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焦點話題
教界消息
總會消息
傳道
教育
喜樂泉
教社
青年
大專
婦女
普世
性別公義
原宣
傳福
松年
客宣
族群母語
21世紀宣教
家庭祭壇
 
   
首頁 > 最新消息 > 總會消息
點閱次數:4123
字級調整:
發布日期:2017/4/17更新日期:2017/5/4
從輔大事件談校園性騷擾與性侵的迷思
作者/ 林佳靜台北報導

總會大專工作者在職訓練探討校園性騷擾與性侵事件(攝於勵馨基金會)

 去年輔大心理系性侵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專事工委員會4月10日至13日舉辦在職訓練,探討校園性騷擾與性侵事件,以提供總會大專工作者諮商輔導經驗之參考。

背景介紹:

 2015年6月,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發生酒醉女學生遭性侵事件。後因被性侵的女學生男友不滿校方處置,於2016年5月29日在臉書發文引爆,導致網路及社會各界出現論戰,也引起各大媒體爭相報導。

 女學生男友在臉書發布8,000多字的文章,詳述性侵始末,並指控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何東洪、社會科學院院長夏林清等人,未依照《性別平等教育法》處理事件,心理系自組工作小組,最後定調為猥褻、而非性侵。夏林清也召開記者會,當晚近200名心理系師生召開討論會,有違反保護受害人法律之嫌。後來女學生在臉書向師長道歉,引起網友公憤。教育部發函輔大校方,認定夏林清有六項疏失違反《性平法》。輔大校方召開性平會後決議,暫時停止夏林清的院長職務,移送教評會議處。沒想到年代新聞台「新聞面對面」節目,又邀請夏林清談論性侵事件,違反性侵害防治法,造成受害人二度傷害。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也因此罰年代與壹電視新聞台各6萬元。

蔡宜文老師鼓勵大專院校推動情感教育(林佳靜攝)

人人都需要性別平等教育

 長期研究親密關係、情感教育的蔡宜文老師,以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通過的性別平等政策綱領的七大核心議題,包括:「權力、決策與影響力」、「就業、經濟與福利」、「教育、文化與媒體」、「人身安全與司法」、「健康、醫療與照顧」、「人口、婚姻與家庭」及「環境、能源與科技」等,來破解性別平權的相關誤解與迷思。

 蔡宜文說,許多人依照社會所建構的價值觀來判斷性別,尤其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更造成性別的刻版印象。台灣社會有越來越多女性投入就業市場,但女性薪資卻只有男性的8成。許多職業婦女至少要做3.5小時的家務工作。女性在政治決策方面,長期沒有被分配到權力。她認為,「權力」是女性主義及性別運動相當重要的一環。爭取權力,是弱勢者面對壓迫者的重要手段。所謂的性別平等就是讓所有性別可以在社會中充份發展自己的潛力。

 90年代中期以後的女性主義致力於立法行動,促使立法院通過許多與性別相關的法案,如《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家庭暴力防治法》 、《兩性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性騷擾防治法》…等。

 蔡宜文指出,台灣社會變遷太快,不論男女都要工作,年輕人晚婚,生育率降低;頂客族、單親家庭、不婚的比例升高,已無法達成傳統婚姻家庭的期待,有關性別平權的觀念也相形重要。性別平等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世界上有和自己不一樣的人」,教導孩子「尊重彼此的不同」、「體諒和自己不一樣的人」。蔡宜文認為,其實成人比孩子更需要性別平等教育。而大學教育是性別平等觀念轉變的契機。她鼓勵大專院校應積極推動情感教育,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學習表達情感、接受情感或拒絕情感,同時也能具備溝通協商與情緒管理的能力。

圖片轉載自《如果你也聽說》粉絲專頁

破解性暴力/性騷擾的迷思

 經常在媒體撰寫性別專欄的喬瑟芬,倡議關注性暴力與性少數處境。她推薦了一部1988年以真人實事改編的電影《控訴》,以加強大專工作者對於性侵案的認知。她並以臉書《如果你也聽說》粉絲專頁所製作的懶人包,幫助大專工作者破解性暴力/性騷擾的十個小迷思。

 喬瑟芬指出,每次遇到性暴力與性騷擾事件,許多人都會指責受害者衣著暴露、行為浪蕩,或是自己太不小心,沒有保護自己。反而使當事人不敢、不能說出自己的遭遇,也讓他們反過來責怪自己、感到內疚。「陽剛文化是造成性暴力的最大元兇!」她認為,性暴力與性騷擾是權力不平等的問題,而非單純的性慾問題。性暴力與性騷擾常被當作是家務事或私事,而忽略社會中每一個人所扮演的角色。

