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焦點話題
教界消息
總會消息
傳道
教育
喜樂泉
教社
青年
大專
婦女
普世
性別公義
原宣
傳福
松年
客宣
族群母語
21世紀宣教
家庭祭壇
 
   
首頁 > 最新消息 > 總會消息
點閱次數:1117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發布日期:2014/9/17更新日期:2015/4/17
上帝創造人的心意 同性戀牧養關顧研討會
作者/ 林佳靜新竹報導

 教會面對同性戀者該如何牧養?繼長老教會第59屆總會年會,以臨時動議案,通過「同性婚姻議題牧函」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性別公義委員會,9月9-10日在新竹聖經學院舉行對「同性戀者牧養的牧養關顧研討會」,近80位牧長與會。主委王進財牧師表示,期盼教會以謙卑與真摯的態度,不做神學的辯論,而是聆聽同性戀者的生命故事,效法耶穌用愛、理解與接納,來牧養與關懷同性戀者及其家人。

 本次研討會涵蓋聖經銓釋、精神醫學、政策制度等面向,還特別邀請陰陽人、變性者、雙性戀者、同性戀者及其家人現身說法。

台南中會鹽行教會梁哲懋牧師

兩個創造的故事

 曾任台南神學院新約教授、台南中會鹽行教會梁哲懋牧師,從創世記的兩個創造故事之間的辯證關係,來釐清容易被教會界誤用、混淆的聖經詮釋觀點。梁牧師指出,第一個創造故事(創世記1:1-2:4a)與第二個創造故事(創2:4b-3:24),基本上是兩則分開的故事,或許可以一起觀看,但不該「混在一起」瞭解。因為猶太人習慣以「辯證性」的方式來瞭解真理,也就是讓彼此形成緊張、卻都無法獨自成真的事實並列,讓真理在其中呈現。例如,在公義與慈愛之間,呈現出真理的光譜。

 梁哲懋牧師進一步說明,第一個故事提到「上帝的形像」和「生養眾多、遍滿地面」,其目的顯然和婚姻沒有關係。那是在以色列人被擄時期,針對被擄者的宣講。因為當時的帝國普遍塑造帝王的像,作為帝王統治臨在的記號。上帝的形像被造於男、女身上,受造的男女要將上帝的形像遍滿地面,作為上帝管理的記號。

 第二個故事提到婚姻,卻沒有生養的命令,反倒將「生育」看作是女人受罰的結果。為了解決創造中的「不好」,人需要不是助手,而是「可匹敵的」(有能力站在面前、能夠對立的)幫助者,並與對方「成為一體」。

 以保羅的範例來說,保羅將兩個創造的故事當作一個故事來瞭解,而得出女人應該沉靜學道、順服男人的理由。這在當時是男尊女卑的社會裡,保羅的邏輯顯得很自然。但在如今倡導兩性平權的時代,有愈來愈多女執事、女長老、女牧師、女議長、甚至女總統…等產生,就無法接受保羅的詮釋,夏娃附屬於亞當的創造故事的詮釋也就不適用了。梁牧師說,沒有一個詮釋可以存到永遠,一定有其時代性,只能在有限的範圍中,尋求有意義的詮釋。

 梁哲懋牧師強調,這兩個創造故事不可以直接拿來處理同性戀的問題。他認為,當教會大多數的人在做決定時,要考慮到是否能彰顯神的形像,是否會造成少數人無法相抗衡的局面。

新竹馬偕精神科醫師吳易澄

認識LGBT、性傾向與性別認同

 新竹馬偕精神科醫師吳易澄說明何謂LGBT、性傾向與性別認同。曾把「悲慘世界」改編成「你咁有聽著咱唱歌」的吳易澄醫師,在大學時代參加TSCM(Taiwan 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就關心同志議題。他發現教會界經常會傳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言論,例如,說伊波拉病毒是透過同性戀傳播的。將負面疾病與人的形像掛勾的說法,在基督教社群尤為明顯。

