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原知原味
點閱次數:84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找回在教會的角色
Payuan青年的故事
作者 / 蔡聖恩

回顧過去至今,當跟所接觸和服事的青年提及為何成為基督徒等信仰問題時,有些青年回應是受家人影響,自己卻不甚明白為何要積極參與禮拜及服事,有些已擔任團契同工的青年,同樣不甚明白服事的意義。心底不免察覺到,「服事」阻礙了青年原本規劃的生活,而被看作是對團契安排的事工作個交代而已。

因此我自問,為什麼從小在教會長大的孩子,進了青年團契後,就跟不上信仰成長的腳步?在不同聚會中,青年空洞的眼神告訴我,答案是信仰與生命沒有連結。我們若沒有思想基督信仰與生命的連結,此信仰不過是世襲的家庭習慣而非自身的信仰,而青年也只是人在教會活動,屬靈生命並沒有成長。教會及家庭理當教導真理,引發青年思想上帝的話語和生活的連結、實踐紮實的宗教信仰,這樣的信仰才能跟生命有連結。青年遭遇的生命問題若無法被解決,信仰若無法融入生活,幫助其經歷上帝的大能和恩典,青年很容易就會離開信仰。所以,我常為教會有積極參與服事的青年而感恩。若要學習裝備自己委身服事、實踐信仰回應上帝呼召,必須在生活中有所取捨,調整優先順序,學習將上帝放在首位,這對成長中面對世界充滿好奇的青年來說,何嘗容易?

在某次團契聚會中,請青年分享「在信仰中想要尋找什麼」,他們娓娓道出在信仰生命中想要尋回靈魂、單純、初衷、青春歲月等。我的領受是,青年在學習長大成人前,需要一個愛與支持的空間,讓他們能找回那份想追求的目標、夢想和自我價值的提升。在台南讀大學時,我所參與的長青團契正帶給我這樣一個愛與支持的空間──在團契中我被接納和鼓勵、被陪伴和支持、被關懷和被愛,如此的團契生活使抽象摸不到的信仰變得實在,讓我看得見、聽得見、摸得到上帝的愛。

正因有這種經驗,現在我的角色從被牧養的青年變成牧養青年的牧者,雖然對造就青年的信仰有滿腔熱情,卻不能不正視青年面臨的抉擇──學校活動與聚會時間重疊、為了升學而補習、為分擔家計而打工等因素。因此,我學習站在同理的立場關心青年面對生活與信仰之間拉扯的心聲和需要。同時,希望我在台南被牧養的感受能一直被傳遞。目前,教會青年團契以分享自己、關懷他人為目標,盼用上帝的話語彼此鼓勵,在教會建立一個使青年對信仰有歸屬感的空間,使信仰不再脫離生活。

生命的成長需要用生命去陪伴,唯有經歷愛才懂得去愛。現今的青年不只生活在實體的世界,有時青年的真我只能在網路虛擬世界裡找到。因此,如能善用網路來關心,會使我們與青年的距離更近一點。每一個青年都是獨特的個體,要教導青年學習服事最好的方法,就是先以身作則來服事青年,認識每一個特別的他和她。面對今天實體與虛擬錯綜交疊的世界,我們或許需要花上更多時間和心力進入年輕人的世界。我們如何用心關懷青年,青年就會體驗到怎樣的愛。愛需要用年月來堆疊,甘心樂意去服事的種子,亦需要時間成長,唯有在愛中被滋養成長的青年,才懂得去愛神愛人。

因此,當教會願意陪伴青年一步一步在愛中建立自己,讓青年有服事的機會,教會才會成為培養青年各樣能力的場域。教會服事不分大小,無論是主禮青年主日、台前領唱或聚會結束協助善後,都是培養回饋愛的服事態度及能力的過程。然而,更重要的是,讓青年的聲音在教會中得以被聽見、需要得以被看見!

長老教會非常重視制度與公義,因此讓青年有機會在會議中見習、發表意見甚至參與決策過程,都是非常重要的。期待眾教會皆能重視青年的牧養、培訓事工,不再將青年當作次等信徒或只是活動交辦的幫手,要用更高層次的視野來定義青年的價值,願意放手給予青年足夠的空間,接納其創意和獨特的想法,用生命陪伴青年,使青年在愛與服事中建立自己,在心中種下永遠不要輕看自己的價值觀。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09期

圖片提供:作者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