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焦點話題
教界消息
總會消息
傳道
教育
喜樂泉
教社
青年
大專
婦女
普世
性別公義
原宣
傳福
松年
客宣
族群母語
21世紀宣教
家庭祭壇
 
   
首頁 > 最新消息 > 總會消息
點閱次數:299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發布日期:2017/8/28更新日期:2017/8/28
使台灣不再被征服:談國防安全、國家主權及台灣的國家認同
作者/ 林佳靜報導

「使台灣不再被征服:柔性國力的發揮」學術研討會在東門教會舉行(林佳靜攝)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台灣國家和平安全研究協會等團體,8月26日舉行「使台灣不再被征服:柔性國力的發揮」學術研討會。台灣國家和平安全研究協會理事長陳校賢表示,距離首次研討會,已過了十年,此次再度聚集一群長期關心台灣前途與國家主體性的教授與朋友,一同思考如何為台灣的安全做出貢獻。上午第一場演講,邀請前國安會副秘書長張旭成分析台灣國際地緣地位與區域安全,並邀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陳文賢、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施正鋒發表論文,並由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翁明賢教授擔任與談人。

前國安會副秘書長張旭成分析台灣國際地緣地位與區域安全(林佳靜攝)

 張旭成提醒,台灣是海島型國家,國防策略應採取海島型的防禦戰略。他認為,發展外交、國防最重要的就是要讓野心國家,無用武之地。

 張旭成說,北京評估台灣地緣戰略認為,台灣海峽僅有一百二十公里,…台灣買再多的武器對中國來說沒有太大意義。但台灣可以積極採取防禦策略,利用台灣海峽的地利之便,使中國海軍失去整體之利,被迫兵分兩海作戰無法集中形成優勢。他說,隨著中國經濟日益發達,民生物資也越加仰賴進口,如果台灣海峽發生戰事,台灣能夠切斷糧食運輸航線,阻止中國貨物的進出口。而中國對於台灣「決戰境外」的戰略思維,也感受到壓力。他認為,未來台灣的戰略思維,應擺脫消極應戰的模式,優先發展「縱深打擊」與「先制攻擊」模式,要求美國為了因應中國持續增加對台部署飛彈的威脅,出售多項具有遠程打擊能力的重要武器,協助台灣具備境外接戰的能力。

 張旭成說,台灣的安全,並不僅是台灣人的問題,也是美國和日本所關心的,應該善用國際局勢以阻止中國侵略。張旭成指出,近年來,中國國力成長,習近平的大國夢,就是希望恢復中國歷史上的光榮與大國地位。習近平倡議「新型大國關係」,要求美中兩國對等地位,希望最晚在中共建國一百年時,能夠超越美國。為此,中國不斷挑戰既存的國際制度和遊戲規則,想要與美國分庭抗禮,例如,2014年7月籌設開發中國家的建設銀行(金磚銀行);2014年5月提出「新的亞洲安全概念」;設立「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亞投行)、一帶一路政策…等。

 張旭成說,中國近年軍事與經濟的崛起,威脅東海和南海地區,使得美國重返亞太的策略再起,不少亞太國家也一改以往觀望的態度,積極尋求與美國的防衛合作,以抗衡中國的霸權主義。最顯著的例子是印度往美國靠攏。印度在1947年獨立後,長期主張不結盟。冷戰結束後,印度外交逐漸轉向並推動「望東」(Look East)及進階為「東行」(Act East)政策,以強化與日本及東協國家的合作。

 今年5月,美國杜威號驅逐鑑駛入南沙群島離菲律賓不遠的美濟礁(Mischief Reef)12海浬內,也挑戰了中國對南海的領土主張。

 張旭成說,蔡英文選總統時,美國原本不支持民進黨,但是近幾年美國對台灣的態度改變,美國政府對於蔡英文總統「維持現狀」外交與內政的論述表示滿意。而華府對於中國在南海填海造陸和亞太的擴張行徑漸感不滿。中國對美國政府和企業機構不停的網路攻擊也改變美國的戰略考量和華府的政治氛圍。華府為因應中國霸權主義已產生新思維,開始聯合各國對抗中國。

