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原知原味
點閱次數:2746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Mkhangi puqin ta nanak 找回自己的根源
作者 / Omi Wilang
在強調自由、民主、人權的普世核心價值之同時,原住民族正名運動也是邁向民主法治國家的指標。

總統府民意信箱近來收到一封陳情,內容是建議新任的總統府發言人Kolas Yotaka使用中文名字,不要使用原住民英文名字(羅馬拼音),再次引發台灣人對正名的省思。

1995年立法院通過《姓名條例》修正案,讓原住民可登記自己的族名,但要以漢字音譯,字數也限制,因此,原住民申請恢復族名比率不高。舉例來說,像Bunun Ciubu(中布)中會「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傳道師,中譯名字數過長無法通過,而在準確拼音上,中文又無法發出Yuhani Isqaqavut中多個喉塞音,之後《姓名條例》修訂可將中文與羅馬字並列或單一以中文註記。從Kolas堅持以單一羅馬字呈現名字遭投訴,到政府也以「國家使用中文為主,普遍國人無法理解」為由,反對單一羅馬拼音註記,顯見台灣對正名還有許多要努力改善的空間。

◆公務體系,恢復姓名第一道關卡

25年前,原住民可以登記恢復傳統姓名時,我成為復興鄉第一位向戶政機關申請恢復傳統姓名的部落族人。當天,我帶著無比喜悅與感動的心情前往復興鄉戶政事務所申辦,卻遭到承辦人員多所責難與嘲諷說:「你這年輕人怎麼沒事找事呀!」「要辦理改名很麻煩的,你所有名下的證件都要一件件逐一辦理,對你未來發展很不利哦!」「我們辦公人員要處理你一個人的事,就要動用我們很多天、很多人手來辦理……」類似不滿及諷刺的語氣,不斷試著澆熄一位充滿赤熱又高度認同自己族群的泰雅年輕人的心。當下,我以沉默對應所有的責難與嘲弄,因我的堅持,辦理相關手續均已人工處理,也花了好久時間才完成。

由於當時僅准以中文標記原名,所以個人只能以「歐蜜‧偉浪」註記。未來,個人會再申請加註羅馬拼音Omi Wilang來補正。在姓名這件事,個人立場是採取正確拼音為主,即允許單一使用羅馬拼音來申請註記,基礎在於政府通過的《國家語言發展法》及未來政策朝向雙語教育(中英文),在接軌國際有利的大環境下,各族群用羅馬字拼出自己的名字,不再毫無依據。另外,中文譯音部分則刪除中間的間隔號(‧),以空格來區別父子或家族姓氏即可。

◆去汙名化,正名的意義

清國統治台灣時期,把被同化的原住民稱為「熟番」,其他未被同化者統稱為「生番」;到了日本時期,稱原住民為「蕃」或「高砂」;國民政府則稱為「山胞」。這些名詞都帶有歧視和汙名化,每個統治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沒有經過原住民同意,自行決定他族的稱呼,於是原住民喪失了自己決定名稱的權利。

1994年8月1日,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經總統公布,把沿用了40多年的「山胞」正名為「原住民」。為了記念這段歷史,行政院在2005年6月15日召開院會,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明定每年8月1日為「原住民族日」。就原住民族正名的運動過程,個人認為其意義如下:

1.當400年來,不同的外來殖民統治者,以統治者的權威私自為原住民命名,從來未曾讓原住民自己決定自己的名稱。原住民族的正名運動,其重要的象徵意義是將殖民統治他者的命名權奪回來,由自己來命名,這是住民自決權的重要指標。

2.原住民族正名運動爭取的不只是單一為了名稱改變而已,而是堅持爭取自主權,特別在國家強調自由、民主、人權的普世核心價值的同時,原住民族主張自己來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且朝向自我管理(民族自治)的目標挺進,更是幫助國家朝向《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中所強調的,自決權亦是邁向民主、法治的國家重要指標與意義。

3.清國時期曾稱台灣為「化外之地,棄之不足惜」,朝廷官員更描述台灣是個「花不香,鳥不語,男無情,女無義」的鬼島。這樣的情況至今不改,近年來,國內仍有部分心繫中國的人士口口聲聲稱台灣為鬼島。環觀台灣各地都會街名及山區地名,到處仍充斥著大中國的符號名稱,如何找回國家台灣的正確名字與尊嚴?如何找回大家共同的母親、真實的名字及美麗的容顏?恢復台灣原來的名稱及地名,才能銜接千百年來母親台灣的真實歷史與美麗的面容。

4.原住民自己稱呼自己的名字,恢復台灣高山、河川及大海和地名,是凝聚原住民族人及全體國民的集體意識,原住民的正名運動是恢復國家台灣的尊嚴(國格)、真實地位、名稱及範圍的重要基礎。如此,台灣人才能真正成為「台灣原住民」(原來居住在台灣的人民)。

*~*~*

詩人羅思容說:「找到萬事萬物的根源,那個根源是什麼?有來自血緣的根、土地的根、宇宙自然的根源、文化的根源。人都有很多根源,如何回看、連結與根源同行,也許可以開出不同的路徑。」加拿大人類學家韋德‧戴維斯在所著的《生命的尋路人》說:「那些只用自己那套單一文化典範來理解各種經驗的人,看到的世界只有單一色調。但對於那些用雙眼去看、用心去感受的人而言,這世界依舊保有豐富而複雜的心靈地貌。」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70期

相片提供:作者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