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焦點話題
教界消息
總會消息
傳道
教育
喜樂泉
教社
青年
大專
婦女
普世
性別公義
原宣
傳福
松年
客宣
族群母語
21世紀宣教
家庭祭壇
 
   
首頁 > 最新消息 > 總會消息
點閱次數:6924
字級調整:
| 下一則
發布日期:2016/10/20更新日期:2016/10/20
建立「兒少青牧養」事工網絡各組討論報告與團體照

10月16-17日於新竹聖經學院舉辦的建立「兒少青牧養」事工網絡工作坊,依教會所屬的區域分成六組,分別討論以下兩個議題:

1.兒少青牧養的現況或困境

2.兒少青牧養的核心議題與策略

各組的討論報告如下:

北北基

主持人:張軒愷牧師

參與者:(敬稱省略)林秀貞、王耀徵、蔡登輝、王雅怡、張意玟、李仲頤、曾正公

紀錄:黃沛慈

議題一:兒少青牧養的現況或困境

1.青年外流、補習、大學生外地就學。

2.無法穩定聚會,因父母不要求孩子。

3.家庭信仰教育-親子教育。

4.聚會缺乏吸引力、趣味性。青年是否對輔導有信任。

5.執行者與決策者之間有落差。

6.社區小孩太多是否會影響教會的孩子,師資要如何整合?

7.青少年是否有專責同工?

8.同工預備不足,且輔導老師自己準備自己的課程,互不相連結。

9.青壯年的斷層。

10.服事者的態度,且同工在服事上有多層的事工。

11.外教派的挑戰。

12.培訓者對青少年的眼光。

13.教育內容不夠生活化。

14.不同年齡層的事工連結不足。

15.上位者的不安全感。

16. 傳承,長執有好的榜樣,青少年會想要成為他所看到的樣子。

議題二:兒少青牧養的核心議題與策略

1.與教會孩子的媽媽分享,帶主日學時要教導別人的孩子如同帶自己的孩子一樣,學習陪伴;不管是誰的孩子,甚至是牧師的孩子,需要的時候還是要管教,不因為是誰的孩子而有不一樣的管教。

2.長執同工愈年輕化愈好,可以改變兒少青牧養的觀念。事工以家庭為單位,不會造成家庭的問題,如孩子常跑教會…等。

3.如何執行家庭事工?如家庭祭壇、媽媽教室、親子教育、婚姻課程…等。

4.可以開line小組,直接與家長連絡狀況。主日學課程會出功課,要求家庭一起完成、禱告,有的家庭很聽孩子的話。

5.我有一個想法,主日學是否有可能製作成光碟,放入音樂等,可以像巧虎的光碟,讓小朋友帶回去,可以吸引小朋友重覆看。亦可舉辦核心同工會議,一個月一次,請各單位來分享他們的狀況與需要、代禱。長執可以更了解各單位的狀況,才不會都是行政上的報告。以前我們有各團契的獻詩,但後來可能因為團契人數不足就拉其他團契的人,造成彼此協助服事,感覺很棒。

6.舉辮跆拳道彩虹營,吸引喜歡跆拳道的人,開始有200人參加,但會因課程不一樣,人數愈來愈流失,但至少他們有來過教會,對教會印象是好的。7.決策者和執行者的落差要溝通,事工要聚焦,不要每個事工都要做,結果沒有做好。例如:蓋教堂,討論10-20年後有什麼事工發展而來設計教堂。可以凝聚大家的心。

8.陪伴的例子:青少契星期六聚會,實際上在聚會之前就在聚會了,因為邀請他們來我家吃飯,在當中就能分享近況。成績好與壞的孩子可以互相豉勵,吃飯當中無形中發現他們的家庭教養狀況,在談話中可以用輕鬆的方式教導他們。

9.之前,聚會前我會去買東西來給青年吃,但長老執事會說話,後來與長老溝通,對青少年來說就是要吃;爭取後,青少年很喜歡來。

10.他們喜歡大家聚在一起吃飯的感覺,可以技巧性的與長執溝通,例如:松年團契一次的聚餐,或許可以讓青年吃好幾次。邀請長老來青年團契分享,了解他們的狀況,可以站在第一線來體會。我們有一位長老會來參與在青年活動中,讓青年覺得長老都有在關心他們,有1-2位長老關心感覺就很不錯了。青少年需要舞台,或許是被看見就是一種鼓勵了。

11.輔導可以帶領幾位青年同工到去探訪生病的或到家庭聚會,如果不願意探訪的家長,可以邀請他們來聚會,看看孩子的聚會狀況。

12.我們有家長來與牧師或輔導談談,會很放心孩子在團契中。

13.家長會報怨,與家長溝通,了解孩子來教會比較有話聊。

14.直接主動到家按門鈴,假借路過去探訪,也是一個辦法。

15.決策者、長家、孩子三個是連貫的,需要整合才能為孩子做什麼事。請長執參與團契,才能了解團契的事工,增加陪伴、增加信任感,站在同一陣線,剩下的交給上帝了。連動性好,教會就沒有什麼問題。