 張旭成提醒國人,台灣的生存和安全不能完全依賴友邦善意,自助才有人助。他提到,美國政府官員多次批評馬政府一再刪減國防預算,危害台灣安全。蔡總統有許多領域要更努力,包括增加國防預算、整合軍購和端正防衛策略、落實不對稱戰略、保密防諜的挑戰、以台灣軟實力強化國際參與等。

 他說,台灣有先進資訊科技,應發揮網路戰力,必要時採取資訊戰攻擊並破壞敵方指管通情和監控,台灣應訓練和養成小規模但戰力強大的網軍。張旭成表示,中國對台灣的間諜活動層出不窮,多位現任和退役軍官多次前往中國,洩漏了軍事機密,這不但傷害台灣的防衛,也破壞美國和台灣安全合作的信心,也降低美方提供台灣精密武器和裝備的意願。他提醒國人必須覺悟,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好男不當兵是錯誤落伍的觀念,應鼓勵年輕男女以參與國防工作為榮。

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陳文賢發表「自由民主與台灣主權歸屬」的看法(林佳靜攝)

 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陳文賢發表「自由民主與台灣主權歸屬」表示,傳統主權的概念受到冷戰結束及全球化影響,其他如全球氣候變遷、地球永續發展及反恐怖主義及非法移民和難民問題,已重新看待傳統主權的定義。歐盟的誕生,也改變對於國家主權觀的想像。

 陳文賢說,舊金山和約因日本放棄對台澎主權但未言明歸屬所產生「台灣地位未定」的疑義,雖然仍有爭議,但也逐漸演化成台灣主權屬於全體台灣人民的多數認同,以及要求落實聯合國憲章和「國際人權法典」所揭櫫的民族自決原則。掙脫「一個中國」的枷鎖,透過公民投票,制定以台灣為主體的憲法,以台灣之名加入聯合國,努力讓台灣成為正常國家,成為這一代台灣人及政府應面對的嚴肅課題。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施正峰談台灣的國家認同(林佳靜攝)

 施正鋒認為,所謂的「台灣的國家認同」,應該是「民族認同」。民族主義的真諦是民族應該有自己的國家,而不是一群人要盲目的認同目前統治自己的國家,否則那些殖民政府或是外來政權,有什麼好效忠的?他引用法國政治哲學家Ernest Renan的思想說,「民族是每天的公投」決定的,認同是經由選擇而來,各種語言文化或是血緣不同的人可以結合成為民族國家。而民族主義也要配合多元文化主義。就如同美國人不會以盎格魯薩克森人作為自我民族的定義,台灣人也不須受限於華人文化或漢人血緣,所面對的課題是如何處理各個民族的記憶。

 施正峰強調,過去原住民族被殖民國家欺負,若不處理族群的不公義,就是選擇性的正義,追求台灣獨立及轉型正義若不處理原住民族的問題,是不對的。

 他提醒,消除威權象徵必須謀定而後動,而不是敲鑼打鼓。許多準備工作在平日就必須默默地進行,而不是等到二二八這一天或是國會立法完成才著手,大張旗鼓反而會引來抗爭,反而降低人民對於轉型正義的關注。他也談及日前八田與一的銅像被人使用電鋸斷頭報復。前台南縣長蘇煥智呼籲,儘管政府有義務去除威權統治的象徵,但方式應該合情、合理,不要高調刺激仇恨與對立。不該忘了轉型正義的目的是社會和解。

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翁明賢期待透過和平公投使台灣國家正常化(林佳靜攝)

 與談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翁明賢表示,這三篇文章從多元觀點談到身份認同、國家主權及國防安全問題。張旭成教授提到,中國最大的威脅是美國。中國妄想突破第一海鏈。台灣必須提高國防戰力,加強保密防諜,並提昇台灣的軟實力。陳文賢教授強調,要繼續以「台灣之名加入聯合國」。施教授提出台灣民族主義,要思考謀定而後動的轉型正義。在台灣民主化的過程中,若主體不清楚就無法建立清楚的主體意識,就無法使族群融合。翁明賢提醒,中國已進入第三階段,企圖以社會融合方式對台灣進行統戰,他期待公投法能早日通過,透過全國人民的和平公投決定台灣前途,使台灣邁向正常化國家。


資料提供單位: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