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焦點話題
教界消息
總會消息
傳道
教育
喜樂泉
教社
青年
大專
婦女
普世
性別公義
原宣
傳福
松年
客宣
族群母語
21世紀宣教
家庭祭壇
 
   
首頁 > 最新消息 > 總會消息
點閱次數:3261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發布日期:2015/2/10更新日期:2015/8/1
第52屆大專神研班 去吧!活出佳美的腳蹤
作者/ 林佳靜報導

第52屆神研班 去吧!活出佳美的腳蹤(曾詩文攝)

 正值長老教會慶祝宣教150週年的重要時刻,超過400位大專生及輔導同工,在寒假願意花六天的時間研讀使徒行傳,參加總會大專事工委員會在台南麻豆真理大學所舉辦的第52屆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一同查考初代教會使徒宣教的腳蹤。在籌委同工精心策畫的獻心會,帶領學員見證長老教會早期宣教師的生命故事,並在泰澤音樂與燭光中靜默禱告,傾聽來自心中馬其頓的呼聲,領受祝福的差遣,活出佳美的腳蹤。

盧俊義牧師主講認識聖經與長青的查經方法(曾詩文攝)

愛你的教會就從讀經開始!

 「愛你的教會就從讀經開始!」第一堂專講盧俊義牧師鼓勵大專學生自己讀聖經,不要完全依賴牧師的講道,「這樣教會的傳道人才不敢亂解聖經,也可以督促傳道人更進步。」退休後盧俊義牧師就專心帶領查經班,不定期為報章媒體專欄寫稿,評論時政及社會現況。他從神研班創立之初就參與擔任同工,回顧當年,因為長老教會總會發表關懷時局的「國是聲明」、「我們的呼籲」及「人權宣言」,而受到政府有關當局的關注,連神研班也無法倖免。

 盧牧師提到,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在德國貼出《九十五條論綱》,反對羅馬教廷出售贖罪券,而引發了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他認為,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可以成功,並不是因信稱義的口號,而是因為他將聖經翻譯成德文,又剛好德國的古騰堡發明了全世界的第一部印刷機,可以大量印聖經,才讓人人有機會閱讀聖經。

 盧俊義牧師指出,讀聖經有兩種不正確的心態是需要避免的:一是沒有目標、沒有計畫、隨性而讀。二是為了解決問題,想從聖經找答案而讀,很容易曲解聖經的原意。他認為,聖經不是百科全書,而是一本關於生命的書。它會幫助我們反省自己的軟弱和錯誤,這才是聖經的價值。他也介紹幾個讀聖經的基本動作,包括固定時間讀經、準備一份有系統的讀經表、準備不同譯本的聖經、利用參考書及如何找出經文重要的關鍵字、詞…等。

鹽行教會梁哲懋牧師講使徒行傳導論(曾詩文攝)

教會起源的故事

 第二堂專講,新約教授、鹽行教會梁哲懋牧師打破一般人讀使徒行傳的刻板印象。他認為,使徒行傳作者寫作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要護教,也不是為了宣教,而是為了牧養他所屬的團體。梁哲懋牧師說,許多人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路加醫生」是使徒行傳的作者但其實在經文中並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那位就是「路加醫生」,他認為那只不過是一種寫作的手法,其實也不需要花太長的時間辯論。他認為應以更寬闊的眼光去看作者如何以「說故事」的方法,形塑教會的起源。

 另外,關於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序言裡都提到是寫給「提阿非羅大人」的信,而被賦予「護教」的色彩。但他認為,應該跳脫「歷史」的框架來讀使徒行傳,因為「提阿非羅」這個名字可以翻成「上帝的朋友」。「大人」或「閣下」只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尊貴的」。作者並不是寫給某位羅馬帝國的高官,而是要寫給上帝的朋友。梁牧師說,既然從作者或讀者的角度切入,對於瞭解使徒行傳的信息很有限,倒不如從整卷書的敘事結構來了解這卷書的神學重點。

 他認為,作者刻意將故事分為兩大部分,以15章為分水嶺,分別以受割禮的使徒彼得及外邦人的使徒保羅為代表。舉凡彼得所行的神蹟奇事,保羅也一定做。他們所行的第一項神蹟都是讓「生來瘸腿的」起來行走。他指出,聖靈的作用並不是讓人產生倚賴的心,而是讓人有能力站起來,自己行走。基督徒不該倚靠參加特會而上癮,應該有自行閱讀聖經的能力。