16. 領受異象,是由誰來決定?通常是牧師提出,由長執同工一起驗證、領受。要大家一起,不然有些人會不順服。

17.我們教會有個傳統,事工只要一個長老反對,就不能進行了。所以事工很難推行。

18.我會在私下的談話中來溝通異象,了解其他人的想法,而不是用表決方式。

19.事工的活動是長執同工喝茶、聊天討論出來的,會議是訂細項的內容。

20.在會議中討論,主要用意是讓他們知道,這是長執討論決定出來的。

總結:1.陪伴與信任 2.建立家庭祭壇 3.探訪

桃竹苗

主持人:黃郁雯牧師

參與者:(敬稱省略)郭雲霞、鄭正宗、陳延灵、周慧盈、吳桂芳、蔡宇葳

紀錄:劉文凱

議題一:兒少青牧養的現況或困境

三腳教會

1.我擔任青年輔導已經好幾十年,與青年的想法慢慢疏遠,但一直無法有人可以傳承青年團契輔導,同工也不夠。青少年的現況如此,主日學也是。

2.教會的青年團契及主日學之靈命,一代不如一代,想放手交給下一代,卻又沒有適當的同工或有意願的人。

3.教會青年在聚會散會以後,變得不太熱絡,要如何加強聯繫彼此的感情?

4.因教會地理位置的關係對中會及總會的活動消息都不了解,資訊傳遞薄弱。因為新竹中會的管轄區域太長,導致收到公文時都快到截止日期。

5.青少年人口外移,到異地工作,導致沒有人當同工,或是聚會人數變少。

6.父母會用六日的時間拿來給小孩子去補習,導致到教會的時間就少了。

7.家長喜歡帶孩子在禮拜天出遊,忽略教會的服事。

8.未信主的家長看到孩子聚會熱絡,會害怕孩子信耶穌而阻擋。

楊梅教會:

1.我是楊梅教會學青輔導,因年齡有些差距,在帶領的時候會有些困難,而教會的青年同工都是自己一人在帶,同工不足,家又住遠,加上又有工作,喘不過氣,但都沒有同工可以輪流交替。

2.遇到困難時,沒有團隊可以一起分享和討論,導致不太好做決定或處理問題,身負重擔。

3.教會青少年來禮拜的目的是喜歡跟同儕在一起及收wifi打遊戲,而不是真的想做禮拜。青年幹部沒有負責自己該負責的事工,不太了解自身的責任,都丟給輔導做。

4.教會青少年對新來的朋友不熱絡,自己成為小圈圈,不理新來的,主日學亦是。

迦光教會:

1.青少年相處關係薄弱,聚會人數不定。

2.青少年裡有一些是亞斯伯格症,關於教導的技巧很困難。

宏恩教會:

1.主日學銜接青少年團契不適應,很難融入,變得不愛到教會。

2.教會因地理位置的關係,連結資源變得很困難。

議題二:兒少青牧養的核心議題與策略

1.開放教會進來,其中有些會有一些行為不良的孩子到教會,要接納包容。

2.教會為孩子的付出,家長是看的到的。

3.常來聽講座,來學習,可以從中獲利,從討論中互相得到激勵與建議。

4.如果孩子願意自己做事工,就放手給他們做,他們的創意和想像力都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5.只要鼓勵他們,然後願意放手讓他們自由發揮,他們可以做到。

6.培養孩子樂器,請老師教導。透過給他們服事的機會從中可以看到孩子的自信和轉變。

7.青少年需要平行溝通、和陪伴才會敞開心房。

8.聚會模式要改變,不用一直著重在聖經,可以讓孩子們自己設計課程,例如:辯論、運動、烘焙…..鼓勵孩子在家要每天讀經五分鐘也可以。

9.靈命造就也要也要吃喝玩樂,凝聚向心力。

10.教會有鼓勵讀完聖經500元,從中發現,聖經讀完一遍的孩子,之後都有讀經的習慣。

11.運動是青少年的樂趣,與他們運動時,他們會把你當好朋友,且敞開心房。

12.教會長老和牧者要主動介入青年,幫外地讀書的青年找教會,關心一些生活瑣事,幫助陪伴。

中投

主持人:Humhum.Nahaisulan牧師

參與者:

紀錄:李信仁

議題一:兒少青牧養的現況或困境

新竹中會東勢教會:

1.東勢教會沒有主日學,沒有特別的青少年事工,但有「得勝者」及週末兒童營,人力重複使用,兩位牧師是教會最年輕的服事者。透過吃點心等方式,有些兒童營孩子、青少年進入教會,牧者兼主日學老師。

2.少年團契聚會多元化,因應青少年想法,但很難完全因應青少年需要;如果某次聚會比較活潑,參加人數就多。青少年依照自己的喜好來選擇聚會,這是危機與困境。

3.服事同工不足,許多事工集中在某位同工或主日學校長身上,要如何因應,一方面要顧及青少年喜好,一方面要有聖經教導,若兩方面要平衡,形成難題。

4.兒童主日學同工身兼多職,如長執、婦女會長、師母…,同工負擔很大。

台中中會南崗教會:

1.剛成立三年的教會,會友年齡偏高,社青偏少,許多同工是來自南投教會。主日禮拜外,進入附近學校,以及成立週末兒童營。

2.起初,由五個媽媽為主體,禮拜人數平均約30-40人,目前已經有國中生、高中生實際參與,青少年目前有10幾個人,高中生3、4人。

3.教會願意為青少年投入經費,而謝孟勇牧師及柯詩婷牧師娘很會帶青少年,教會事工成長中。

台中中會民族路教會:

1.教會青少年人數遞減,兒童大多是會友的孩子,其他兒童來自暑期夏令營。青少年帶朋友來,但比較難留住。長執年紀較大,比較難要求兒少青的信仰紀律,兒少青年齡呈現斷層。

2.目前兒少青對於母語較難掌握,禮拜很難專注。青少年聖歌隊亦有逐漸不穩定的情況。

3.未來可能走「得勝者」,期待給更多孩子進入教會的機會,目前還在評估中。

台中中會吉峰教會:

1.青少年人數較少,以培育這幾個青少年信仰為主,期待未來能成為同工;最大的困境是不知道如何接觸社區的青少年。教會鄰近朝陽科大,事工主力以大專生、兒童為主,以大學生帶國、高中生。

2.吉峰教會有兒童週末派,邀請高年級孩子來參加禮拜六的青少年查經,這是很好銜接方式。

中布中會人倫教會:

1.主日學教員以自己的經驗為主,比較難「以身作則」,教員不願意接受總會教材。

2.青少年出現斷層,因青少年曾經在教會受傷,有些青年流失在外,青年有100人以上,但不太願意回來教會,這些青年也很難打開心門。

中布中會青雲教會:

1.主日學老師、同工在外工作,在都市卻每週回到部落服事,很令人感動。有些人從事服務業,但休假不穩定,雖有心事奉但很難固定,肉體上的疲憊。

2.青年的同工又是教會司琴,有青少年同工是護士又是執事,工作與服事很沈重,青少年到社青都是「青年」。

3.青雲教會與彰化教會合辦夏令營,最近台中磐頂教會也洽詢合辦暑期兒少營會。有時事工連結也會碰釘子,例如,暨南大學曾洽詢母語文化營,但同工覺得太累。

4.總會沒有兒童、青少年、老師系統化的教材,且教材大多以台語為主,建議總會針對原鄉編寫教材。每年有舉辦同工造就會,可是參與率不高,同工委身仍需要加強。

中布中會久美教會

1.值得稱讚的是兒童聚會後,會留下來參加禮拜,可是有些孩子秩序難控制。禮拜日下午禮拜,兒童獻詩,中布中會可能只有久美、望鄉有兒童獻詩。

2.關鍵因素是由牧師娘親自投入,原鄉大多數同工、師資沒受過神學教育,師資是一大問題,牧師娘自己擔任教員,配合順從校長的帶領。

3.青少年人數多,起初分成少年團契、青年團契;幾年後,在久美第二任,現在青年人數變少,可能變成「學青團契」還在重整當中,團契看似瓦解。而教會是「上樑不正上樑歪」,父母不到教會,教會青少年好像很壓抑,服事的團契會長突然不見,只有牧師家庭全員投入。如果牧師異動,就很難傳承延續。

4.「莊稼多,工人少」,久美教會不允許一人身兼多職,鼓勵人人事奉,牧者要培育更多工人。

5.同工面對家庭,要帶小孩,婦女懷孕養育孩子,教會服事受影響。主日學教育系統化後,小孩子竟然比大人更愛做禮拜,教會同工已經有很好的默契,同工間彼此相愛,孩子也會受到感動。

中布中會武界教會

1.主日學、兒童夏季學校,有進入部落學校進行生命教育課程。主日學,一個教員帶三個小老師,培養老師。主日學有20~30多位學生,曾經到40幾人,而每兩年換校長,轉換期間就會產生若干問題,部分學生流失。

2.教會人力足夠,但願意投入的少!只要有心,就會帶得很好,可是許多人身兼多職,太忙碌了,無法全心投入兒童事工。武界教會看重兒童事工,有編列預算專款用在兒童事工,而「有心」是關鍵。

3.青年團契、少年團契最大的問題是輔導經常更換,牧者帶少契、青契,對於事工的負擔很大,輔導培育是很大的瓶頸。青少年很需要有人陪伴,傾聽他們的心聲,要趕快培養同工與輔導。

中布中會新鄉教會

1.主日學的問題不大,可是現在有些老師只在有特別服事的時候才來,老師的人力調度有時會出現困難。新鄉國小的孩子很得稱讚,孩子得到正面肯定,學校老師也是基督徒,有助孩子信仰生命的成長,用正面鼓勵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小朋友沒有問題,主要是老師還要更穩定。

2.部落青少年約有50多人,每三個月有事工檢討,青少年在禮拜獻詩、帶領敬拜,最大的問題是輔導人力和培養。

台中中會榮神教會

1.從夏令營開始,接著推週末營,但孩子國小畢業後,國中就沒來。而教會空間改變,遷移到新購買的教堂,空間變小。以總會教材為主,主日學學生大約10人,有幾個人留下來到國中。