 喬瑟芬說,性暴力與性騷擾的受害者雖以女性佔多數,但男性也可能是受害者。因為性暴力與性騷擾涉及權力問題,所以各種處於社會弱勢的性少數族群,經常成為受害者。她提醒,每個人對於自己的受暴、受害經驗,可能會有不同的詮釋,並不是每一個人都符合多數人的受害者想像。如果要改善性暴力與性騷擾問題,除了協助受害者,也不能放棄對加害者的教育,更要進一步改善社會環境,打破暴力循環。

台中中會西屯教會張仁和牧師提醒,
教會應以同樣的標準來牧養異性戀與性少數族群(林佳靜攝)

對性少數族群的牧養原則

 從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畢業、專長跨性別研究、性別與多元文化議題的林彥慈老師則介紹LGBTQQISAPF等多元性別族群。他提醒,助人工作者對於多元性別的分類應有基本的認知,才能牧養性少數族群。

 「如果你不愛看得見的姊妹和弟兄,怎麼愛看不見的上帝?」台中中會西屯教會張仁和牧師以約翰一書4章19-20節提醒,要接納「同志基督徒也是神所愛的子女」。他針對長老教會於2014年發佈的〈關心同性婚姻議題之牧函〉做為研究,從神學探討基督教性倫理,反省對同性戀者的牧養態度。

 他指出,過去傳統的男女性別二分法,其實無法說明雙性人、陰陽人的存在。很多反同者搞不清楚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定義,認為同性性行為等於同志,進而反對同性婚姻。他認為,聖經所譴責的同性性行為很可能是針對異性戀者以性暴力對待同性,或是譴責異教崇拜中的淫亂行為。如監獄、軍隊、學校、宗教團體的同性性行為,是為了壓迫弱勢者,將性作為宰制的權力。

 性少數族群經常受到污名化及疾病化,認為同志就是淫亂,張仁和反問:「誰在火車上開性愛派對?」「誰拍小李子性愛光碟?」有些異性戀過的比同性戀還要淫亂的生活,卻沒有被提出來檢討。

 張仁和說,教會應以同樣的標準來牧養異性戀與性少數族群。他以約翰福音十章10節:「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做為牧養的原則,並強調,「教會不是一言堂,也沒有權威,要順服的也不是牧師,而是要接納所有的人」他挑戰基督徒說,「有沒有可能雖不認同他們的生活,但仍接納他們是姊妹弟兄?」喬瑟芬則回應,台灣同性戀人口佔所有人口約5%,其中同志基督徒約五、六萬人,但實際受到牧養的同志基督徒頂多1500人。張仁和也提醒,同志青少年的自殺比率遠高於一般青少年的2-3倍。在第一線的大專工作者可以營造友善的空間,以誠實無偽的見證陪伴他們,幫助他們勇敢做自己,擁抱自己的身分與信仰。

葉大華老師鼓勵大專工作者,要培養關於性侵害/性騷擾相關法令的知識(林佳靜攝)

建立校園危機處理機制

 長期幫助弱勢婦女、幼童脫離暴力及性侵脅迫的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則帶大家思考網路世界及人際關係裡的性別壓迫。資深青少年工作者、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葉大華,概略介紹校園性侵害/性騷擾相關法令與定義。不論是色瞇瞇的窺視或盯視、令人不舒服的黃色笑話、暴露狂、有意無意的身體碰觸,或是其他身體的侵犯行為…等,皆可以構成性騷擾的行為。

 葉大華指出,校園的性侵害包括,學生遭受教師性侵害/性騷擾、教職員工間的性騷擾、校園的約會強暴案件、未滿十六歲之男女性交或猥褻行為,以及兩小無猜的戀情等。據統計,在國中階段「學生對學生」是性別事件發生最多的時期。

 她強調,校園危機處理機制的建立是相當重要的。校園危機處理機制可分為三種:通報機制、諮商輔導機制、公關機制。她針對輔大心理系的性侵事件指出,輔大性平會在事發之初沒有立刻處理,將責任交給心理系,而心理系又以沒有法定職權的「工作小組」來處理,不但未保護受害者的隱私,女學生男友將事件轉變為公共議題、心理系又將討論過程在網路上公開,引起網路公審,結果造成全盤皆輸的局面。

 大專工作者在校園性侵事件可以做什麼?葉大華鼓勵大專工作者,要培養關於性侵害/性騷擾相關法令的知識,透過新聞事件累積對於性平議題的敏感度。她也期待長老教會有一天能夠研發符合基督信仰精神的性別平等教材。


資料提供單位: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