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焦點話題
教界消息
總會消息
傳道
教育
喜樂泉
教社
青年
大專
婦女
普世
性別公義
原宣
傳福
松年
客宣
族群母語
21世紀宣教
家庭祭壇
 
   
首頁 > 最新消息 > 總會消息
點閱次數:5754
字級調整:
| 下一則
發布日期:2015/11/6更新日期:2016/3/3
教會婦女人權研討會 喚起教會關注性別平等與婦女處境
作者/ 林佳靜台北報導

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舉辦「教會婦女人權研討會」(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提供)

 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慶祝宣教150週年之際,為反省教會婦女的處境及人權的情況,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於11月2-3日在崇光女中舉辦「教會婦女人權研討會」,總會婦女幹事連嫦美牧師表示,女性長期在父權社會的定義與支配下,受到壓迫與歧視卻不自知,盼能透過審視教會婦女人權實況,喚起教會對性別平等的關注及重視婦女服事的多元角色。

 第一天專題邀請新使者總編輯王昭文老師講「PCT150台灣教會婦女人權情況」、長榮大學神學院神吳富雅牧師講述「婦女釋經的發展」及玉山神學院陳文珊老師談「婦女人權與文化神學的發展與展望」。

 講師不約而同都提到台灣第一位婦女神學家高天香教授,及在1988~1998年間推動「普世教會與婦女團結十年」,使女權與信仰運動合流的蘇素貞牧師。高天香老師以婦女的角度重建神學,鼓勵婦女用自己的經驗重新修正神學中一些過去受父權主導的觀念和形象。

王昭文老師說明教會婦女形象的演變(林佳靜攝)

 「沒有女性意識,女權就不存在。」王昭文老師說,有了女性意識,才會關注女性的生存處境。20世紀初,英國女權運動者為了爭取女性勞工權益而走上街頭、絕食抗爭,甚至要用更激烈的手段把自己鍊在燈柱上,才能喚起社會大眾的注意。在女性意識的覺醒下,逐漸發現女性各種處境的問題,進而爭取經濟、教育、政治、法律上…的平權。

 王老師說明教會婦女形象的演變。19世紀末,在長老教會發展的歷史中,有一群被稱為「姑娘」的女宣教師,主要負責女子教育的工作,訓練一批台灣婦女成為宣道婦。20世紀初,女性開始進入職場。20世紀中孫理蓮在戰後台灣的醫療傳道扮演重要角色。1922年台灣教會開始有女性執事、1926年有女長老、1950年有女性封牧。近代有女音樂家高慈美、舞蹈家蔡瑞月、同樣甘願做「憨人」的女醫師黃珠心。1918-1997年女性省議員梁許春菊是新化教會的長老。

 王昭文提醒,現今的台灣婦女有幸生存在這個時代,有很多自由發展的空間,但也不能原地踏步,不要成為既得利益者,要去關心社會各角落還有性別不平等現象。

吳富雅牧師認為婦女釋經能為女性打開一扇新窗(林佳靜攝)

 長榮大學神學院神學系助理教授神吳富雅牧師認為,婦女釋經能為女性打開一扇新窗。所謂的婦女釋經,就是從女性的主體經驗出發,破除傳統男性中心的解釋權(神學、聖經),主體的認同會影響聖經詮釋。

 吳富雅牧師說,聖經是上帝的話,同時也是歷史文化的產物。聖經包含不同觀點且常被選擇性引用。因為讀者背景的不同,也會影響其對聖經的了解。二十世紀婦女釋經的發展朝向多元化的詮釋方法與多層次的真理認知。未來婦女釋經努力的方向,要找出聖經中的女性圖像、辨明耶穌不歧視婦女、發掘女性的正面形象、正視聖經中的性別議題,經由女性故事的再思與重建,返回單純的信、望、愛;建立與上主有正確的關係。

陳文珊老師闡明婦女神學所關心的議題(林佳靜攝)

 長年投入女性平權、殘障神學、…等議題的陳文珊老師表示,伴隨著1980年代本土婦女運動的興起,高天香博士首度將「婦女神學」引進台灣教會界。依據高天香的界定,婦女神學是「以婦女受壓迫的經驗,作為神學反省的素材,從婦女受壓迫或處於劣勢的經驗中,來思考如何建立符合上帝旨意的兩性關係」,也就是「成為平等的伙伴來服事上帝」。

 她提到,在高天香所發表的文章指出,現今世界各地都有人在各種不平等的制度下,從事爭取人權的運動。女性經常是被犧牲者、被奴役者,與古代社會相差不遠。有一位韓國女神學家Chung Hyun Kyung(鄭玄鏡)曾研究韓國民間信仰如何安撫冤魂的儀式,她發現許多冤魂都是女性角色,為了使冤魂安息,「我們應該從歷史的深鎖中,把那些冤魂的呼聲解放出來,讓她們的血的控訴達天聽」就如同要了解婦女所受的苦難,應對女性受壓迫的根源有更具體的認識。

 第二天邀請七星中會和平教會石素英牧師談當代女性牧者的處境及女性靈性、玉山神學院洪仲志姊妹談原住民婦女的美麗與哀愁、世界改革宗教會聯盟(WCRC)副主席盧悅文姊妹講心事誰人知?屏東中會里港教會陶月梅牧師談教會新住民婦女的處境。

石素英牧師從女性經驗談牧養(連嫦美牧師攝)

 石素英牧師表示,根據調查,一個家庭母親信主,其帶領全家信主的比例很高,實在不可抹滅女性對宣教成果的貢獻。根據總會性別公義委員會針對2013年長老教會信徒所做的性別統計分析發現,女性陪餐會員佔58%。在教會中,男性牧者較著重事工趨向,女性牧者則注重關係的聯結。她鼓勵,女性牧者應該積極參與在決策圈中,才能規劃符合女性需求的牧養事工。

洪仲志姊妹談原住民婦女的美麗與哀愁(連嫦美牧師攝)

 洪仲志姊妹從一位單親原住民媽媽的經驗說起,「我們幼兒園是本市數一數二的,你負擔的起嗎?」「我們幼兒園沒有單親的媽媽,也沒有原住民的小孩,你還是堅持要來嗎?」「因為孩子有雙原住民的眼睛,竟被老師要求站起來讓大家看。」洪仲志認為,因為社會大眾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無形中也造成對原住民的歧視。

盧悅文說明教會對於牧師娘的角色與期待(連嫦美牧師攝)

 盧悅文從社會學的角度,提到牧師娘的角色常為了要滿足教會長執、會友的期待,必須學會插花、煮愛餐、司琴、教主日學、還要笑臉迎人、善於經營人際關係。牧師娘要全力配合牧師牧會,沒有說「不」的權利,經常是無給職。但是,教會對於「師丈」的角色,卻往往沒有任何期待與要求,實在不公平。

陶月梅牧師分享牧養新住民婦女的經驗(連嫦美牧師攝)

 陶月梅牧師則分享牧會的經驗。因為1970年代末期,台灣開始有愈來愈多的外籍女性婚姻移民。她在鳥松教會牧會時,曾因為鳥松鄉公所的請託,為新住民婦女開辦識字班。在大林蒲教會牧會後,也陸續舉辦新住民機車考照輔導班、兒童課輔班,新住民路得團契…等。陶月梅牧師說,許多新住民婦女學習中文後,無形中自信心提升,終於能夠指導孩子寫功課,也獲得孩子及丈夫的尊重。


資料提供單位: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