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原知原味
點閱次數:213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打造生態池菊池氏細鯽之家
作者 / 廖靜蕙
生態池放養原生的菊池氏細鯽小魚。

除了「哈拉」這些具象徵性的物種,還有優游於田間、水圳及小溝渠、令居民想念的菊池氏細鯽。因中西部河川的粗首鱲錯置、外來種泰國鱧等入侵,威脅其生存,再加上農業用藥、釣客捕撈,更加劇以牠為首的原生魚種生存困境。河川治理不但要幫哈拉找到回家的路,還以過去常見的菊池氏細鯽為復育目標。

為了增加菊池氏細鯽族群,居民提出營造生態池保種的想法,當颱風季溪流湍急之際,提供菊池氏細鯽庇護之處。

居民命名為「Timolan」的高灘地,是九河局向國有財產署申撥,交給居民當作河川復育基地,在阿美語意思是「低窪、南方之地」,這是吉拉米代(Cilamitay,阿美語「大樹根」之意)部落耆老們提供的傳統地名,以此為保種的高灘地命名,倍感親近。居民規劃溪畔幾座生態池就在其中,並已整地完工。
生態池水位規劃不超過60公分,第一池放養從秀姑巒溪流域採集的原生的菊池氏細鯽,採封閉水域,水只能出不能進,應能不受外來入侵種泰國鱧影響。居民評估,等原生魚類族群穩定,再讓牠們順著溢流回到河川。

生態池畔也為小魚準備,種回原生水草,以及布袋蓮。布袋蓮雖是強勢外來種,但在原生的水生植物不足之際,可增加緩衝、穩住生態池;此外,布袋蓮的鬚根,也提供菊池氏細鯽產卵重要的空間,可快速繁殖小魚。布袋蓮控制在密閉的水域空間,等將來原生植物種回來,就會功成身退。

■以Timolan保種 恢復鱉溪生命力

今年春分,園區內的生態池,運作逐漸上軌道,居民從鱉溪沿岸收集原生水生植物,圓葉澤瀉、水丁香、大水莞、台灣萍蓬草和水蕨等,種類繁多。原本這些植物密密麻麻長滿池中,春節過後,因福壽螺侵入啃食,只剩下提供原生魚類躲藏的過渡植物布袋蓮。

為了對抗福壽螺,居民不惜採人海戰術採螺,並在生態池各放一尾鯉魚和烏鰡,捕食福壽螺的卵和成螺。張振岳表示,這些外來魚種雖肩負捕捉福壽螺的任務,卻不能任意繁殖,因此只各放一隻。

生態池中幾條原生淡水魚中,只有一尾菊池氏細鯽。這是七位社區居民花了一整天,從鱉溪沿岸採集回來的。歷經這次採集,讓居民意識到,在外來魚種充滿的河川中,原生魚種一魚難尋,在在呼應了河川骨架重整、增加河川棲地多樣性的重要性。

Timolan田區中,預定在生態池畔種植南瓜、傳統水芋等親水作物,並打算從鱉溪抓鱔魚回來施放營造魚菜共生;往東的另一塊高灘地,距離河川較遠,則規劃種植小米、紅藜、旱稻等傳統作物,成為部落傳統文化實踐場域。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62期

相片提供:作者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