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烏山頭水利系統」申列世界文化遺產 說帖
全球化風潮下,保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已為各國所重視,如何在追求進步的同時,又能維繫傳承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近年來成為重要的課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1970年代意識到這樣的課題,並提出以「世界人類共同文化資產」的概念,串聯各國的力量,為保存這些珍貴的人類資產努力。
「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三年輪灌」的偉大成就
依據《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條約》的定義,文化遺產的指定條件是具有重要性與獨特性的紀念物、建築群與場所。根據世界遺產的類型與定義,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三年輪灌系統的文化遺產已符合該條約所設定的條件。
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是八田與一技師設計、興建,並於1930年完成的水利工程。此水庫是最具環保的獨特作品,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減至接近零的地步。整座水庫幾乎不使用混凝土,而以砂土建造出廣達五百四十萬立方公尺的天然堰堤,蓄水量達一億五千萬立方公尺。水庫營建過程中成功克服滲透水量問題。烏山頭水庫的環保型蓄水灌溉工程,乃現今全球土木工程界亟欲達到的理想目標。
嘉南大圳流域延伸九十餘公里,支渠達一千餘公里,灌溉嘉義、台南等地區約十萬公頃農田。除了水圳本身外,八田技師創立三年輪灌制度,可享有灌溉水的農民因此增加三倍,體現了均富的公義理念;原本看天祈雨的嘉南平原,一舉成為台灣最為富庶的農業富饒區域,望眼世界,可說是水稻文化圈的典範,是值得向全球宣揚的文化資產。
為何需要申列世界遺產
嘉南農田水利工程系統申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有諸多益處:
環境面:種稻國家的農業發展首重水資源的開發。然而不當開發縱使短期間得以增產,卻無法永續經營;部分國家抽地下水灌溉,現已嚐到惡果。烏山頭水庫以生態的方法建設,至今仍堪使用,可說是永續灌溉系統的模範。若得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不但有助於將生態工法介紹到其他國家,更能讓政府重視嘉南農田水利工程系統的維護,對於環境的保護將有很大的貢獻。
工程面:目前政府已研議水庫防淤與維持庫容之策略,希望此系統能持續服務嘉南地區。嘉南農田水利工程系統若得以登錄世界遺產,可獲得國際上提供的專業技術與資金協助支援,來維護此兼具生態工法與永續農業的文化遺產。藉由檢討「 半水壓土壩工法」的水利技術,針對現今堤壩工程,定期舉辦興建水壩生態工法等國際研討會,不僅有所貢獻於緩和全球性的缺水現象,也將提升新生一代的土木技術人才。
人文面: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表達四海一家、地球村的概念。指定為世界遺產即代表了這是全人類所共同擁有的財富,而非一家一姓、一國一族所獨有,更是留給下一代人類的無價寶藏。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應該努力去保護這些稀有的自然景觀以及人類文化所創造的成果。烏山頭水庫完工至今近八十年仍在運作,儼然是座活古蹟。維護古蹟代表生命進化的紀錄、重要且持續的發展過程。唯有申列世界文化遺產才能有效地保存、延續此文化資產的生命力。
外交面:嘉南農田水利工程系統的建構充分表達出八田與一技師對台灣無私奉獻的大愛胸襟,是台、日間文化最佳交流之表徵。本活動不僅能鞏固台、日雙方情誼,若得以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必能吸引日本土木工程頂尖人才前來台灣,台灣可望成為克服河川整治、大壩工程.坍方落石.海水倒灌等生態環境的國際研究重鎮。而這些成就與經驗,更能協助第三世界國家,擴寬我國的實質外交關係。
觀光面:嘉南大圳錯綜複雜的水路連接網,以及珊瑚樹形狀的潭面,綠油油的浪漫美麗景緻宛若仙境;嘉南平原之美絕非搭火車走馬看花所能比擬。烏山頭水庫系統若能登錄世界文化遺產,不僅可藉此強化觀光品質,以提升觀光產業,也增加提升國際對台灣的認識。這也正是國人夢寐以求的理想目標。
世界遺產自公布以來至2008年為止所列名的文化遺產已達679處,自然遺產共有174處,兼具兩種價值的複合遺產共有25處。烏山頭水利系統的卓越價值較諸於其他世界文化遺產可說毫無遜色;台灣雖非簽署世界遺產公約的國家,但我政府與民間組織可考慮與日本土木工程界、學術單位暨民間團體等組織,攜手共同合作,將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三年輪灌系統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申請過程與舉辦各項水利國際會議研討會中,全球最具環保工法的永續灌溉工程必能吸引亞洲、中南美洲、非洲等第三世界前來台灣,這是台灣躍上國際舞台的最佳註腳。
呼籲各界共同參與
我國並非聯合國會員,因此申列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三年輪灌的農田水利工程系統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有其困難之處。然而此事的重要性已不言可喻。台灣大學「推動烏山頭水利系統登錄世界文化遺產」促進會願意結合有興趣的團體一起努力,聯合各界的力量共同推動,期有成功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