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焦點話題
教界消息
總會消息
傳道
教育
喜樂泉
教社
青年
大專
婦女
普世
性別公義
原宣
傳福
松年
客宣
族群母語
21世紀宣教
家庭祭壇
 
   
首頁 > 最新消息 > 總會消息
點閱次數:3462
字級調整:
發布日期:2018/3/13更新日期:2018/3/16
臨終照顧~陳明麗牧師
主阿,求祢安慰、醫治!

  陳明麗牧師於神學畢業後,曾於東吳大學擔任校牧助理,歷經大同門諾教會傳道、美國北卡羅萊州北卡大學醫院住院院牧訓練、花蓮門諾醫院、台南新樓醫院及馬偕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擔任院牧,對臨床牧關教育及安寧照顧有深度的參與。2017年1月退休後,仍積極參與牧關教育的工作,並持續在真理大學擔任兼任講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特約院牧及總會傳福會擔任傳愛志工。

  陳明麗牧師在安寧病房服事多年,對臨終關懷有相當豐富的專業學養及臨床牧關經驗,對人的需求有敏銳的動察力,透過她以溫和、同理及關懷的態度陪伴每位臨終的病人及家屬,使他們在基督裡得著安慰與扶持;如同聖經上所說:「與哀哭的人同哭,與喜樂的人同樂。」

臨終照顧           

                             陳明麗牧師   

  記得就讀神學院時,「講道學」的課是由胡茂生牧師授課,除了教導如何編寫講章外,他也常提及一位牧者講台以外的事奉。他說當年神學院畢業後受派到鄉下小教會牧養,有一次一位老會友過世,停棺在自家數天,出殯當天他與教會幾位年青人一起扛起已封好的棺木下樓,不知何故,棺木內的屍水嘩啦啦沖倒到身上,因為他走在最前面。聽到這裡相信班上每個人都被嚇一跳,鼻子似乎也聞到腐臭之味,對臨終者全程照顧這一幕深印腦中。  

  二十年前我進入安寧照顧的領域,當時已是現代化的時代,各種殯葬業林立,但這一幕已成歷史。安寧照顧醫療體系,非常強調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的五全照顧。那麼,在教會體制內,對牧家的臨終照顧,除了醫療體系所提供這五全照顧外,對「屬靈」的牧職家庭是否有別?

一、安靜陪伴

  全人照顧中,除了提高生命品質與減輕痛苦為目標外,可能要面對幾個議題,如:使死人復活的主,祂會讓牧師、師母或孩子起死回生?或是學習順服?照顧者要學習的功課是什麼?有人說:陪伴,對。不論我們之間溝通多流暢,與上主禱告可引經據典,也許病人(牧家)只要您安靜在床邊陪伴,使他(她)心靈平安面對死亡,更正確的說:平靜走向永恆。此時,可謂是好的全人照顧。

二、學習放手

  全家照顧,對末期病人最終走向死亡的過程中是整個家庭的大事,因為有人要離開這個家、這個世界,對一向相依為命、緊密關係的人要放手了,有許多不捨。要學習怎麼放手?是一件相當困難的課題。舉個例:師母因腦癌走向臨終,牧師看到自己親愛的伴侶氣息愈來愈弱,整天不敢闔眼、臉色蒼白。主治醫師來到病房看了一下,請牧師一同走出病房,在走廊上醫師對牧師說:「牧師,您臉色非常不好,是不是我們要減少降腦壓的藥,她不會感覺到(已昏迷),好嗎?」。我觀看牧師瞬間臉色更難看,口中不斷說:「我還想多陪伴她」,我尾隨牧師回病房,趕緊澄清說:「醫師只是建議,決定在您,您放心,上主有祂的時候。」。第三天下午我再到病房探視(當時我已是退休院牧),師母在那天的傍晚回天家了。

三、對家屬的悲傷輔導

  在全程照顧中,安寧緩和照顧包含病人的住院、居家等照顧直到死亡,還強調對家屬的悲傷輔導,讓創傷減到最低。牧家在這方面的照顧與挑戰較大,少有教會可能因牧師要照顧末期家人而放長假(給薪),更少在牧家舉辦完告別式後給予體諒。記得在南部工作時,有一間教會牧師來院牧部找我談談,原因是師母過世三個月後,牧師想找個伴(師母),並將自己的想法向長執提出,受到長執反對,原因是師母才過去,我們還在悲傷中,牧師您怎麼這麼快「移情」了。恰巧有一次遇到那間教會的長老,我笑一笑說,您們原本的師母從生病到死亡大概多久?他說:「有一年半載了」,我接著說:這段時間牧師很辛苦,您們也是,應該讓牧師儘快找到「師母」人選,使教會再復原。也許上帝也在對他們說話吧!現在牧師重組的家庭幸福美滿。

四、尊重、疼惜護理人員

  在全隊照顧中,臨終照顧是一個團隊的工作,成員有醫師、護理師、社工師、義工、營養師、藥師、心理師、牧靈人員。除牧師外,護理人員輪班24小時照顧,有時我偶遇幾位年輕護理師抱怨: 「牧師,您們住院的牧家對我們態度不友善,我們已經盡力了,半夜了,還一大群人在病房唱詩歌,大聲呼叫主啊!主啊!我們進去請他們小聲一點並拉上門以免隔壁病人、家屬受干擾,他們還問我,這不是基督教醫院嗎?」,我除了向護理人員說對不起外,也澄清那不是「長老會」的啦!因為長老教會牧長一向白天去探視病人,禱告聲小,也少有呼喊主啊!或哈利路亞、阿們。(多數如此)

  不過,我看到一個現象,教會牧家對基督教醫院的「服務品質」較嚴格。例如:「牧師,您可以請您們的護理人員多一點笑臉或打針的手勢輕一點或換一個一針見血的嗎?」,我通常回應:當我看到護理人員幫病人打針時,我總會走出病房,讓她們在「無壓力」下做事會特別順手。

  偶而也碰到被瞻妄病人揮拳打中的護理人員,我們一定要特別慰問、「惜惜」。若沒有她們,那誰來照顧在病床邊的牧家,我總是向天父祈求:「病人白天有精神,晚上有好眠。」,百試不爽。

五、教會成為社區照顧之支持團體

  全社區照顧,是近年來推展社區長照的目標,目的是要讓回家的病人有社群活力。我個人認為教會的家庭訪問、關心是我們最大的資源與後盾,甚至病人死亡後教會仍可繼續成為支持、關懷的團體。

結論:

  傳福會近年來積極發展牧家關懷的事工,個人十二萬分的支持,因為我們常說:「在主裡是一家人」,如何落實一家人的互助、關懷?正是對牧家的事奉、探訪、問候、諮商與扶持,正如保羅在羅馬書八章十六~十七節所說的:「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女;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神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榮耀。」

圖片來源:陳明麗牧師提供


資料提供單位:傳福會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