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鄉土關懷
點閱次數:581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林語堂故居
踏東西文化,評宇宙文章
作者 / 李阿生

我們對於人生可以抱著比較輕快隨便的態度:我們不是這個塵世的永久房客,而是過路的旅客。——林語堂,《生活的藝術》

台灣隨著人民文化趨於成熟及歷史感增加,在這塊土地曾經生活過的人、發生過的事越來越得到珍惜。因此,不時可看到名人故君被規劃為紀念館,陳列曾經發生的種種,予人「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之感。

陽明山仰德大道上有一幢白色庭園建築,藍白配色讓人遠觀以為是地中海風情,就近端詳才知富有東方韻味。這裡是文學家林語堂(1895~1976年)的故居,他出身自基督信仰家庭,中、英文造詣皆優,著作等身,曾於1940、195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他如一扇東西方之間的窗,西方世界藉著他的著作認識東方,反之亦然。

林語堂故居竣工於1966年,是他人生最後十年在台灣生活之處,也是其長眠之所,更是揮灑個人色彩、想法的空間。此建築雖出自建築師王大閎(1917~2018年)的設計,但身為業主的林語堂亦參與設計,因而此建築可謂兩位各有所長的專家激盪出來的心血結晶。

█東西兼容

故居占地面積不大,從正面看是一層樓的三合院,但因位處下坡,從後方角度看其實是兩層樓的洋樓。藍色琉璃瓦屋頂為「人」字形結構,有布滿紋飾的瓦當、滴水。白色凹凸不平的牆面則採用西班牙式水泥拉毛粉刷,這種工法能夠分散光源,降低熱能吸收。走入故居內,時而看見東西交會的特色。整體格局雖是中式住宅,但中庭螺旋紋路的柱子構成西班牙式券柱空廊,東西方元素結合呼應了林語堂成長於東方、活躍於西方的人生歷程,體現他對自己「兩腳踏東西文化」的評語。中庭的小池塘是垂竿、觀魚的地方,則透露他的雅趣。

三合院一側如今作為研討室和典藏史料之用,另一邊則呈現林語堂的生活空間如書房、臥室、客廳,以及原為餐廳和客廳、如今作為對外營業餐廳的「有不為齋」。

在作家的書房,總是可以窺見一些作家的行止。書房還原了林語堂在世時的樣貌,有他的手稿、藏書、文具和英文打字機,讓人懷想老人坐在書桌前閱讀、撰寫的情景。書房隔壁是臥室,由於他與夫人生活作息有差異,所以設置了兩間臥室,分別放置一張單人床。臥室裡還展示生活照、衣衫、飾品等,看得出來他的日常生活簡單而樸實。

█有所不為

往裡頭走,原為夫人廖翠鳳的臥房,重新規劃後作為客廳及餐廳展示室。雖已另作整理,仍能看到林夫人的痕跡,即留在餐桌椅椅背上由林語堂設計的林家家徽。

與妻子相守一生的林語堂,家徽以「鳳」字的小篆體為意象設計。他曾說,對感性、浪漫的他而言,妻子是凝聚林家的主心骨;在次女林太乙眼中,母親是父親的根,若無前者,後者不知飄盪何方。林語堂不認為要在婚姻中追求浪漫情趣,那注定會失望,反之,若忠於伴侶的職責,樂觀看待婚姻,浪漫與情趣會在無意中獲取。細細品味故人哲思,餘韻無窮。

從客廳展示室轉個彎,會走到有不為齋,乃是林語堂取的名字,意為「有所不為」,代表他不隨世俗的處世哲學。自有不為齋延伸出去的陽台,是他生前最喜愛的地方,常在飯後獨坐於此,或叼著菸斗、或大啖西瓜,遠眺山下的天母,愜意非常。

█他鄉故鄉

林語堂在人生最後的歲月中,經常往返於香港與台灣。由於長年抑鬱的長女在台灣自盡,台灣成為林氏夫婦的傷心地,加上次女和么女當時生活在香港,所以他較長時間停留在香港。但他在香港過世後,家人最終仍以台灣為他的安葬之處,墳墓就位於有不為齋的陽台下方,繼續眺望著陽明山下。

根據林語堂的著述,台灣雖然不是林語堂的故鄉,但是風土民情與他生長的中國福建省平和縣坂仔鎮相似,台灣普遍使用的台語更每每勾起他的鄉愁,這情愫是來自其他省分、隨國民政府遷台的人難以同感的。即使只是聽到街坊鄰居責罵小孩難登大雅的粗話,也能觸動他的心緒,聽著、聽著,彷彿就回到了故鄉。坐在陽台上望著遠方交錯的山水時,看著、看著,眼中的風景彷彿就與孩提時的回憶重疊了。

而今從有不為齋望出去,依序仍可見天母、關渡平原、淡水河、觀音山等,但由於建物漸多,景觀已不復林語堂當年所見清晰。生在承平時代、交通便捷的我們,不太容易體會那種咫尺千山路的艱難、望穿秋水也只能興嘆的苦澀。然而,基督徒或許略能體會思鄉之情,因為聖經指出,蒙恩的人如今在世也是寄居他鄉,一步一步向著天上的家鄉而行(希伯來書11章13~16節)。與林語堂不同的,我們的長路有盡頭,終至更美的家鄉,因為應許我們的乃是信實的永生上帝,祂預備的城,正在等候存信心走這條歸鄉路的客旅。

※參考資料:
https://www.linyutang.org.tw/big5/index.asp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林语堂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林語堂故居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王大閎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40期

圖片提供:作者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