 要釐清LGBT的涵義,須先區分性傾向與性別認同的不同。簡單來說,性傾向是你在性方面,喜歡男生或女生;性別認同則是你認為自己是男生或女生。女、男同性戀或雙性戀,是性傾向方面的表現,這類人在性方面喜歡與自己同性別的人,或者男女都喜歡;而跨性別,則是性別認同或性別表現,譬如被認定是男生,卻喜歡穿女生衣服,或者想要變成女生。

 吳醫師說,從生物性的觀點來看,染色體可以決定生理性別,但無法決定性傾向及性別的各種特質。曾有人想尋找同性戀基因,但至今仍無法找到。LGBT變成性少數,在這個社會是存在的。因個人生命歷程不同,會造成和別人的性別認同不一樣。

 吳易澄說,他常會碰到有性別認同困擾的人來看精神科。曾有媽媽帶著陰性特質的兒子跪在神明面前道歉,宗教信仰和醫療常被當作解決問題的途徑。

 台灣最有名的校園性霸凌,是民國89年屏東高樹國中的葉永誌事件。葉永誌的母親曾經帶他到精神科看了很多次,葉永誌因為從小有女性化特質,國中就遭到同學歧視。

 吳易澄強調,「不要急於證明是天生還是後天,而是接受當下就是這個樣子」吳醫師認為,企圖改變的治療會帶來某種程度的悲劇,承受更大的痛苦,挫折或自殺。

 吳醫師說,同性戀已從精神科的診斷被踢出局了。2014年4月,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發出聲明,認為對同性戀的治療,將創造一種使偏見與歧視孶生的環境。因此,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贊同立法禁止性傾向治療。

 吳醫師說,他知道「走出埃及」事工經常透過見證的方式,宣稱可以靠信仰的力量改變性傾向,但就他所知,臨床上沒有成功案例。2007年6月­27日,三位「走出埃及」的創始會員及早期重要領導幹部,甚至在美國洛杉磯承認錯誤,正式向受害者道歉。

 2013年底,吳易澄醫師和超過百名精神科醫師聯合發聲支持婚姻平權,基於精神醫學專業,他們向大眾呼籲,同性戀不是「生病」,非異性戀者同樣有權利組成家庭。

台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葉德蘭教授

 長期為性別公義奔走的台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葉德蘭教授,詳細介紹CEDAW公約的精神及在台灣推行的歷程。

 葉教授說,聯合國最早提到多元性別人權,就是從CEDAW開始的。國際上,關於性別平等的人權,不單指婦女的人權要被保障,其他如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者和跨性別者的人權也應被保障。2012年聯合國秘書長Ban Ki-moon在國際人權日發表SOGI(性取向與性別認同)宣言,呼籲各國要消除性別的歧視與不平等。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專中心幹事王榮義牧師

同性戀者的牧養關顧

 「每個族群都需要被牧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專中心幹事王榮義牧師,回憶起20年前第一次接觸同志,當時楊雅惠牧師邀請他去陪伴同性戀者,「因為我是少數,反而感到焦慮、緊張、不安。」一個友善的同志看出他內心的焦躁不安,竟伸出手說,「牧師,你放心,雖然你是少數,但我們不會歧視你。」這使他的生命有很大的改變。「雖然我是牧者,但我卻感到是我被牧養了」。從此他開始傾聽同志的生命故事,了解同志神學,並反省「自己信的到底是什麼?」

 王牧師坦言,當他不了解對方時,其實不算是牧養,頂多只是強者想要幫助弱者。後來他才了解,原來能跨過界線是因為有愛的存在。要真的去愛,才能了解他。與上帝相遇的那種神聖的感覺,是在了解中發生的。

 王牧師說,耶穌不惜干犯律法,是因為他眼中看見生命受困。耶穌將愛放在最核心,不惜衝撞那些法利賽人認為是重要的律法。同性戀的痛苦是他們希望和別人一樣。因為許多人都不能接納自己的本相。

