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34年8月19日,高雄青年會館,兩層樓的觀眾席幾乎滿座。 |
|
距今90年的1934年,在南島炎熱的夏日,一群年輕音樂家,在僅僅一個多月內快速成團,展開了台灣史上首場西洋音樂巡迴演奏──「鄉土訪問演奏會」。表演的曲目主要是西洋樂曲,由北至南,巡演七場,讓各地聽眾一飽耳福、大開眼界,拉近台灣民眾與西洋音樂的距離,更開啟台灣音樂多元迸發、榮登奧運殿堂在世界發光的序曲。中研院台史所檔案館典藏楊肇嘉(1892~1976年)的《六然居典藏史料》和《高慈美文書》兩宗珍貴私人檔案,本文透過其中留存的演奏會詳盡紀錄和珍貴照片,帶領讀者重返當時的盛況空前。 █以藝術提升台灣人志氣與自信 這場演奏會由東京「台灣同鄉會」主辦,因當時留日的台灣學生已超過兩千多人,在楊肇嘉等人努力下,1934年6月24日在東京舉行台灣同鄉會成立大會,參與者超乎預期。楊肇嘉回憶那是在日台人團結最高峰的時刻。 楊肇嘉,台中清水人,留日就讀早稻田大學期間,就積極參與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畢業後,於1930年返台領導台灣地方自治聯盟,除了政治社會運動的參與外,還大力支持藝術文化活動。他認為,在藝術上的成就與影響力,會比政治運動的影響力更高,可以藉此提升台灣人的志氣與自信。 在台灣同鄉會的成立大會上,眾人提議暑期返鄉舉辦音樂會,楊肇嘉率先表示贊同,並自願擔任總策劃。隨即網羅在同鄉會登台演出的高慈美、林澄沐、翁榮茂、林進生、江文也之外,還邀請到林秋錦、柯明珠和陳泗治等人組成音樂演奏團。這些台灣青年音樂家們皆正值青春年華,多位出身於基督教信仰家庭,因教會生活而接觸音樂,進而赴日習樂。 台灣新民報社作為活動的協辦單位,在鄉土訪問演奏會舉辦前即頻繁發布報導,並自1934年8月4日起連續四天,以大篇幅版面介紹八位演出者簡歷及其表演曲目。 █八位音樂家輪番上場 八位參與演出的音樂家中,第一位是年紀最輕的鋼琴家高慈美(1914~2004年)。高慈美出身於高雄岡山基督教家庭,巡演當年20歲,正就讀東京帝國音樂專門學校。演奏曲目是蕭邦的圓舞曲(作品第64號)和布拉姆斯的狂想曲(作品第二號)。 接著是兩位女聲樂家,一是女中音林秋錦(1909~2000年),出身台南,1929年赴中野的日本音樂學校,專攻聲樂,巡演當年剛學成歸國,於台南的長老教中學(今長榮中學)擔任音樂教師,演唱〈烈焰燃燒〉和〈所戀慕的芳名〉兩首出自義大利最偉大歌劇作家朱塞佩‧威爾第作品中的歌曲。二是聲樂家柯明珠(1911~2002年),亦出身台南,是第一位赴日修習聲樂的台灣人,甫畢業返國,也在長榮中學教音樂。音樂會中,她獨唱貝多芬的〈阿德萊德〉和斯特沃德的〈天使加百列〉。 第四位是鋼琴家陳泗治(1911~1992年),基隆人,淡水中學畢業,演出當年剛赴日就讀日本神學校,學習作曲。演奏會擔任前述兩位女聲樂家二重唱的鋼琴伴奏。 第五位是男聲樂家林澄沐(1909~1961年),台南人,當時正就讀日本東洋音樂學校主修聲樂,接受正統音樂訓練,當時高音獻唱〈愛戀的姑娘啊〉〈印度之歌〉〈回到索倫托〉〈聖母頌〉等。 第六位是鋼琴家林進生(1901~1960年),出身台灣最南端恆春,獨奏山田耕筰作曲的〈枳橘之花〉和李斯特創作的〈匈牙利狂想曲〉。 第七位是小提琴家翁榮茂(19??~1942),出身嘉義義竹地方望族。就讀長中時,首次接觸小提琴,後進入東洋音樂專科學校。返鄉巡演當年才剛代表學校在新人音樂會演奏〈第13號協奏曲〉,獲極佳好評。本次演奏會上,特別獨奏這首〈第13號協奏曲〉及〈夢幻曲〉〈泰伊思冥想曲〉〈嘉禾舞曲〉和〈搖籃曲〉等西洋名曲。 最後登場的是聲樂家兼作曲家江文也(1910~1983年),出身淡水,赴日本中野音樂學校進修,畢業後拜山田耕筰為師,學習作曲,1932年進入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工作。