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鮮知啟示
點閱次數:1509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詠嘆真實的盼望
巴赫《聖誕神劇》
作者 / 李文騰
巴赫演藝傳奇卡爾‧李希特(Karl Richter)的音樂生涯幾乎都在推廣巴赫的作品,嚴謹而不濫情的樂風正好反映出他律己甚高的特質。

聖誕節向來是基督徒歡喜雀躍的節日,也是當今眾教會年度中最為繁忙的節期。儘管主基督降生的確切時日至今仍不可考,原有的節日定期起初也不是為了主的緣故而設,至今聖誕節對更多人而言純粹是在享樂過節,商業世俗的氛圍早已跟基督信仰脫節。然而,這些都不影響主耶穌基督道成肉身、降生為人的事實,以及上帝對人類救贖的旨意必然且終極成全。耶穌基督是整本聖經啟示的巔峰,祂的降生也就理所當然成為歷代眾信徒歌頌的題材,以及聖誕報佳音所傳講的對象。

■曾遭遺忘

約翰.賽巴斯坦.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年)在萊比錫先後擔任教會音樂總監長達27年(1723~1750年),期間除了繁重的音樂教育、神學教授、行政工作等多重職務外,巴赫還得抽空作曲,以供應聖多馬教堂以及聖尼可拉斯教堂教會音樂例行性的需要。

儘管工作繁重,但巴赫在此期間仍完成他一生中最為重要的聖樂作品,包含《馬太受難曲》(St. Matthew Passion, BWV 244)與《約翰受難曲》(St. Johannes Passion, BWV 245)及B小調彌撒(Messe in h-moll, BWV 232),以及本文介紹的《聖誕神劇》(Weihnachtsoratorium, BWV 248),無論是長度規模還是信仰思想都堪稱浩瀚無比。

巴赫在萊比錫的生涯可謂他在教會音樂最為多產的階段,他的作曲技巧與信仰兩者相互結合,在當時實屬新穎的做法。巴赫在教會音樂融入了富戲劇丰采的巴洛克音樂風格,這對於當時的牧者及會眾而言,有著些許「前衛」的成分,甚至有曲高和寡之嫌,以至於這些傑作在巴赫死後被埋沒了很長一段時間。

直到19世紀前葉,經由孟德爾頌(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年)等人的努力推廣,巴赫的音樂資產才開始重見天日,日後不僅備受世人推崇,更影響許多音樂家的音樂理念至今,裨益許多閱聽者的心靈。

《聖誕神劇》創作於1733至34年間,於《馬太受難曲》與《約翰受難曲》後完成,正逢巴赫音樂生涯的巔峰期,是他生前喜愛的作品。神劇首演於1734年聖誕節,先後在1734年12月25至27日、1735年1月1日、隔天1月2日(該年度頭一個主日)及1月6日(主顯節,通常在聖誕節慶結束的當天或隔天),分別在聖多馬教堂及聖尼可拉斯教堂演出。

跟巴赫其他的聖樂傑作一樣,《聖誕神劇》也曾經遭世人冷落甚至近乎遺忘,程度更甚於兩首受難曲。自巴赫親自首演神劇後,此後,竟長達120多年未曾再被演奏,直到1857年12月17日德國音樂教師奧古斯特(August Eduard Grell)領導柏林歌唱學院(Sing-Akademie zu Berlin)演唱,這部傑作才再次與世人見面。

■六場敬拜讚美

《聖誕神劇》最為鮮明的特點,在於作品本身如其名,乃是一連串為聖誕慶典譜寫的作品。嚴格來說,這部神劇並非劇情徹底連貫的音樂劇,音樂之間的劇情意涵並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是由6堂禮拜音樂(Church cantata,亦可稱為經文歌或宗教清唱劇,用於教會聖歌禮拜)組成的長篇聖樂。如果真要比喻,某種程度上相當於現代教會6次禮拜的「敬拜讚美」所構成的作品,每一次的禮拜都有著特定的主旨,以及相對應的曲目安排。

