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馬太鞍教會 簡史
   

馬太鞍教會

一、基督福音的傳入與萌芽(1934 --1945)
1934 年,甫自淡水牛津學堂畢業的許南免宣道師(Afang),受北部大會派任至鳳林郡上大和(現今之光復鄉)地區開拓傳道。起先,他宣教的對象是漢族;但是三年之後,卻引領了二盲一跛三位阿美族人信主,成為馬太鞍部落初熟的果子。爾後,二盲之一領其胞妹曾玉蘭(Linga ’oping)歸主,1936 年受薦入學淡水婦女學堂;18 歲已嫁作人婦的她,二年學成之後歸鄉,成為許南免最得力的助手。
 
當時由於日本警察不允許族人信仰基督教,處處監視和逼迫,族人們只得秘密聚會;而許南免為了遠避日本警察的迫害,1944 年他悵然地離開上大和地區,隱居在玉里萬寧山區;至終在二次大戰前,上大和地區信主的族人們突破了50 餘人之多。
 
二、戰後教會的建立與茁壯(1946 --1962)
1946 年,飽受烽火煎熬的初代信徒們迅速地展開家庭聚會,經鳳林教會徐復增牧師的關懷與協助,不久便建立起「光復教會」;益以解甲歸田的青年們---- 陳志豐、楊賢造、吳建豐、宋正清等,紛紛進入玉山神學書院就讀,畢業後也先後駐牧光復教會,教勢急遽上揚,馬太鞍部落頗有全村歸主之勢。未幾,天主教傳入,引發「救濟品」和「豐年祭」風波;造成宗派勢力的消長。
1952 年,宋正清宣道師(’Afo ’Apak)駐
 
牧本會,教會的教勢持續地蓬勃發展;特別的是,他動員了教會聲勢浩大的「青年聖歌隊」及先聲奪耳的「光基西樂隊」,並親自領軍走向四面八方的阿美族部落,經年累月地徒步宣教、佈道,使得花東許多部落,教堂有如雨後春筍般地興起,這輝煌的史頁也使得光復教會博得了阿美教會之「耶路撒冷」的美譽。
 
三、教會建堂及平穩的進展(1963-- 1979)
第三座教堂於1957 年動土興建,施工期間卻因經濟拮据、人事紛擾等接踵而至,興建工程幾乎棄置,並延宕了八年;甚而成了他教派的笑柄;慶幸的是許伊度牧師(Ido Kaniw)接任駐牧,鼓勵信徒重拾信心,奮力實行開源節流計畫。感恩的是,1966 年的獻堂禮拜正好與「基督教在台宣教一百週年東部地區紀念大典」同時舉行,真可說是苦盡甘來、雙喜臨門許牧師在獻堂之後,努力推動各項聖工,諸如阿美語文識字班、農民福音學校、婦女「福音話劇佈道隊」;再者,舉行大型培靈佈道會、引進「儲蓄互助社」和建設「許南免牧師紀念館」。尤有甚者,乃是重啟部落「豐年節慶」之門,在沉寂四分之一世紀之後,教會重新融入部落文化活動,促成部落的融和與團結,也為「社區宣教」開起了另一扇窗。
 
四、教會復興與異象的更新(1980 --1990)
牧會30 年的許牧師渴望看見教會教勢的提升,1980 年,他遠赴韓國參加教會觀摩,深感「禱告」是教會復興之鑰;於是經過二年的晨禱呼求,又加上親自和一些信徒們到苗栗禱告山真實地經歷了「靈恩」,禱告之火在教會終於點燃了起來;由於信徒們的靈恩見證不減反增,教會全體自然形成一股火熱追求主、事奉主的氛圍。
 