2.牧師及長執的孩子已經上大學,由大學生、高中生、國中生邀請國小學童,兒少青聚會集中在禮拜六,禮拜天只有主日禮拜。

3.師資與輔導培育,青少年活動設計要考慮成員的性別男女比例,聚會使用「一領一教材」,效果還不錯。4.主日學老師讀經,信仰造就。校長依照教會年曆與計畫輪替,目前教會計畫成立「幼幼班」。兒少青成員還有待擴充。

5.教會有做「得勝者」,孩子不見得會進來教會,以撒種為主,交給上帝栽種。

中布中會楓農教會

1.總會很積極編寫教材,長老教會缺乏靈性上需要,總會已經編寫靈修教材,且各樣教材值得各教會好好使用。

2.楓農教會較缺乏的是師資與同工培育,今年成立「教育組」以PCT教材為主,兒童、青少年有系統性的進行。

總結:最大的困境是「人力」

1. 主日學師資、兒少輔導、青少年同工的養成與培育,亟需再加強。

2. 教材的取用。

3. 服事人員身兼多職。

4. 兒少事工進行方式,聚會與資源整合,

綜合整理

一、 現況:有新設立的教會進行兒童週末營、各類兒少青活動、生命教育、週六、日青少年聚會等。

二、 困境

1.人力:主日學老師、兒少輔導人力不足、缺乏培育訓練、服事者不穩定、多重職分、委身態度問題、服事同工經驗傳承與斷層、時間與人力職份。2. 教材:缺乏系統與沒有連續性、不知如何取得教材、課程設計不足。

3. 家庭:家長缺乏鼓勵。不同信仰家庭面對兒少信仰的態度,沒有建立支持與關懷系統。

4. 主日學班級經營:混齡、欠缺課堂管理、缺乏學生引導技巧、教學輔導方法論不足、帶領進入教會學習的信仰影響力不足。

5. 地理環境:偏鄉-專業人力不足;都市-小型教會資源不足。

6. 資源:與當地和各地資源之連結不足、專業人員不足、欠缺人力陪伴連結。

7. 經費:小型教會缺錢也缺人。

議題二:兒少青牧養的核心議題與策略

一、 兒少青牧養核心議題與目標

1. 整體目標─帶領兒少青領受福音、榮耀基督,用上帝國的新眼光,活出得救的基督恩典生命。

(1)培育健全基督徒─全人教育。(2)培育同工做門徒。

2. 核心議題

(1)期待把孩子帶到教會,希望整個家庭都能來到教會。

(2)建立兒童的信仰認知與基礎,至少使孩子會背主禱文(生命異象)、十戒(倫理)、使徒信經(真理)。

(3)帶領兒童、青少年遇見上帝,經歷上帝,進而敬畏上帝,愛上帝、愛人,活出基督生命。

(4)生命影響生命,兒少同工從誠實的愛自己做起,引導兒少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愛自己,培育健康的生命。

二、兒少青牧養的策略

1.培育健全基督徒─全人教育」之策略

(1) 教會外部:

a.有系統性長期的培育計畫。

b.深入家庭,失聯家庭的關懷。

c.認真預備兒少課程信息,使其精準。

d.在基督裡建立彼此接納的環境,祈禱、關懷、身教。

e.師資培育,包含:信仰真理、團隊、行政…等裝備。

f.撒種與引人領受福音。

(2)教會內部:

a.培養同工委身,看重本身的服事職份,建立默契與分工。

b.建立與深化同工團隊的信仰,例如,每月一次同工讀經會。

c.強化青少年團契與小會、長執的關係和溝通,成為合一的牧養團隊。

d.加強信仰與品格培育。

e.祈禱!祈禱!祈禱!回到祈禱裡面,向主支取能力,與主建立更深的生命連結,建立同工之間的信仰夥伴關係。

2.「培育同工做門徒」之策略

(1)先設定對象代禱,逐漸建立關係。

(2)有系統的師資與同工培育課程。

(3)事工執行當中有監督與檢討評估。

(4)兒少同工、老師從本身做起,帶領兒童、青少年參與服事,使兒少作門徒。

(5)愛神、愛人。

(6)加強落實基督徒的家庭教育。

(7)祈禱!祈禱!祈禱!

彰雲嘉

主持人:馮同強牧師

參與者:

紀錄:許台立

議題一:兒少青牧養的現況或困境

鹿滿教會

1.主日學15~20人左右,最近在嘗試使用MEBIG的教材。師資培訓的部分較為不足,沒有統一的訓練。以前用分班制,現在用小組的形式。

2.青少契的部分,聚會人數15~20人,雖然有青年禮拜,但人數一職無法突破,它們比較喜歡外面的活動。

3.青年敬拜團,7~8位,主要負責青年禮拜的部分,因沒有系統性的牧養,人數一直沒辦法突破,且會因為升高中大學而流失。

4.有進入校園教得勝者課程,但很難持續進行。

5.也曾有做過陪讀班,現在是一週兩天而非五天,雖然辛苦,但陪讀班確實有它的效益存在。

6.教會固有的內部文化,也容易影響教會的青年人數與服事態度。

下半天教會

1.沒有青少年,只有兩位學青,因此與社青合併。但社青也沒有固定的聚會,大多在外地,因此要等大家有回來才有聚會。聚會內容偏向聯誼性質,較無信仰造就。

2.沒有主日學,因為教會附近沒什麼學校,因此比較沒有兒少青,老年人佔大部分。

路上教會

1.九年前,無主日學也無青少年,鄉村人口不多,因此信徒人數也有限。後來透過陪讀班吸引兒少青,藉此要求他們來主日學聚會。一開始家長不完全同意,但因為做出成效,後來也獲得家長的認可。

