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三地門教會 簡史
   

三地門教會

三地門教會所在地,排灣族語稱Timur,清朝時期漢人北移稱為「山豬毛」。日治時期,1935年日本警察為集中管理,強迫將周圍的排灣族pinaquljakatimurantiaravatcaljsalalau4個部落遷移到今日的Timur,並規劃為棋盤街道聚落,當時屬高雄州屏東郡管轄,稱為「山地門」。

二次大戰後,1945年國民黨統治初期設高雄縣「三地門鄉」,1947年更名為「三地鄉」,1950年調整行政區域,將三地鄉改隸屬屏東縣,19928月才更名「三地門」。

Timur早期以祖靈崇拜、傳統祭典與儀式的傳統信仰為主,經歷日治、國民黨統治,傳統信仰在部落已逐漸瓦解。

19451946年間,屏東教會許有才牧師首次訪問本地,視察與瞭解原住民族生活形態、傳統文化作為日後福音宣教的參考,爾後,決定開始向三地村的宣教計畫。1945年底,Timur部落頭目歸順義在吳可免長老的陪同下,拜訪許有才牧師,討論「我們今後應該拜什麼神?」,開啟宣教契機。

194610月,推薦在三地國民學校任教的黃素娥姊妹,白天教書,夜間用日語與村民傳福音,一年後,1947920日租用Pacekel(包銀珠)的住宅做為臨時聚會所,三地門教會的福音種子從此開始發芽。

1950年在屏東教會協助下,建造由竹子搭建的禮拜堂。爾後,鄭興輝弟兄獻上現址教會用地,並由屏東教會青年部獻上瓦片,結合信徒同心努力,一起建造由木材為骨架和瓦片為頂的教堂,並在195685日獻堂。

1962年,林泉茂牧師及全體信徒再建造二層鋼筋水泥樓房的禮拜堂,196485日竣工。

 隨著信徒人數不斷增長,19902月會員和會決議改建,拆除禮拜堂第二層重新擴建。199110月,陳安家教師主持動工禮拜,19931月獻堂。嶄新的教會建築空間增大,並結合排灣族傳統建築文化和石板屋等元素,融合福音與族群文化,這是三地門教會的特色。

 2007年舉行設教60週年慶典活動,72728日舉辦球類暨民俗技藝競賽,在射箭、推力、負重接力等項目中,發揚部落傳統文化並實踐信仰精神。

2009年莫拉克風災重創南台灣,霧台、三地門等地受災嚴重,三地門教會全體會友動員參與救災和災後重建。

三地門教會響應排灣中會「南向宣教」與開拓都市原住民教會,成為排灣宣教盼望的記號。

◎ 牧者、教會資料有任何錯誤與異動更正請洽 傳福會 mwc@mail.pct.org.tw ,傳真 02-2363-9571。
◎ 牧者、設施、禮拜、聚會及人數取自教勢統計資料,如需更改請先繳交 教勢統計表 http://churchstat.pct.org.tw
◎ 部分教會沒有照片或簡史係因該中區會尚未繳交至 研發中心 rd@mail.pct.org.tw,請速繳交。
◎ 有技術方面的建議請聯絡 資訊中心 icpct@mail.pct.org.tw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