演奏會時,他獻唱韓德爾的〈最緩板〉(昭和七年度東京音樂比賽的預選曲)〈小夜曲〉〈夕星之歌〉等西洋樂曲,和其恩師作曲的〈青年之歌〉等日語歌曲,並為最後終曲四位聲樂家合唱的〈再會!再會!〉編曲。 █極具影響力的琴韻歌聲 鄉土訪問演奏會自1934年8月11日起,在台北醫專講堂隆重開幕首演,一路向南,在各地的公會堂演出。12日在新竹、15日在台中、16日在彰化、17日在嘉義、18日在台南,19日在高雄青年會館演出最終場。 從《台灣新民報》的報導可知當時的盛況空前,台北首場新聞標題「聽眾二千塞滿醫專講堂」,描述觀眾入場情景「自午後五時起,斯道的受好者,乘夏夜之涼味,陸續擁到,電光燦爛之講堂,幾無立錐餘地之大盛況。」台中場標題為「聽眾完全為之魅了」,林獻堂、楊肇嘉等地方仕紳,大東信託株式會社和台灣文藝聯盟等單位致送的花環布滿舞台。天才音樂家江文也屢次應聽眾要求復唱,達三回之多。 在台南公會堂的演出,從三位女音樂家接受獻花的合影照片紀錄,可見舞台上和兩旁布滿各界致贈的花藍。此外,舞台前還放置大冰塊,標示製冰公司或贊助者作為宣傳,更重要的是在濕熱的盛夏,這些冰塊可降溫消暑。最終場在高雄青年會館舉行,由當日會館內場景照片,可見兩層樓滿座的觀眾,並有許多孩童進場聆聽。 楊肇嘉在回憶錄中描述這場鄉土訪問演奏會巡演盛事:「他們的琴韻歌聲,不但陶醉了台灣人,也陶醉了日本人,每一處的演出,參加的聽眾都是人山人海,其盛況不能說是『絕後』,但是確是『空前』了!各報章雜誌均以頭號字標題譽為成功的盛舉,認為對台灣社會藝術的啟發,具有歷史上的價值。」 這場首次台灣大規模的西洋樂曲巡迴演出,為台灣民眾種下音樂聆賞的種子。原以為曲終人散,卻沒想到隔年一場發生在1935年4月的新竹台中大地震,台灣青年音樂家再度聚集,在台灣南、中、北、東各鄉鎮展開了30多場巡演,規模更大的環島震災義捐音樂巡演,將樂音之美深入台灣各地,感染了各地無數民眾,成為日治時期極具影響力的音樂啟蒙活動。 █對抗殖民政權的軟性方式 追溯1930年代兩場台灣青年的音樂巡演,進而回顧當時台灣人主導的藝文活動,可發現那是多元突破的時代。包括媒體上有台灣人自辦的《台灣新民報》終於獲准發行日刊、美術上有台陽美術協會的創立與台陽展的巡迴、文學上有台灣文藝聯盟成立與《台灣文藝》雜誌的創刊,以及音樂上有鄉土訪問演奏團中身兼聲樂和編曲的江文也的管弦樂作品《台灣舞曲》,在1936年第11屆奧林匹克國際音樂比賽中獲作曲獎,是台灣音樂史上第一人,當時才26歲。 雖然在爭取政治權利上,受到外部殖民政權打壓,內部有改革理念不同的爭論,但反映在台灣獨特的文化與藝術活動上,卻是生氣蓬勃的展開。或許這也可看作台灣知識青年對抗殖民政權的另一種軟性方式吧!如楊肇嘉所言,透過藝術文化等才有機會提升台灣人的地位,故而幾乎散盡家財地用心全力支援當時音樂、美術、文學、戲劇、舞蹈等藝文活動,甚至體育與飛行,並具有歷史學家的遠見,詳細整理和小心呵護珍貴的第一手檔案紀錄,歷經異族殖民、戰爭威脅和白色恐怖,為我們留存日治時期台灣知識青年藝文發展的重要史料。 ※再現台灣鄉土音樂會資訊※ ▶時間:11月8日晚上7:30~9:30(開放索票時間請留意台灣文學館官網資訊) ▶地點:台灣文學館1F演講廳(台南市中西區湯德章大道1號) ▶演出人員:龍潭愛樂管弦樂團、鋼琴家陳冠宇、聲樂家陳慧如、陳國麟、朱育陞、小提琴家王逸超等。 ▶導聆:吳叡人教授 ▶節目:以「1934鄉土訪問演奏會」中表演的曲目為主,分上半場和下半場進行。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789期 圖片提供: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檔案館數位典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