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青年青不輕
點閱次數:1041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堅定不移,永不放棄
作者 / 王昭文

長期關注台灣史研究的黃煌雄先生,在今年9月初辦了一場名為「台灣的悲愴年代:從皇民化到二二八」的研討會,主要探討在1930~1950年間,台灣人面臨的困局和對應方式。

1931年起,日本展開15年戰爭,軍國主義興起,殖民地台灣不能不被捲入,社會遭到比以往更強力的控制,1920年代曾經蓬勃一時的社會運動逐漸消弭。1945年8月戰爭結束,政權轉換,台灣人起初是懷著光明未來的盼望、歡欣鼓舞迎接新時代,但一年多後就發生二二八事件,鎮壓、屠殺、戒嚴,嚴酷地拈熄了台灣知識分子關心公共事務的熱情。

研討會中幾篇論文討論到時代造成的無奈處境,懷抱理想的人,只能出走、逃避、暫時妥協待機,甚至被逼著投降、轉向。不過,倒是沒有一篇特別談到這時期的一位代表人物:楊逵。或許因為這次研討論文大多以政治群體為討論對象,而楊逵很難被歸在某個群體中。

楊翠所寫的《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剛出版,身為台灣文學史研究者、同時是與楊逵一起生活最久的孫女,這本傳記顯然一定會具備里程碑的地位。楊翠以研究者的立場,梳理了楊逵的思想與認同的重心:台灣主體、階級平等、個體自由、社會公義、庶民生活、勞動美學;又以家人的角度提供了楊逵的生活面向和人格特質。

楊逵一生與貧病為伍,在日本與中華民國兩個政權下都坐牢,卻從來不曾放棄建造幸福社會的夢想。在時代嚴酷考驗下,那麼多人做出或多或少的妥協,以求亂世中至少維持個人小康。但楊逵一再付出代價,包括自己和家人,卻總是無法妥協。他是如此特立獨行,又是如此一貫。直到今天,他的文學和人格典範,繼續感動一代又一代少年少女,召喚年輕人投入為理想而活的人生。楊翠的書寫,不只是要寫楊逵這個人,更是要寫出他所代表的、跨越時代的台灣青年精神,這精神在台灣已經傳承許久,雖在時代詭譎風雲中經常被誤解、被鎮壓,卻不曾消失。

在閱讀本書時,心中一直浮起“A man for all seasons”這句話。這也是一部電影的名字,描寫英國名相湯瑪斯.摩爾因為不贊成亨利八世離婚,面對來自國王與政敵的威脅、抹黑、誣告,在用盡法律技巧辯論、努力闡明自己的立場之後,從容面對斬首之刑。

湯瑪斯.摩爾是當時最優秀的人文學者,他寫《烏托邦》,批判當時君王的恣意妄為,還有社會越來越嚴重的不平等,藉水手之口描繪一個公平、正義、自由的理想社會,這本書今年正好誕生500年。

“A man for all seasons”的典故可能來自摩爾的好友伊拉斯謨斯對他的評價,可以理解為:在任何處境都堅定不移、不會隨著風向改變而改變的人。

楊逵和湯瑪斯.摩爾都是無法違背良知求生的人,對自己所認識的善,永不放棄,堅定不移。平凡的我們或許無法如此堅決,但至少可以去認識、去了解這些偉大心靈,芸芸眾生、歷史長河中的珍貴珠寶。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69期

圖片提供: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www.books.com.tw/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