2.這些孩子喜歡來教會,但在信仰的認知上尚缺乏,連洗禮都會因為家庭而有困難,因此難以在信仰上紮根。曾經有跟救助協會合作,運用它們的師資來開陪讀班(現在已無合作)。

3.青年返鄉的部分,家人的壓力也是一點,某些家庭會認為回來鄉下就是沒有成就才會回來。所以要培養青少年的委身與使命感,是他們比較會回來的主因。

水林教會

1. 一週三場禮拜,為了國三的學生,因此把禮拜六晚上的聚會改成禮拜。

2.教會沒有主日學或團契,都是禮拜及信仰課程,希望以最單純直接的方式,將青少年帶到神的面前。
用陪讀班,吸引孩子來到教會,不只是課業上的幫助,更透過陪伴與關心,將神的愛與話語帶入孩子的生命裡。也在陪伴的過程中,將『被陪伴後,要反過來陪伴人』的概念帶入,因此,有很多當初被陪伴的孩子,現為大學生,就會回來陪伴更小的弟弟妹妹們。
3.面臨的困境是社區的工作機會少,青年外流是必然的;但就會希望他們週間出去工作,週末回來服事。
而傳統信仰也是一個問題,有孩子會因為家庭或村子的壓力而不敢受洗,因此開始調整,讓部份的人可以在小會而不一定要在禮拜中受洗。

4.教會的長執因為曾經經歷教會人數大減的狀況,因此會主動幫忙揪鄰居的青少年來參與教會的活動,也因為這些長執在社區友好的見證,拉近教會與社區的距離。而來過教會的青少年,因真實地感受到教會的關心與愛,因此會主動拉同學一起來教會;孩子們生命改變後,也在學校做出好的口碑。

5.最近有青年們會使用line的多方通話功能,來開禱告會。

林內教會

1.幼兒主日學沒有兒童主日學,國小三年級以下。兒少小組:小四~國一。學青是以小組的模式。聚會內容:讀經、抄聖經、玩桌遊。

2.曾做過得勝者,但成效不佳。

3.主日禮拜中,青少年的服事很重,培養青少年的使命感。

4.傳統家庭壓力也是一個問題,很多因為家庭的關係,沒辦法洗禮。

5.曾做過課輔班,但因為學校較遠,沒有成效;只有寒暑假的活動比較容易有新朋友來,但大多不會留下來。

6.比較難跟國中生連結,附近無大學,因此也比較少大學生,大多是教會本來的青年。

7.教會附近就業機會少,也成為青年返鄉的一大考驗。

總結困境

1.地理上:偏鄉青年外移如何留住青年、返鄉的機會/工作機會、村莊人口老化

2.信仰上:民間信仰限制社區青年的洗禮、如何更直接將福音放進青少年的生命

3.人員上:陪讀班師資問題,如基督徒、學歷、經費…等

4.連結上:社區事工如陪讀、得勝者與教會的橋樑

5.培訓上:有系統的培訓同工、沒有整合備課

6.組織上:內部的張力,如牧者、長執、同工、教會文化等

議題二:兒少青牧養的核心議題與策略

1.像昨天信仁牧師說的,如何讓信仰、上帝的話直接進到兒少青的生命中。一般教會常常會透過活動或一些方式,將上帝的話融入在當中。

2.建立孩子與聖經話語的連結,雖然他們一開始來教會時,讀聖經、聽講道都聽不太懂,但透過一次次的讀經,慢慢建立與神話與的關係,直到有一天開始慢慢聽得懂牧師或聖經在說什麼。

強調紙本聖經的重要性,不准孩子們在教會使用電子聖經。透過陪伴孩子走過人生的大小事,也會讓孩子在當中體會聖經的教導。

訓練孩子們寫講道筆記,讓他們可以專注在講道中。挑戰孩子們寫靈修筆記,讓他們去反思信仰,看見上帝在自己生命中的作為。訓練小家長帶體驗教育,練習將信仰融入遊戲中,來帶領小家成員們。

3.嘗試使用少年新眼光,讓青少年比較不會讀不下去。

4.水林教會因為一開始就導入讀經及作禮拜的文化,新來的孩子們會因為這樣的團體文化,而乖乖地一起參與,因為朋友都這樣做。會特別花時間去陪伴渴慕上帝話語以及想要生命改變的孩子,至於其他的孩子,就透過鼓勵,讓他們慢慢一步步來認識信仰。

