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霍華曾說,「在我們當今身為基督徒,將受到兩件事情限制:祈禱並在世人當中做出公義的行動。每個會思考、說話、組織的基督徒,都一定要藉由祈禱及在世人當中做出公義的行動而重生。……教會需要一個新發言方式,否則基督徒最大的角色將會成為沉默、隱藏之事。依然會有人以祈禱和公義的行動等候上帝自己的時機,希望你就在這些人當中……。」 從未料想到,自己有機會成為《台灣教會公報》紙上「舉目向山祈禱會」的作者。在撰寫的祈禱會講章、程序刊登之後,總有人問我在教會是怎麼帶領祈禱會?其實我只會說:「讓我們一起來禱告。」高雄新生教會的禮拜和一般長老教會的禮拜程序相同,只有在禮拜前,額外加上一段與禮拜不相關,時尚的敬拜讚美;因此,我們還是傳統的長老教會,一節一節吟唱著長老教會的聖詩,司會按部就班帶領禱告,讀啟應文……。唯一稍稍的不同,是在講道後,我會引用講道的信息,藉著詩歌音韻與歌詞的詮釋,來帶領兄姊作5~10鐘的回應禱告,鼓勵他們轉向上帝;而不是由自己做結束禱告,甚至把禱告看作是講道的結論。 禱告的內容就是講道所延伸出來的議題,是政治的,就為單一議題替在上者祈禱,求上帝激動他們的心,不偏頗的行公義;是個人的,就懇求聖靈進到我們的內心,帶領我們倚靠,釋放我們的愁苦;是關係的,就懇求耶穌的十架為我們搭上彼此的關心與體貼;是見證的,就激動兄姊心獻上承擔責任與為主發光的心志。 從信仰的理念上,我不把聖經看作是一種道德教訓,而是伸引現代意義的過去式;我期待禮拜是可以落實聖經中上帝的話語及行動,進到兄姊的生活中,引導他們在現今世代的生活中遇見上帝;並願意發願為著祂,行出愛與公義見證。而祈禱正是開啟這彼此之間關係的鑰匙,是所有為上帝行動開端與結束。 因為並不是每次都會按表操課的帶領,所以也無從回答如何帶領祈禱會的問題。在禱告會中,我需要一點感動,包括在講道中特殊的興奮,與兄姊聽道那自然流露回應的神情,然後我就可以知道,能怎樣去做帶領。 我在《教會公報》上的每篇「紙上禱告會」,都曾經實際的運用在教會的禮拜中。唯一不同的是,從聖經信息而出的公共議題,我必須把講道的內容更客觀化,並在禱告會的程序上呈現,好讓閱讀的教會也可以使用在他們的教會中,作為我們眾教會共同關心台灣社會的一個立場。並祈盼著藉著祈禱能開啟一個行動,使上帝的公義能與台灣相遇,讓教會得以與上帝的榮耀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