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鮮知啟示
點閱次數:1444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上帝呼召青年的挑戰
普世青年退修會主日講道
作者 / Rev. Magdalena Zimmermann

耶利米說,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我未將你造在腹中,我已曉得你;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別你為聖;我已派你作列國的先知。我就說:主耶和華啊,我不知怎樣說,因為我是年幼的。耶和華對我說:你不要說我是年幼的,因為我差遣你到誰那裡去,你都要去;我吩咐你說什麼話,你都要說。你不要懼怕他們,因為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利米書1章4~8節)

親愛的兄弟姊妹:

你是怎樣想像先知呢?我想當我們在腦海中想像一名先知該是怎樣的人,一定和所處的文化以及處境息息相關。就我生長的文化來說,便認為先知應該會是一名有點年紀的人,因為我們覺得當一個人有足夠的生活經驗後,他才能夠有適宜的智慧來帶領他人、成為先知。我說了我的想法,那麼你呢?

先知耶利米居處在一個年長制的文化中,年輕人必須順服長者,也只能在長者問話時才有發言權。但在這個情況下,特別的事發生了,耶利米先知翻轉了原有的世界次序。神呼召一個年輕人來服事祂。耶利米生長在一個小村莊中,他既沒有背景又是年輕人。從任何方面看來,他都不符合當時任何一項成為先知的條件。

今年適逢巴色差會慶祝設教200週年,我們常常忘記在這200年來有多少青年以及婦女被上帝呼召、全然委身獻上他們的服事。這些平均年齡只有19~25歲的青年,打破了國家疆界的限制見證了上帝的福音,他們設立學校、醫院與教堂,我們常會想在海外做這些事工的人,可能早就是超過50歲的中老年人了。但是在巴色差會,卻不是這樣。上帝呼召沒有豐富經歷的年輕人來服事,即使這些年輕人是軟弱的,但因著上帝的大能,他們仍成就了許多大事。

■謙卑與猶疑的交戰

我想要跟大家說說羅希娜‧賓德(Rosina Binder)的故事。羅希娜是德國人,從小在一個很窮又有很多孩子的家庭長大。她每年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去參加巴色差會年度宣教大會。她沒有任何出國經驗,1845年,她被問到願不願意下嫁一位在黃金海岸的宣教師,而黃金海岸就是今天的迦納。當時的迦納被大家認為是白人的墳墓,因為許多白人因為迦納盛傳的瘧疾與黃熱病死掉。經過好長一段時間的禱告後,羅希娜明白這是上帝呼召她去宣教的旨意。一年後(1846年),在19歲生日當天,她被巴色差會差派成為宣教師。起初,她到倫敦學習英文,倫敦的生活為她帶來許多疑惑,她開始懷疑她的選擇。儘管內心仍有疑慮,最後她還是搭上船歷經千辛萬苦抵達迦納。她抵達迦納前,從來沒親眼見過未婚夫,只看過一張相片還有收過幾封信。他們初次見到對方時,兩人就一起跪下感謝上帝帶領,讓他們得以成為夫婦。隔天,他們結為一對真正的夫妻,儘管家人都不在身邊,他們還是開心地慶祝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羅希娜來到迦納幾週後,就開始著手興辦女子學校,並且在興辦學校和服事過程中感到欣喜。她在迦納宣教的過程中,一共生了11個小孩。其中有5個不幸早夭,剩下6個小孩,則因為氣候以及教育因素被送回德國和祖父母同住。羅希娜和她的丈夫每一天都相當想念小孩,飽受了分離之苦。羅希娜花了30年在迦納進行宣教工作,直到她的丈夫過世後,她才返回德國、回到她小時候長大的小村莊中生活。她一直到死前都還是非常想念非洲。

幾年前,無意中看到羅希娜和她丈夫在迦納宣教時的老照片。我非常吃驚,沒想到儘管已經過了150年,迦納當地的居民依舊懷念著羅希娜這位宣教師。而她在當地建立的學校至今也還存在。她在19歲時順服了上帝宣教的呼召。她很年輕,也對這個選擇存有疑慮,但憑藉著神的保守與愛,她謙卑地完成就了這項事工。

