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受訪時,對方說:「因為都看妳的網路貼文,我原本以為妳是男生。」這不是我第一次被這樣誤會。我問:「為什麼?」對方答:「不知道,可能妳文字給人感覺比較理性?」這讓我思考,這是否也是性別刻板印象?當理性被默認為男性特質時,我們對女性的期待是否過於狹隘? 北一女中畢業生、樂儀旗隊成員駱俠安同學,在Threads上發文揭露男藝人曾國城在電視節目錄製時,對她的外型和身材開玩笑。同時,建國中學46屆校友會的菜單,也充斥物化與揶揄女性的字句。這些事讓人再次警覺:我們的社會,真的對性別平等有足夠的意識嗎? 看著這些討論,我想起高中讀女校的日子。那段時間,是我這輩子感受到性別最平等、多元且自由的時光。沒有男性凝視,不用擔心聽到任何性騷擾言論。沒有人告訴妳「女生應該怎樣」,若聽到這句話,多半是同學們在反諷刻板印象。 在女校,大家看重的是人格特質,而非外型或成績。善解人意、幽默、負責才是交友的關鍵。即使是成績,也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不知道這算不算我的刻板印象,但我總覺得女校畢業的同學特別敢於作自己,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然而,這種能力也讓我們更容易察覺到性別不平等的現象,甚至因對各種性別不敏感的狀況「特別有感」而感到痛苦。 進入社會後,對比尤為強烈。性別不友善的程度令人髮指,彷彿所有女生都被默默報名參賽,而評審則是無處不在的厭女與男性凝視。不論穿著、言行、外貌,女生的每一步似乎都逃不過檢視與批評。媒體輿論更樂於製造「雌競」戲碼,將女性間的友誼曲解為勾心鬥角。更荒謬的是,不管漂亮與否,幾乎所有女性的社群貼文下,都可能出現批評外貌、甚至霸凌的留言。這種現象讓人不禁質疑:為何對女性的攻擊與貶低,會成為社會日常? 有足夠性別意識的社會,就不會允許年長男性公然揶揄少女的外貌,更不該以「節目效果」為名合理化傷害。我希望這個社會能更友善,讓每位女性都能自在生活,也希望有更多人像駱俠安一樣,為自己和他人發聲,共同挑戰這些不公平的現象。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801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