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焦點話題
教界消息
總會消息
傳道
教育
喜樂泉
教社
青年
大專
婦女
普世
性別公義
原宣
傳福
松年
客宣
族群母語
21世紀宣教
家庭祭壇
 
   
首頁 > 最新消息 > 總會消息
點閱次數:3848
字級調整:
發布日期:2016/10/17更新日期:2016/10/18
胡伯教授:從基督教倫理觀點 思考家庭的未來
作者/ 林佳靜台北報導

德國基督教倫理權威沃夫剛.胡伯教授,
受邀在濟南教會探討基督教倫理在現代社會的挑戰(林佳靜攝)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為慶祝宗教改革500週年,邀請德國基督教倫理權威,曾為德國總統候選人之一的沃夫剛.胡伯教授(Prof. Dr. Dr. h. c. Wolfgang Huber)來台巡迴演講。10月16日在濟南教會舉辦的信徒講座,他特別以「家庭還有未來嗎?」為主題,激發台灣基督徒從更廣、更深層的信仰價值角度,思考家庭的未來,進一步探討基督教倫理在現代社會的挑戰。

 胡伯透過德國名攝影師史特魯特拍攝不同家庭生活的圖像,指出一個根本的事實:人類是需要「關係」的生物。每個孩子都是由父母所生,並不是單獨一人來到這世界。每個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也是從與父母建立的人際關係中獲得。

 每個人都有家庭,家庭也是人類最基礎的人際關係類型。但隨著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家庭的概念愈來愈多元,也愈來愈具爭議性。「家庭關係與人權保障」的議題,也激化了各種不同價值認同的對立,而陷入偏狹、主觀的情緒爭議中。

 胡伯說,每個人都有父母,即使他只是在雙親之一的照料下成長,或甚至是孤兒也不例外。人們的出生根源極為重要,所以每個人都有權利認識自己的父母。就算是那些靠精子捐贈而出生的孩子,也有同樣的權利。那些單身沒有建立自己家庭的人,也跟自己的原生家庭互相連結。

 他提到,聖經中的十誡,談到要孝敬父母,其實是針對成年人講的,子女應該照顧年老的父母,不該讓他們孤獨的生活。任何人都不可以拒絕背負這個世代的責任。

 觀察人類歷史的發展,家庭的概念有很大的轉變。他從歐洲歷史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19世紀的歐洲家庭形式其實是很多元的。長久以來由男人與女人所建立的婚姻制度失去意義。離婚率愈來愈高,非婚姻關係的同居伴侶關係愈來愈多,但也有更多人的婚姻關係超過50年。他認為,在這個多元的時代,每個人更有責任形塑自己所認同的家庭的未來。

 他說,一般而言,有家庭生活的人會比獨自生活的人感到更幸福。但也有可能這些人天生就比較容易感受到幸福,所以他們決定選擇建立伴侶關係與家庭。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家庭是他們第一個經驗到成功的地方,讓他們建立信心,相信他們以後的生命也會有成功的關係。但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家庭也是他們經驗到爭吵、暴怒,失敗與不愉快的地方。胡伯牧師認為,在家庭關係中,也要學習和好的功課。和好與原諒是基督宗教信仰的核心,也是基督徒在面對家庭與倫理問題時,可以貢獻與著力之處。

 胡伯認為,每個人都擁有建立家庭的權利,這和性傾向無關。從現代的觀點來看,性傾向,並不是自己能夠任意選擇的。聖經中所提到的同性性關係與現代所認知的並不相同。利未記及使徒保羅所提到的同性性關係,當時的前題是認為,異性的性關係才是「正常」的,才是符合生物本性的。而同性的性關係者是故意、任意選擇同性性關係並以恣意放任的態度來處理他的性傾向。當時因為同性性關係也和異教的祭祀有關,所以聖經中會強調應該禁止,並且認為應該將其「扭轉」回「正常」的人類本性。他認為,聖經所談的同性關係和現代所談的是不同角度與層次的問題。從倫理學的觀點來說,每個人不論其性傾向為何,都應該被尊重。不該再從聖經觀點來看待同性關係,而是要進一步去關心如何從法律保障的層面,創造出負責任、謹慎而持久的同性關係的框架條件,並使其得到保障。

 雖然他認為法律必須創造空間,讓同性受到保障。但他也強調,為了孩子的權益和成長的幸福,他個人在同性伴侶關係上並不同意使用「婚姻」這個字。他認為孩子不該成為各種立場的工具。若孩子被同性的伴侶領養是否是最好的選擇,還未有定論。孩子有權利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是誰。

 有現場有聽眾提問,天主教會反對同性性行為,即使有同性性傾向,也應該節制,過貞潔的生活。胡伯認為,這樣的說法只可以使用在,私底下給予別人建議,並不能延伸為適用於每個人的倫理規範。因為天主教的定義認為性關係是為了傳宗接代,而反對同性性行為。但在異性關係中,也有人不希望生孩子。

 他提到當他在牧師的同僚中發現有同性關係時,一開始也是非常震撼,但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最後他也衷心的祝福他們在一起。

 他強調,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價值觀並不是相傳不變的,而是要不斷的修正,重新尋找真正的價值。當基督徒討論同性的問題,不該忽視和好的主題,他相信信仰可以幫助人克服各種生命的課題。

 台灣神學教授鄭仰恩牧師會後接受採訪表示,胡伯教授擔任過普世教會協會(WCC)的主席,並且帶過倫理議題小組的討論,能夠瞭解各種觀點的立場。他主要是以孩子的幸福做為建構倫理學的出發點,而他對孩子在同性婚姻中的角色,其實還是有疑慮的。胡伯提到,同性伴侶若想要領養孩子,必須將條例想清楚,不該剝奪孩子選擇家庭的權利。鄭仰恩牧師說,可惜受到演講時間的限制,他若有機會聽到同志基督徒的聲音,應該會有不同想法。因為有同志基督徒並不想只被登記為伴侶而已,他們也想要擁有婚姻的幸福。既然「婚姻」的定義受到爭議,鄭仰恩老師建議可以參考美國長老教會的作法,從「親密關係」來定義兩人的關係。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婦女幹事連嫦美牧師則表示,所謂的幸福感的來源,不能忽略社會建構的面向。舉例來說,就算是孩子受到雙親愛的保護,若家庭貧窮,孩子還是會受到社會的歧視,而失去幸福感。可惜胡伯教授沒有時間深入回答此問題。

 10月24、25日,台灣神學院也邀請胡伯教授在馬偕紀念講座演講。主題是《在全球化世界中的基督教倫理》,分為四個講題:1、為何倫理學?─宗教改革和潘霍華傳統下的現代神學倫理學。2、人權與全球化─人權是西方觀念或普世原則? 3、轉型正義。4、全球化世界中的宗教與暴力。開放現場報名,每日報名費600 元,含午餐。歡迎有興趣的人前往聆聽。

 沃夫剛.胡伯教授巡迴講座時間如下:

10月22日(六)9:00-9:50,在台北馬偕醫院十五樓大禮堂,講題:「從基督教倫理看自主醫療」。

10月22日(六)19:30-21:30,台南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講題:「家庭還有未來嗎?—今天,到底什麼是家庭?」

10月23日(日)14:00-16:00,台南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講題:為何需要倫理?—以潘霍華的倫理觀為例。

10月26日(三)15:30-17:30,彰化基督教醫院蘭大衛國際會議廳,講題:「從基督教倫理看自主醫療」。

10月26日(三)19:30-21:30,台中柳原教會,「家庭還有未來嗎?—今天,到底什麼是家庭?」


資料提供單位: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