教育孩子們,來教會就是來領受祝福,跟傳統信仰的廟宇一樣,在廟宇是神聖、不能亂來的,在教會也一樣,但在教會所領受的祝福更大。

在分享聖經上,會用孩子們熟悉的議題來分享,並將孩子生活上會碰到的問題、狀況,帶到分享當中。

5.牧者的態度與信仰觀是很大的影響,用什麼樣的方式或態度去教導青少年,就會培育出怎麼樣的青少年,有沒有願意花時間去陪伴,也是會影響青少年對信仰的看見。

6.我認為的牧養,是一種陪伴,不只是孩子們成長,我們也在當中學習、成長。有時候因為時間、空間的限制,也會透過臉書來關心孩子們。

7.在教導孩子們的過程中,會出現跟不上或是落單的孩子,這時要配合他們調整進度,亦或是將他們獨立出來、單獨陪伴他們,變成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尤其是人手有限的時候。

8.在做課輔班時,會去思想:究竟是為什麼要做這個事工?是解決課業的問題?還是是為了陪伴他們?

對於跟不上、有問題的孩子,應該是要花時間去了解他們背後的原因,是家庭背景問題?學校問題?除了陪讀,也帶入一些才藝課程,讓孩子們找到生命不同的可能性。耶穌是看到人們的需要,再陪他們一起去經歷,我們也應當如此陪伴孩子們。

9.隨然會有跟不上的孩子們,但至少他們是願意來認識上帝的,反倒是會有沒有意願、看到聚會是讀經就不來的孩子們,這是一個問題。

10.雖然會有對認識上帝意願不大的孩子,但因為團體壓力的關係而來教會,因此可以透過這個關係,慢慢導入信仰在一般的聚會當中,也透過陪伴,讓他們經歷到上帝的愛。

11.服事兒少青這事工,態度很重要,是要討好孩子們?應付會友?還是對上帝負責?不只是跟孩子們建立關係,也跟家長們打好關係,讓家長們信任教會的牧者們。

12.雖然有些教會會用福利來吸引孩子們,但人會貪得無厭,最後會變成他們來教會是為了拿好處而非信仰。應該將福利抽掉,讓福音單純化,而不是變成福利的贈品對於培訓班,我們是透過面試,而非像營會那樣是要拜託人來的,你真的有意願來才讓你來,而不是要來不來都可以。要求孩子們寫講道筆記,了解孩子們對講道的理解程度到哪裡,或者理解後有沒有辦法與生活連結,這樣更能夠發揮講道真正的意義,同時也可以訓練孩子們的文筆能力。有時候在牧養的時候,會因著孩子們的人數、成長的速度而感到困擾、憂心,但這其實是上帝在掌控的,我們負責撒種,成長在於上帝。

13.有時候會因為這些缺乏,而忘記其實我們還擁有什麼資源,應該要放眼在『我們還有什麼』而不是『我們沒有什麼』。

總結:

1.建立孩子與聖經的聯結

→A.從孩子貼切的主題開始。

→B.如何讓上帝的話直接進入他們?

→a.先追求質,量是上帝的事!

→陪伴願意的人,而不是為了留孩子而留,最後妥協…

→b.形塑環境(群體影響)

→c.講道筆記:「你聽見什麼」

→d.陪伴,從輔導者身上看見話語的見證

→牧者的態度、方向很重要

→C.看不懂、排斥

→a. 累積,需要時間

2.何謂牧養?

→A.陪伴,也在其中自我成長

→a.時間有限(特別是有自己的孩子…)

→b.人力有限,要顧群體還是要顧少數跟不上的人

→至少他們是願意的人

→B.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

→a.看見真實的需要

→C.鼓勵與挑戰

3.課輔班、陪讀班的意義

→A.一個空間讓孩子經歷上帝的愛

→a.足夠的安全感

→b.被在乎

4.福音V.S.福利

→A.當人不覺得需要福音,只能先滿足福利…嗎?

→也有在利用福利資源的人

高屏南

主持人:王子豪牧師

參與者:(敬稱省略)蔣明福、陳玉惠、劉主恩、林蓓茹、鄧曉朋、盧睿哲、沈進佳、額冷‧璟拉

紀錄:莊瑛琇

議題一:兒少青牧養的現況或困境

討論主軸:

1.將區域內的教會分類:原住民部落、都市原住民、中小型鄉下、小型都市。

2.簡介各自教會的基本聚會人數:主日禮拜人數、兒童主日學人數、青少年團契人數。

3.分享各自教會兒童主日學與青少年團契的現況與困境,並分享實際做法,互相回饋。

討論內容:

排灣中會瓦酪露教會:

1.兒童主日學委身同工少:理想上如要分班又合班的教學方式,人手至少十幾人,但目前教會人手嚴重不足,如未來無法有更多同工投入,要拜託長執也要加加入了。

2.家長現在寧願讓孩子去補習,不會帶孩子到青少年團契,覺得課業比宗教教育重要。

3.經費不足,主日學一年預算十萬,青少年五萬,要出外辦活動根本沒有經費。

4.學青與社青應有更多的連結,以幫助兒少青牧養。

排灣中會瓦酪露教會:

