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鮮知啟示
點閱次數:1299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見賢思齊焉?
作者 / 張嘉芳

在醫療臨床工作中,除了過去多年在安寧療護的領域工作之外,目前也負責醫院內部器官捐贈的團隊工作,無論安寧療護或是器官捐贈的議題,都是關乎生命末期的醫療選擇,而這些內容卻也是華人社會不喜歡也不容易去討論的。論及器官捐贈的思維與觀念,又遠遠比安寧療護更難為民眾所接受,安寧療護是利已—使自己或家人免於生命末期受無效醫療之折騰、而器官捐贈則完全是利他—幫助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重獲新生。

即便是醫療人員在加護病房面對適合做器官捐贈的個案,想要進行勸募時,也會覺得壓力不小,不知如何啟齒;正因為深深了解這些議題的困難與不易討論,當工作中遇到同意作器官捐贈的病人家屬時,心中總是充滿敬意,特別是那些主動要求與表達意願的家屬,好奇著他們的決定是如何成形,能夠勇敢表達意願,甚至需要面對家人不同的聲音與意見…。幾個個案工作下來,發現有不同的病人家屬,不約而同有如下的反應,不禁令人反思良久。

「既然病情已經如此不樂觀,我們同意捐贈器官,但是,能不能夠幫我們轉到慈濟醫院去,因為我們是慈濟人!…」

「我能接受器官捐贈的觀念,我有參加慈濟,上人平時都有在說!…」

姑且不論慈濟功德會在組織與行善上之正反評價,但論及生命教育這一議題,仍然不得不令人佩服。無論在對於環保與資源回收、對於器官捐贈,或者是鼓勵慈濟人捐贈大體成為無語良師…等各項生命教育的議題上都有清楚具體與正向的主張,也落實教育著每一位慈濟人。幾年下來,確實已經能夠看到具體的成效。

生命教育是一個長期溝通、潛移默化的過程,很多攸關生命的決定,到了需要做決定的時候,再來思考往往都已經太遲,且受限於急迫的時間壓力和內心的焦慮,也難以作出周全的選擇!惟有透過不斷地提醒、思考、溝通、討論與練習,特別是面對生命末期的智慧、面對要結束世上一切關連之時,回歸信仰上的交託與詮釋,格外能夠幫助人在脆弱又需要的時候加添力量、轉化希望。

無論是不是支持安寧療護或是支持器官捐贈,重點是在教會之中,我們期待教會的信徒學習從基督教的教義與精神中,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落實於面對生命末期的相關議題選擇上。在除舊佈新的新年頭舊年尾,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或許什麼時候,我們也會遇見民眾說,「我願意器官捐贈,我們的教會有在教…」。

(作者為馬偕紀念醫院社會工作師)

文章來源:作者

圖片來源:天空 攝


資料提供單位:作者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