 他曾聽過,「我可以接納你是同志,但你不可以結婚,不可以有性行為。」他認為這樣的說法,並不是真的關心。「你不想了解我,卻說愛我,這種愛是噁心的。」就像父母想用強制的愛來愛孩子。王牧師認為,信心若不到那個地步,就不要講超過自己可以做的。

 去年底,多元成家議題,吵的不可開交。很多人講理論,我倒想問他關心過幾個同志朋友?在愛的基礎上,我們到底了解別人多少痛苦?」王牧師說,教會常常將同志議題拿來爭吵,因為能見度高,就拿來當做對立的籌碼。但這對神的愛不公平,對同志也不公平。

 有人擔心若順應社會潮流,同性戀會變成多數。王牧師認為,在異性戀為主的社會結構及大眾媒體的耳濡目染下,其實是多慮的,性傾向也是不能那麼容易被改變。他提到,在牧養關顧的過程中,有過去隱藏在異性戀裡,後來接納自己是同性戀;也有過去因為內心受傷,隱藏在同性戀族群中,後來接納自己成為異性戀。

總會性別公義委員會主委王進財牧師

讓同性戀者得享安息

 性別公義委員會主委王進財牧師表示,他第一次接觸同性戀議題時,也不知怎麼回應,但他就是去學習與聆聽。1989年,他在溫哥華牧會時,每年都會舉辦關心同性戀的主日禮拜。他發現,許多同性戀者會有自殺的行為,因為連他們自己也感到矛盾與難過,但這並不是他們的錯。「上帝沒有把論斷的權柄交給我們,上帝只是要我們去愛。」「除非弱勢族群能夠得到安息,不然台灣整個社會無法穩定下來。」

 2014年6月14-21日,美國長老教會在密西根州的底特律召開的總會年會,針對過去幾十年的同性戀議題做出最新的決議:允許長老教會的牧師,在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州為他們舉行婚禮。表決的結果是371票同意,238票反對,佔出席投票的60%同意,而且在表決後沒有教會因此再脫離總會。

 王進財牧師希望有一天,長老教會能夠成熟到每個中會裡,至少有幾間教會願意向包括同性戀在內的朋友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十一章28節),那時,上帝的國度會比現在更彰顯,也更接近十字架的救贖之光。

LGBT的生命故事

國際陰陽人組織中文版創辦人丘愛芝(左二)

丘愛芝的故事

 一輩子在各種性別之間徘徊的丘愛芝。一出生就同時擁有男、女性器官,六歲進行性別指定手術,割除陰莖,被父母決定當女生。直到青春期所有女性特徵都沒有出現,也沒有月經,卻陸續長出喉結、鬍鬚,身高也沒有長高,愈來愈像個男生。她刻意穿上女裝、留長髮,卻是一副男扮女裝的模樣。後來,父親拿出為她保留的病歷,上面寫著「假性陰陽人」與「性別模糊」。

 丘愛芝對自我的認同,是從2008年就讀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所時,她以個人生命故事作為碩士論文,看到「我是男生也是女生」電影,發現到「intersex」這個字,從此展開自我認同的追尋。

 後來,她就讀樹德科大人類性學研究所博士班,在校方百萬築夢計畫資助下,遠赴美國造訪國際陰陽人組織OII,並與5位陰陽人深談生命歷程。回台後,丘愛芝立即創辦中文世界第一個陰陽人支持團體。並展開「全球擁抱陰陽人運動」(Global Free Hugs with Intersex),以擁抱的行動喚起社會大眾對陰陽人的關注。