1.教會的兒童主日學師資分大老師(社青)與小老師(學青),但目前大老師出席狀況不穩定,小老師又還沒有足夠能力安排課程。

2.社青容易因工作累而沒來服事。

排灣中會佳義教會:

1.在自己的孩童時期,主日學老師中穩定的婦女(成人)比例很多,但當自己是學青時,老師群就都變學青,婦女(成人)退場。

2.青年能否穩定於服事中?是個危機。

3.兒童主日學師資中的學青,教學實力尚顯不足,較虛。

4.禮拜六晚上青少年團契聚會只有兩三人出席,但主日禮拜可以有五十人出席。難道是因主日爸媽隨行會監督?也因禮拜六晚上的青少年團契聚會出席人數少,會長同工負擔很大,幾乎是負責一整年的詩歌主領,導致會長卸任後常態性的會消失教會一陣子(服事中疲憊,想逃避)。

5.教會看見青少年的需要,將駐在分堂的傳道調回本堂牧養青少年,目前狀況有較好,禮拜六晚上青少年團契聚會有十至十二位左右。

6.青年在服事技巧容易學習,但缺乏信仰教育。例如青年都只會帶歌,但沒有帶查經的能力。帶歌很多人會,但信仰教育很薄弱。

7.雖然教會給兒童主日學跟青少年團契的經費非常充裕,但苦於人力的斷層。

8.教會離都市算近的,週末青年幾乎會回部落,但常常只待在家裡或者去夜市,家長也不鼓勵來團契。

9.如果成人沒有認真在主日講堂,信仰教育其實在主日學就差不多了。

10.總會雖然有兒少青教材,但要一本本買給學生,也是很貴!所以青少年團契輔導都靠自己搜尋,到處找教材,不太有系統。

排灣中會福山門教會

1.兒童主日學師資為社青,學生也幾乎是他們的孩子。有分成兩組老師,一組三人,隔週輪流帶,這樣才能夠有穩定的主日禮拜聚會。

2.社青人數約12-15人,有一半人力在帶主日學。因為沒有培育系統,所以都是靠自己的方法在帶主日學,會帶到不知道自己在帶什麼。

3.師資人力夠,經費也夠,但師資信仰教育不夠。

4.青少年團契人數約5-10人,但輔導只有一位,輔導較不足。

5.禮拜六晚上八到九點為團契時間,較是活動性質,主日禮拜後一小時為信仰信息分享。很希望能有同工一起。但現況有點困難,也有想過要找長執幫忙,但長執年紀太大。

6.學青年齡層廣,國中~大學,難以針對年齡牧養,久而久之讓大學生會不想要來團契。

屏東中會崁頂教會:

1.青少年團契輔導幾乎是女性,但結婚生子後就轉向照顧家庭而淡出。

2.前牧師把兒童主日學建立得很有架構,如同主日禮拜的進行方式。主日學老師備課會議兩個禮拜一次,牧師會列席,由老師們進行每堂課的沙盤推演,牧師給予建議。老師也需要被牧養,這過程除了教導也是牧養。

3.許多鄰近鄉鎮的家長會特地帶孩子來本教會的兒童主日學,也因此主日禮拜人數倍增。

4.鄉下老師較沒創意,屬按表操課,目前開始帶青年進師資群,希望能夠激發老師群的創意。

5.禮拜前師母會帶青年回顧上禮的講道,禮拜六晚上讓大學生帶國中生讀書會。

高雄中會三一教會:

1.剛去教會時禮拜40人,青少契10人。

2.禮拜六有社區兒童營,過去是婦女帶,後來邀請教會青少年加入服事,原本口說聖經故事,轉換為演戲吸引。

3.兒童主日學師資很強,但是卻苦無小孩,目前慢慢加入青年協助。牧師陪大的,大的帶小的,才有辦法永續。

4.找神學生但卻每年換,青年輔導不穩定,期待能找到。目前社青團契運作方式,每個月一次的聚會為禮拜天傍晚聚餐與分享近況,因為社青平日工作壓力已很大,可以撥出時間來參加團契已了不得,且早上已經聽過一次牧師的講道,晚上要再講一道,對社青壓力會太大。但同時也期待社青重視這一個月一次的聚會。

