向大眾傳遞的「假消息」,已經失去恩典與活力。而「無知」常會通往「邪惡」,基督徒要培養屬靈判斷力,勇敢「向無知說再見」。

曾幾何時,具有屬靈判斷力的年輕人在教會成為另類「他者」,或「麻煩製造者」,尤其當他們對社會議題和信仰倫理的看法,跟教會傳統或教義有落差時。教會期待青年領受福音,青年渴望接受信仰裝備,誠如鄭仰恩牧師專題演講的結論:「為下一代負起責任並為他們預備最好的環境」,教會必須聆聽年輕人的聲音,理解並思考他們的想法,不要總是要教導和要求,或強加自以為是的想法,那是最不負責任的態度。

台灣教會必須體察1990年代後錯誤產業政策,導致青年貧窮化,「厭世代」中,年輕人只好追求「小確幸」的無奈。教會不能像韓國瑜般高喊「人進得來,福音出得去」的口號,傳遞表面的假幸福,對青年的生存困境、結構性問題卻充耳不聞。

5月第一主日是「青年事工紀念主日」,適逢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團契(TKC)70週年,長老教會與各教派都將青年宣教列為重點事工,但願教會能正視「與青年的距離」,承認與包容教會內的「世代差異」,這是當前教會的挑戰,更是應當有的態度。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05期

照片提供: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