黃明真老師的性別轉變

 50歲的變性人黃明真老師,在短短的時間內,過了兩輩子的人生。出外和朋友相聚,他必須準備兩套衣服,回想對方是什麼時期認識的,以當時的性別應對。

 8年前出櫃,他主動讓學校知道他要變性,後來受到校方的關切、輔導,私下問他何時留職停薪,也曾透過教會牧師遊說,讓他備感壓力。對於黃明真想變性,學生多持正面態度,認為「會教書比較重要」。黃明真認為,其實國內變性人很多,分布在各階層,醫師、大學教授、中學老師,只有他是唯一公開的。

 黃明真說,幸好小時候待過的教會,牧師的女兒對他很好,國中男女分班,也有一位男同學罩他,所以他沒有被霸凌。過去他一向為自己感到很羞恥,也不斷禱告上帝,「難道信仰不能解決我的問題?求主幫助我放下想成為女生的念頭」,但念頭還是在。

 他曾以為超過40歲就不能變性,所以當他年滿46歲,就決定去做變性手術。如今他的外表像女人一樣,週一到週五是高中教師,週六、日參加聖歌隊,可以唱Tener 和Soprano,跟一般人的生活一模一樣。

勵馨基金會教育專員莊泰富

同志基督徒的處境

 莊泰富,本身是第六代基督徒,小時候在嘉義的教會上主日學會主動幫忙,很喜歡教會生活,表現相當優秀,父母和祖父母也很高興,過著愉快的童年生活。

 在懵懂的青春時代,高中是個轉捩點,他發現自己喜歡男生,看到學長時,會臉紅心跳,但只能愛在心裡口難開。主日學老師說他很娘,會翹蓮花指。他處在左右擺盪的情緒中,教會並沒有給予他支持,當時的社會環境對他也不友善。

 大學從嘉義到台北讀書,他到台北的大教會聚會,有熱心的基督徒告訴他,「你不該是同性戀,我們同心為你禱告」,但團契契友卻疏遠他。於是他就逐漸排斥基督的信仰。

 直到念性別研究所,翻閱大量文獻,看到許多性別的議題。他才漸漸融合信仰與同志的身分,並意識到原來同性戀的存在是給基督徒的挑戰。進入職場,他在勵馨基金會擔任性別教育專員,宣導陰道獨白及男性穿高跟鞋V-MAN反暴力運動,呼籲女性有免受性別暴力歧視的權利。

 莊泰富說,同志基督徒面臨出櫃的處境,「兩邊都不是人」,同志團體不認同基督徒;教會團體又叫他們要認罪悔改。周遭的親友也不認同,其支持系統是比較缺乏的。同志基督徒在信仰與同性戀之間拉扯。莊泰富說,「就算同志基督徒悔改,刻意改變性向,也不一定被接納和認同。」同志基督徒沒有容身之處,只好離開教會。

朱曉英說,父母接納兒子的同性戀傾向是天經地義的事。

同性戀者需要家人的支持

 身為同志的母親,朱曉英女士力挺兒子作見證。2011年,兒子21歲暑假,參加青少團契退修會擔任同工,跟傳道人夫婦發生衝突,因為他們公開詆毀孩子,懷疑他在女生廁所刷牙、洗臉。兒子憤而宣佈出櫃,也發誓要放棄信仰,再也不踏入教會。朱曉英說,兒子是在國中發現自己的性傾向,在教會聽道經常有罪惡感。他一度準備從六樓跳下去。當他跟貓咪話別,貓咪溫柔的舔他,讓他感受到愛,他才淚流滿面,打消尋死的念頭。

 朱曉英說,今年的國際反恐同日,在凱道上豎起100個墓碑,紀念曾因恐同而死的同性戀、跨性別者。她感謝上帝和貓咪,讓她不用在凱道上追念兒子。

 朱曉英說,父母接納兒子的同性戀傾向是天經地義的事。上帝造就他有音樂、美術的恩賜。「就像是包裝好的福袋,無法挑三揀四」。她深信上帝如此安排,一定有祂的美意。去年,一家三口離開原本的教會,轉到接納同志的教會。她在台上為兒子打氣說,「你可以活出獨特的你。父母以你為榮。」

