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戒嚴時期,台灣沿海屬於軍事管制區,東部美麗海岸也被海防部隊接管。花蓮東北角的崇德部落(Tkijig),擁有世界著名的景點清水斷崖,自然也列入管制範圍。隨著時間推移,曾經駐紮在這個美麗海灣的軍人陸續退役,由於大部分來自中國,在回不去的情況下落地生根,就近定居在祟德社區。 ■福音進入社區 崇德部落是太魯閣原住民的生活領域,太魯閣族群男性強悍、英勇、又勤奮,女性則擁有得天獨厚的美麗輪廓與優雅性情,且善於織布,自然吸引駐紮的軍人青睞,於是漢原通婚成為這個社區的獨特現象。 日治時期因姬望女士(Ciwang Iwal)的宣教事蹟,福音已在太魯閣族群遍傳,崇德社區太魯閣聚落人口約有2000人,多信奉基督教,後來才有天主教、真耶穌教會進入,但整體而言對耶穌基督的信仰堅信不移。 自1938年開始祕密集會的早期信徒,甚至可以因信仰而不惜犧牲生命。基督徒是社會中最容忍的一群人,但為了真理與正義,也是最不怕死的一群人,應是這個族群最佳寫照! 崇德長老教會為記念教會開拓者周玉葉(Kumu Losing),現已改為「谷牧(Kumu)紀念教會」,仍承襲姬望女士的宣教精神與前輩的腳蹤。 2、30年過去了,早一輩退役軍人早已凋零,然而早期他們的生活習性、不良嗜好(喝酒、賭博)對社區家庭 的衝擊與傷害仍深深影響下一代乃至第3代子孫,甚至導致教會信徒不斷流失,家庭問題叢生,尤其因酗酒帶來的疾病、貧窮、失業、離婚、單親或隔代教養問題格外嚴重。 ■實現建堂異象 教會長老Teyra Yudaw是崇德社區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原住民青年,從小在當牧師的父親教導下勤學而上進,先後擔任國中教師、校長及許多學術機構重要職務,是「太魯閣正名運動」發起人與總幹事。另一位長老Masawadl是國中主任,主導地區教師合唱團兼指揮,長期投入太魯閣傳統音樂的推廣、研究與發展,並栽培自己的孩子成為音樂人。他們兩人的共同點是對信仰的敬虔與堅持,在他們心中始終有一個夢──重振太魯閣崇德社區的信仰與生命,改善社區的敗壞風氣與習慣,並提升族人傳統文化認同與心靈改造,他們於是興起建堂計畫,希望透過教會實現心中的異象與夢想。 由於教會財務短缺,加上募款初期碰到88水災,建堂計畫格外辛苦與困難,然而教會是神的殿,是神的居所,而祂是信實的、公義的神,在祂沒有難成的事!如今這棟造價2500萬的教會已昂然挺立在崇德社區,除了寬敞的禮拜堂、會議室、多媒體及多功能教室、靈修館之外,還有電梯可用,儼然成為社區的地標──是小鄉村的大教會、是一個真理的燈塔。 ■建立禱告的殿 駐堂牧師Tusi Yudaw(李季生),具有豐富牧會經驗,是常常禱告尋求神的忠僕,也勇於築夢。期待教會興起更多同工,把異象分享出去,讓教會更新,光照太魯閣族群軟弱的心靈,出黑暗入光明。教會的團隊要讓社區改變,更藉著聖靈的大能帶來淨化人心、轉化生命的力量。 詩人的禱告:「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詩篇127篇1節)過去3年多來,教會團隊一面依神的啟示與呼召來禱告,把時間、精神、力量放在建堂工程,不是 憑自己的能力在做,而是仰望主、倚靠主不斷努力作工──所有的努力按著神的心意去做,畢竟建造的還是神自己。先知也傳達神的話說:「我必領他們到我的聖山,使他們在禱告我的殿中喜樂。他們的燔祭和平安祭,在我壇上必蒙悅納,因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以賽亞書56章7節)谷牧教會新堂結合了周邊的景觀與人文特色,蓋出一座美侖美奐的聖殿,也成了台9線與太魯閣峽谷最醒目的地標! 盼望「把神的殿做為禱告的殿」的意念能長存信徒心中,「禱告的教會」能真正成為社區的祝福!當你行經「台9線181公里」時,別忘了稍停一下,佇足觀賞這棟美麗的建築,並為這個社區和教會祝福! 文章及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16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