 梁牧師指出,順服聖靈引導的人,不會堅持自己既有的觀點。譬如,彼得領受異象,願意為外邦人哥尼流施洗;保羅想去亞細亞傳道,但因聖靈禁止而改去加拉太地區。保羅原來強烈反對要外邦人行割禮,但也為了消除猶太人基督徒的疑慮,而帶領四位外邦人信徒到聖殿行「潔淨的禮」。在聖靈引導下,教會可以凡物公用,並且互相體諒對方的立場,彼此盡力幫補,因而造就和諧的教會。

 梁牧師說,使徒行傳的作者以說故事的方式,形塑教會的起源,無形中也建立了教會的法統,確立了使徒的權威,也促成當時「大公運動」的推動。使徒行傳的作者以高超的說故事能力,說明福音的起源在猶太人,福音的將來在外邦。跟隨耶穌基督的人,也應順服聖靈的引導,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馬利亞,直到地極,完成見證耶穌基督的使命。

前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盧龍光牧師講保羅的宣教(曾詩文攝)

保羅在外邦的宣教策略

 去年7月剛退休的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前院長盧龍光牧師,一臉白鬍子,說起話來霸氣十足。1969年,他曾在台灣的中興大學唸森林系,1973年離開台灣。他是八十年代社運界的元老,也是教會界研究保羅神學的代表人物,長期站在批判的位置,也接受他人的批判。近幾年,台灣和香港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一直沒有間斷,他回應學生的提問表示,教會界有不同的意見和立場是正常的。

 盧龍光牧師說,談「保羅在外邦的宣教策略」,其實還是要回歸到福音的本質。他指出,對於保羅來說,並沒有「基督教」這個名詞。他相信耶穌是基督,但是他並沒有離開猶太人的信仰。保羅本來是很熱心基進的猶太人,相信舊約的律法,認為被釘在木頭上的耶穌是受咒詛的,進而迫害基督徒。但因為他在大馬士革的路上遇見復活的基督,而徹底改變他的生命和觀念。他傳福音的目的是要讓人相信,耶穌是上帝所愛的,也是猶太人素來所盼望的救主。同樣的,受律法所咒詛的外邦人,也是上帝所愛的。外邦人只要口裡承認耶穌基督就可以得救,不必接受割禮。

 盧龍光牧師說,保羅親身體會律法所要求的行為,並不能讓人稱義,甚至有可能成為罪的工具,被利用來排斥外邦人。保羅最重要的發現就是,復活的基督打破了猶太人和外邦人的隔閡和仇恨,也打破了主人和奴隸的階級鬥爭,及打破男尊女卑的價值觀。

 保羅為什麼會成為外邦的使徒?盧牧師說,因為他遇到了復活的基督,而百分之百改變他的價值觀。「所謂外邦的宣教策略,其實並不是策略,而是福音的本質。是認識到那些被我們排斥的、跟我們意見不同的、被我們當做仇敵的人,原來也是上帝所愛的人。」就如同那些在神學、同性戀議題、社會行動或政治議題的立場和意見不同者,也同樣是上帝所愛的人。

 盧牧師指出,保羅所寫的書信都不是宣教的,而是牧養的,因為他是寫給信徒看的。他向猶太人,就做猶太人,為要得猶太人。向沒有律法的人(指外邦人),他就做沒有律法的人,為要得沒有律法的人。保羅在外邦的宣教,能夠清楚分辨哪些是文化的問題、種族的問題,還是信仰的問題。不像早期西方宣教士傳福音,將祭祖等同於拜偶像,其實那是不了解華人文化的處境,祖先並不是神明,也跟是否靈驗無關,祭祖其實是孝順的表現。

 保羅向希臘人傳福音,並沒有定人的罪,而是以欠他們福音的債的態度,先認同、了解和欣賞,而不是將基督教的想法硬套在未信者身上。保羅為了傳與人和好的福音,明知道在耶路撒冷有危險,卻願意回到耶路撒冷,想要與猶太人和好,而沒有到他想去的西班牙。盧龍光牧師強調,福音的本質才是最重要的。只要遇見復活的主,讓生命得改變,自然就會有許多福音的策略,保羅有保羅的方法,彼得有彼得的作法,「認識自己是否活在福音的本質和價值觀中?這才是最重要的。」

下一篇:第52屆大專神研班 學做客人 踏上有主同行的宣教旅程


資料提供單位: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