1981 年起,每年舉行二屆的「東部基督徒禁食禱告退修會」都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信徒們來參加,盛況最旺時幾乎達到6000 人次;在長達10 年的歷屆聚會中,其所引發對禱告和教會復興的渴望,都深具有長遠的影響。為了因應花東信徒們的造就場所之需,1981 年斥資興建了「教育館大樓」,又為了「退修會」之需,1984 年製造了大型鐵架與帳篷,並大量添購寢具。1987 年更正式地舉行「東部基督徒祈禱院」的奠基感恩禮拜,以備東部萬民禱告的殿宇。

五、教會帳幕的擴張與延伸(1991 --2001)
進入1990 年代,「禁食禱告退修會」的熱潮已然出現消退的趨勢,加上核心牧者們之間合作默契有了鬆動,因此日後興建「東部基督徒祈禱院」的重任不但全由光復教會獨挑大樑。1995 年獻堂禮拜時,祈禱院更名為「東部
基督徒哈利路亞祈禱院」,然而,逐漸失溫之勢,每況愈下。
 
1995 年,教會慶祝「設教60 週年」慶典之後,開始尋思「感恩節慶本色化」的可行性,經過六年漸進的嚐試與努力,終於在1998 年首開先例,正式推行「本色化感恩節慶」;期盼以上帝的新眼光看待自己阿美族的文化,使其生生不息地提升為對上帝崇高的敬拜與感恩之祭。

是年,教會也正式加入「泰北阿卡族」的宣教行列;1997 年成立了「松年大學光復分校」,嘉惠阿美中會松年長者們的終生學習。1999 年起,每年配合觀光局縱管處「聖誕節燈會」的節目演出;此外,2001 年更與鄉公所合作興建「部落教室」,開放給族人、團體使用。
 
六、建造健康與榮耀的教會(2002 --2011)
2002 年2 月9 日,許伊度牧師自牧養近四十年的光復教會「榮退」,緊接著於3 月2日,將牧養的棒子交付予擔任副牧七年的陳約翰牧師(Calaw Lo^oh)手中,這是教會世代交替和傳承的歷史性時刻。

同年7 月,教會孕育多年的「主日禮拜更新」計畫正式啟動了;而「團契的轉型」則於2003 年啟程,其特殊之處在於注入阿美族傳統文化中「年齡階級」裡長幼有序、相互提攜、互助合作的元素與精神。是年7 月,教會延攬「關懷牧師」宋美花Hana ’Oping)加入事奉的團隊;同時也設立起「愛鄰關懷中心」,期望擴大服務的領域。

2004 年,教會在歡慶「設教70 週年」之際,將原有的教會名稱變更為「馬太鞍教會」,象徵著身份的認同與使命的委身。2005 年,教會為了照顧高齡的會友們,成立了「老人日托關懷站」;同時教會的觸角也開始伸向校園,擔任「得勝者課程」的配搭。2006 年,為了培育新生代,教會增聘了三位全職的「青少年輔導」,開拓校園宣教的活動;並且也和機構聯結,開設「兒童課後陪讀班」,提供教會資源,關心弱勢兒童。

本會實施「多語言、多場次的禮拜」是在2007 年開始的,昔日以來一直是以雙語進行禮拜,之後上午的主日禮拜則分堂為阿美母語和華語;而「監獄事工」的參與也在今年正式的投入。「傳愛嘉年華 - 社區聖誕聯歡活動」則是2008 年最盛大的福音外展活動,近2000人次的人潮和日後的逐家訪視,正是原住民教會對斯土斯民「愛與認同」的大考驗。

◎ 牧者、教會資料有任何錯誤與異動更正請洽 傳福會 mwc@mail.pct.org.tw ,傳真 02-2363-9571。
◎ 牧者、設施、禮拜、聚會及人數取自教勢統計資料,如需更改請先繳交 教勢統計表 http://churchstat.pct.org.tw
◎ 部分教會沒有照片或簡史係因該中區會尚未繳交至 研發中心 rd@mail.pct.org.tw,請速繳交。
◎ 有技術方面的建議請聯絡 資訊中心 icpct@mail.pct.org.tw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