5.一定要輪流讓兒童主日學老師可以做禮拜,不然長期沒做禮拜,會變成事工導向,而讓服事者有苦難言。要訓練青年但更重要的是陪伴,真實陪伴比一直專講查經更重要。

6.目前青少年團契一年預算有二十幾萬。

7.主日講道時青少年對台語較不熟悉,但是主日講道難以顧重哪個年齡層,故青少年鼓勵寫講道筆記,再透過筆記與青年討論,來補不足之處。

議題二:兒少青牧養的核心議題與策略

1.願意投注金錢、人力、時間在青年事工身上。

2.依年齡分層培育青少年。

3.大手牽小手:夥伴教會關係,以實質的協助陪伴事工的成長。事工面向:牧養、培育、宣教。

4.中會可以透過資源的連結各處,尤其有需要之處。

5.跨中會性宣教區域的整合,如都原教會跟平地教會連結。

6.中會應建立師資培訓人力資料庫且辦理教育訓練。

7.青少年到外地就學或就業的牧養與轉介制度建立。

花東

主持人:林辰傳道師

參與者:(敬稱省略)施佳僼、林梅蘭、曾叢環、嚴雪鳳、阿慕恩.萬

紀錄:Supina Nakaisulan牧師、禮幸.嗄巴牧師

議題一:兒少青牧養的現況或困境

兒童主日學

1.兒主人數10-15人,固定聚會10人以下。兒主多數為透過一些社福方案和營會活動引介到教會的非信徒的孩子,是這幾年才開始慢慢穩定下來。

2.目前兒主有2位幼稚園老師,教學與管理技巧上比較擅於管理學生,但對於其他主日學老師來說,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常常覺得力不從心。

3.主日學老師是直接被教會指派由社青團契來認養的服事,沒有顧及每個人的意願,雖然有服事負擔或熱情,卻沒有方法;帶孩子也帶的很累。另一方面教會也沒有協助主日學老師作組織的管理和完善的輔導。

4.教會目前有一位兒少青事工的專職傳道負擔牧師與管理工作:主日學各年級斷層非常大,小六生1位,小四生1位,主日學共有12個小朋友左右。使用總會教材,但老師不足分班困難。青少年的兒童老師較受孩子喜歡,年紀稍長的就必須有用更多技巧吸引孩子的注意。

青少年事工

1.在競爭壓力較高的市區教會而言,青少年議題上目前最大的危機,就是時間一到,升學到國、高三的學生會自動在團契中消失。

2.目前教會的青少年僅3位,部落有很多青少年,但大部分都認同並歸屬於部落會所(文化性),或同時歸屬民間宗教信仰。部落的青少年很難進來教會,教會與非教會信徒的家庭也難以接觸。另一方面,在部落所得到青少年多數認同的狀況之下,也凸顯教會的組織管理、領袖訓練和事務管理的能力,無法與會所或寺廟組織競爭。

3.教會對青少年的牧養,給予真理和聖經的教導是正確的,但是引不起他們的興趣,輔導們又缺少新的方法和知識來引導青少年思考信仰與真理。

4.特殊狀況的孩子,教會牧者或輔導應透過其他特殊陪伴的方法來輔導,如吃飯、談話。

5.青少年的課業與升學壓力影響他們上教會的機會,目前教會青年人口是很少的。

6.教會青少年總是以興趣為主要的依據,來決定要不要去教會聚會或參加活動,喜歡向外發展,如果只是在內聚作信仰造就的課程,青少年應該不太喜歡。

社青牧養

1.教會社青目前有16-17人,來聚會的以10個為上限,年齡在32-45歲之間。社青的工作壓力很大,在花蓮的工作機會甚少,能留在花蓮就業已經不容易。因此過去他們曾經要求團契時間不要只是讀聖經或討論信仰,期待安排比較輕鬆一點的活動,社青團契從無到有,吃喝的活動是功不可歿,關懷、凝聚及信仰造就就漸成形,而正式成立社青團契。

2.牧養社青常見的問題就是他們的情感議題,教會在這一方面的陪伴和輔導實在太少,也見信仰上的危機。結婚生子後,面臨不同問題與壓力,是現在牧養的困境。

3.教會對青年、社青團契仍然慣用權威式管理,易造成社青和牧者之間的緊張關係。與社青溝通,使其明白團契需要在信仰造就上成長的必要性。

4.社青團契的組成常常有已婚、未婚者,大部分的社青來自於教會本身信徒居多,人口相對的少,幾乎為教會的第二、三代。

歸納:

1.教會對特殊兒少青(行為偏差、中輟、高關懷少年…)的排斥,無法作到完全的接納空間,就沒有牧養的可能性,教會也愈來愈封閉。

2.教會對待青少年、青年的態度和管理方法仍然是高壓式、強迫性的。

3.對兒少青輔導同工團隊缺乏管理、系統性的造就課程和體經驗傳承,缺少新的知識的發展,同工們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行為一無所知,卻要牧養。

4.比起過去每個時代的青少年,今日的青少年獨立性更高、重感覺、更難掌握,更不易透視和關懷。

議題二:兒少青牧養的核心議題與策略

一、 對教員輔導的培訓:可以使用總會網路既有的教材,統整適合當地的中區會可以使用的材料。

二、 兒少青牧養:

1.分區聯合禮拜聚會:分年齡層聚會,固定每季有一次的聚會。

2.教會聯誼活動:認識其他教會的成員,彼此激勵信仰及對團契的認同感。

3.聚會方式:多元化多樣化的方式,如:桌遊、音樂班、英文戲劇、跳舞、籃球營會、活動型的聚會、淨灘淨溪、特殊兒少青禮拜等等。

4.分享參與聚會是得祝福,並且建立關係。

5.透過小型佈道會傳揚福音,做後續連結。

三、 各中區會資源共享:如辦理兒少營會人力支援。

相關檔案下載:
團契照.JPG

資料提供單位:一領一新倍加運動中心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