Jake和阿郃的故事

 Jake在舊金山灣區出生,從小在基督教家庭長大,母親常用溫柔的眼神告訴他「神很愛你」。父母的信仰很虔誠,每天都會禱告和讚美。小學五年級,他和朋友一起欺負同學,看到同學快哭的眼睛,激起他的憐憫,也第一次產生想擁抱男同學的衝動。1981年,他看到黛安娜和查爾斯王子的世紀婚禮很羨慕。13歲開始暗戀女生。在學校學業、愛情兩得意,但對白淨瘦弱的男生也會多看兩眼。

 研究所時期,有一位論及婚嫁的女友,但因為兩人的生涯規劃不同而分手。他思考自己的生命經歷,逐漸認同自己是雙性戀者。後來母親罹癌離世,他離開教會10年,有忠貞的伴侶關係。他想要向有重度憂鬱的伴侶傳福音,但又擔心伴侶的精神再被教會閹割一次。他不斷禱告哀求,「哪裡是我心靈的家?」終於,他找到台中的基督教以勒教會而決定委身在那裡。

 小時候就知道自己喜歡男生,甚至想當女生的阿郃,是在東部長大的純樸大男孩。家裡原本是傳統信仰,某天,母親帶了一位基督徒女生向他傳福音,從此打開全家信仰的道路。

 18歲他受洗歸入耶穌。牧師說什麼他就接受什麼。有人看見他身上有女鬼,要為他禱告,他也接受,就讓人重重的將他壓在地上,讓他覺得很不舒服。為了解決同性戀問題,母親到基督教書房買錄音帶,聽了更難過。「我覺得好像點仔膠黏在身上,洗都洗不掉」。

 大學到鄉下短宣,當時他陷入嚴重的罪疚感中,想要脫離教會。大夥兒睡大通舖,沒想到有個他非常欣賞的人就睡在旁邊。他只好躲在角落哭泣禱告,求上帝指教他的道路。禱告完,居然是他所喜歡的人來告訴他,上帝是愛他的。

 有一次,他打開同志教會的網頁,但曾聽牧師說那是異端,他也不敢打電話,怕被下符咒,只敢email詢問。後來有人介紹他到台中的以勒團契,他存著警醒的心接觸,終於找到一個有牧者同在,可以服事、敬拜神的地方。

 阿郃說,活在被異性戀定罪的世界裡,好幾次想要自殺。在社會上受傷害,回到教會卻沒有地方療傷,如今他很快樂。有位教會師母告訴他,「在未認識你以前,我覺得同性戀是罪,但認識你之後,讓我看到神的樣子。」阿郃說,不管是異性戀、同性戀或是其他,都需要耶穌的愛,因為有同一位神,同一本聖經。

建立踏實有效的對話平台

 最後的回應與討論,有牧者提到此次邀請的講員都是贊成「多元成家」的立場,並沒有針對牧函做討論,建議以後可邀不同立場的講員,而有更多的對話。也有青年牧者擔心講錯話,不知道該如何問問題,才不會傷害同志的心。

 會中並有原住民牧者表達,過去同性戀議題在部落是不可以被討論的,希望透過這幾天從牧者開始慢慢了解,從愛的觀點出發,並建議將來可以到各中區會舉辦座談會,或透過原住民宣教委員會和玉山神學院舉辦相關的神學講座,性別公義委員會也可以製作網頁分享。

 有天主教機構的編輯很羨慕長老教會願意正視同性戀問題,並開放Q&A讓不同立場的牧者有機會彼此對話,使得研討會變得精彩。最後王進財牧師表示,此次研討會只是拉開序幕,先鎖定在牧養關顧的實踐上,一次不要想解決太多的問題。

註:LGBT,L是Lesbian,女同性戀者;G是Gay,男同性戀者;B是Bisexual,雙性戀者;而T是Transgender,跨性別者。


資料提供單位: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