跟巴赫兩首受難曲一樣,《聖誕神劇》有相近的結構,以聖經經文構成的宣敘調(Recitative),以及穿插在其中的詠嘆調(Aria) 與會眾聖詩合唱而成。整齣神劇從頭一日到第六日分別對應的經文,依序是路加福音2章1~7節(主耶穌基督的降生)、路加福音2章8~14節(天使報喜給牧羊人)、路加福音2章15~20節(牧羊人前往伯利恆見證人子)、路加福音2章21節(耶穌基督受割禮成全神的義)、馬太福音2章1~6節(希律王聽聞耶穌基督而恐慌)、馬太福音2章7~12節(東方博士們在耶穌基督前敬拜獻禮)。由於巴赫是德國人,長年受路德教派薰陶,故神劇唱詞採用馬丁路德翻譯的德文聖經為底本。

宣敘調的部分跟巴赫的受難曲作品一樣,照例由男高音為主唱,大希律王的角色則由男低音負責獨唱(出現在第5、6日)。整齣神劇適時地插入由獨唱或合唱構成的詠嘆調,作為宣敘調抒情性的延續。例如眾天使合唱部分,藉著輪唱的方式呈現,洋溢著「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路加福音2章14節)的喜悅與讚美之情。

另一個例子則是當東方博士們合唱宣敘調:「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哪裡?」(馬太福音2章2節a)之後緊接著出現由女中音獨唱代表的賢者,在聖經經文外引入了問答的字句:「猶大人的新生王當在何處,我心中看見祂,我們已看見祂的星。」之後合唱再接續:「我們在東方看見祂的星,特來拜祂。」(馬太福音2章2節b)

以聖經經文作為心中問答的呼應,表現出一種經文歌風格的合唱,藉此將聖經經文做了更深刻的闡釋,點出會眾當思想、所信仰的對象為何。

■以樂載道

另一個鮮明的特點,在於神劇裡的合唱、詠嘆調不少引自巴赫之前的經文歌作品,多半出自BWV 213至215,再經適時改寫以合乎劇情需要。受到路德教派鼓勵信徒創作音樂榮耀上帝的影響,巴赫與他同時期作曲家的聖樂作品中,很多詩歌合唱取材改寫自當時廣為傳唱的民謠,有些則由作曲家自創譜寫而成。上述提及的詩歌形式,相當於現今長老教會所唱的台語《聖詩》,或是浸信會所唱的《頌主新歌》詩集,透過當時會眾熟悉的詩歌旋律,有助於會眾參與並融入神劇的演出,藉此回應神劇的內容,並反省自身對主的信仰,而非僅聆聽音樂本身的局外人。

我們可以試想,巴赫除了創作新曲之外,亦要考慮到當時會眾的音樂熟悉度,最終能否達成以樂載道的使命,才是巴赫創作聖樂的終極目的。

■時代的註解

就音樂風格來說,巴赫的《聖誕神劇》是一齣兼具莊嚴神聖、溫馨動人的傑作,成功地揉合教義上的嚴謹訓誨,與福音帶給世人的真實盼望。演出此部神劇,必須深刻理解唱詞,並具有對基督信仰的歷練與自省,方能正確完整地呈現原作的要旨。

由於每一段的音樂都有對應的詩歌與詠嘆調,以呼應聖經裡的福音信息,因此對於初學者,筆者比較建議分段聆聽。正如我們天天查考聖經一樣,聆聽神劇也當是藉著優美的音樂來體現上帝要傳達給我們的信息,而非囫圇吞棗一次聽完長達兩個多小時的音樂,卻不知裡頭的意義。

《聖誕神劇》本身即是一齣可分段欣賞解析的作品,每段禮拜的經文歌都不超過半小時,即使沒有刻意聽完全曲,僅僅聽完一段,也足以體會到每個禮拜音樂傳達的要義。

此外,讀者的外文能力若許可,筆者也建議可以參考德文歌詞或英文翻譯,從中理解詩詞要傳達的原意,有助於正解音樂意境。

最後,不知各位讀者是否曾想過,300年前德意志地區的眾教會,面對一連串宗教改革與戰爭的衝突後,教會影響力逐漸被政治削弱,文藝復興、啟蒙運動與人本意識逐漸抬頭的近代歐洲,人心究竟要如何在前仆後繼的時代衝擊下,在上帝面前敬拜,表明對主的純全心意?巴赫的《聖誕神劇》正是當中最佳註解。

文章、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29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