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鮮知啟示
點閱次數:1984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至尊上帝至仁愛
作者 / 李景行

新《聖詩》123首〈至尊上帝至仁愛〉(Supreme God, so full of love)源於中國廈門1857年《養心神詩》,經查考此詩為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杜嘉德牧師(Carstairs Douglas,1830~1877年)所作,365首〈耶穌身軀替咱釘死〉(The body of Christ was nailed for us)也是他的作品。杜嘉德在《養心神詩》寫作多首聖詩外,也編《廈英大辭典》。早期台灣長老教會所用的《養心神詩》根據1872年福州美華書局刻本,列出所收每首詩之頭句。1873年出版白話字本。

曲是台灣平埔族旋律,和聲由駱維道於1964年編寫;調名:鯉魚潭。這是巴宰族(Pazeh)古調詩歌,現在他們所唱的聖詩,大多從民謠而來,其音樂頗似印尼之音樂。巴宰族或柏宰海族,又稱巴家族(Pazeh, Pazzehe, Patjia),兩百多年前以居住台中的平地原住民,分布於今天台中市西屯區永安里、上石里、下石里,經今北屯、潭子、豐原至大甲溪以南,大肚台地以東至頭嵙山地之間,由第一代「總土官」(地方官名)「阿穆」(Abuk)向清國申請准予開發統治,後以豐原為主要聚落,稱為「岸裡大社」(Lahuluhut,即多鹿之地)。

岸裡大社巴宰族因早年信奉基督教,到第24代總通事潘永安(巴宰名:馬下六該丹,內人潘光子的祖父)為台南神學院第一屆畢業生;除在本地傳教外,並前往埔里一帶巡視,以查戶口為公事的藉口,順便把福音傳給該地的百姓。

巴宰族曾從岸裡大社移居埔里烏牛欄(今愛蘭)一帶今苗栗鯉魚潭者甚多,他們不但保有原來的基督教信仰,也保有了他們的固有文化,尤其在新《聖詩》裡也收集了幾首他們的曲調。5首〈真主上帝造天地〉、74首〈看嬰兒倒佇槽內〉、123首〈至尊上帝至仁愛〉、483首〈佇主內無分東西〉等,可說都屬巴宰曲調。

巴宰族的音樂分為民謠、行事、古典。他們每年有許多的祭日,吟唱不同的音樂,陽曆11月15日為他們的新年(也可說是他們的音樂節),在這一天所有人會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每一首歌曲至少要一兩小時才能唱完。他們也會將以前的故事編成一套歌曲而唱之,或將他們這個民族的歷史,有系統的演唱下去。站在傳福音的立場來看平埔調,可說已成為真正台灣音樂之一,也是最適合台灣人的口味;而在本色化的呼聲之下,我們更要利用這種音樂來作為傳福音的工具。

(作者為退休牧師,曾任新《聖詩》編輯小組召集人)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04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