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上帝,讓我有機會透過暑期機構實習參與陌生的服務領域。在這個禾場,我看到許多同工默默耕耘,儘管空間有限,但同工們在有限的資源中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在過程中擴展了我的視野,使我看到多元群體的存在,也從旁接觸如何為這些群體發聲的管道。 在實習初期,勞工中心的通譯問了我一個問題:「你們未來成為牧師後,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這些人呢?」這個問題一直貫穿整個實習過程。最初我以為身為神學生,對呼召的堅信會迅速提供明確的指導來幫助這些人;然而我發現自己在這個領域缺乏經驗,與教會服務的經驗相比,這個場域對我而言非常陌生。除了語言、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的差異外,還有法律、行政等各方面的專業限制,特別是這個領域有外籍勞工、失聯移工和人口販運受害者,因此行動有限制、實務也受到局限。 雖然我希望能夠在實習的過程找到幫助他們的答案,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我並未感受到特別的進展。儘管我參與了庇護所的事工,進行了交流和協助,仍然感覺自己與機構住民之間有一種距離感。直到後來,幾位住民熱情地邀請我和我的同伴一起吃飯,我才意識到自己的盲點。當我專注於「提供幫助」時,我將自己定位在一個高位,將幫助定義為自上而下的給予,忽略建立關係所需的真誠和傾聽,甚至只是一個問候。 短短兩個月最深的感受是被接納,最初我想要「提供幫助」,但更多時候是接收到他們的接納和鼓勵。儘管我們是外人,儘管他們受到種種限制,但在陪孩子玩耍、一同觀看電視、烹飪、聊天或僅僅是打個招呼,那種溫馨的感覺變得更加真實。這一經歷讓我反思,是否在幫助的過程中,我們過度看重自己,而忽略了從他人角度出發,看見他/她們真正關心的事情。這也讓我想起以前一位牧者的提醒:「在你想做(to do)之前,先願意和他們生活,成為(to be)他們的朋友,這才是服事中最重要的,這才是道成肉身的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