■上帝呼召的工

彼得‧沙巴克(Peter Shabak)是另一個例子。彼得是名年輕的南蘇丹牧師。南蘇丹是一個反覆發生內戰的國家,當地居民因此飽受影響。而彼得就是在戰亂中長大,又遇上另一場內戰,戰爭是他唯一所知的事情。內戰迫使彼得必須逃離家園,在逃難的過程中,一群婦孺跟著他在森林中躲藏了6個月。在戰爭中,婦女和幼童常會被強暴,但這群婦孺卻不害怕彼得,也非常相信他的為人。白天太危險了,因此他們只能在夜晚移動。他們在草叢中游移,飽受缺糧與缺水之苦。彼得會去找尋可食用的葉子,讓大家當作糧食。他們難以取得乾淨的飲用水,因此他們常常喝泥水維生。許多幼童因此染上痢疾,在逃難中逝世了。在這樣艱困的過程下,這群難民依舊每天找時間敬拜神。他們只能用非常微小的聲音敬拜,以免反叛軍發現他們。

這個使命不是彼得自己去找來的,我想他寧願自己一個人逃難,畢竟這樣速度快多了。然而,上帝卻呼召他執行這個特別任務。帶領一群孤苦無助的人。就像羅希娜,彼得也是名年輕人;事實上,在我們的眼裡看來,他根本太年輕了;但因著上帝的慈愛與大能,他接受了這項呼召。

我又想到,我在南美洲玻利維亞遇到的佩卓。我們認識時,他很開心地告訴我一些他的看法。他說,所有人都是依著上帝的形像所造,因此每個人都該享有相同的權利。他很投入在他的事工中,確保每位工人每天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每位員工都能定期拿到薪資,也不會遭雇主毆打。他說著說著臉突然亮了起來,告訴我:「他們每個禮拜固定有一天可以放假去學校玩。」

其實,佩卓不是一般的勞工。他才12歲,是個擦鞋的童工。他為了像他一樣的孩童,組織了一個工會,好保護童工的權利。當我詢問他為何這麼做的時候,他充滿信心地回答我:「因為這是上帝呼召我來做的工。」

■青年的挑戰

今天我在台灣告訴你們這些故事,你們身邊又有什麼挑戰?在你們的國家、家庭、學校、社會甚至是經濟與政治上,又有什麼事情正在挑戰你?最關鍵的問題不在於上帝呼召你做什麼任務,而是在於你們是不是已經預備好自己來順服神的旨意、成為祂的僕人。我們的上帝是名能在年輕人身上展現神蹟的全能神。

今天的經文對年紀大的人來說,也是個挑戰。雖然我不太清楚台灣的文化,但在我的文化中,大部分的人信任長者比年輕人來得多。因此教會和政治一樣,總是充滿了代溝、衝突。雖然我們的教會很希望年輕人來參與教會活動,但年紀大的人總是喜歡把持住領導權。我們喜歡我們的教會傳統,以及依這些傳統所策劃的教會事工。結果,造成年輕人難以走入教堂、融入教會。先知耶利米也應該成為大人的模範;長輩必須信任並且賦權青年,讓他們青年承擔責任、讓青年有足夠的空間跟隨呼召。大人常常會說:「喔,他還太年輕、又沒有經驗,實在難以承擔重責大任。」但透過耶利米書,我們感受到神安慰的話語,告訴我們神對青年的恩待。我們絕對不能忘記,上帝選擇透過耶利米這名年輕男子做為他的發聲管道,而不是透過一個老先知發話。

耶利米的生長的年代跟我們很像。那時,以色列正處於尼布甲尼撒的威脅中,他們的敵人就在耶路撒冷的門口等著,以色列人民對未來感到徬徨、憂心忡忡,也因此動搖了對上帝的信心,開始尋求其他神祇與偶像,好為他們帶來平安。

如今這個年代,依舊有許多國家處在戰亂之中。世界上大部分的人一天賺不到台幣60元。滿街都有無家可歸的孩童,為了生存,他們放棄學業成為非法童工。數千人為了逃難離開了家園。尤其現在歐洲正面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70年以來最大的難民潮。經濟全球化使得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即使是在繁榮的國家中,仍然有許多人飽受工作壓力折磨,甚至因此生病。我們每個人都活在上帝創造的世界中,但是我們每個人也正在摧毀這個美好創造中。好比氣候變遷就是全球集體之惡,並且威脅到全世界最貧窮人的生活。

我們當然也可以自暴自棄、放棄希望,然後就此簡單地享受生活中的小確幸。我想當時耶利米一定也很希望留在從小生長的小村莊,跟家人開心快樂活下去。但是他卻選擇到耶路撒冷──這個政治的權力中心,來完成上帝交託給他的艱鉅使命。

X  X  X

現在你知道我們的使命是什麼了嗎?正如同聖經所啟示:「我未將你造在腹中,我已曉得你;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別你為聖。」(耶利米書1章5節)這段經文訴說上帝以愛造人,並且用我們無法比擬的方式了解我們,上帝了解我們比我們了解自己更多。上帝是如此全知全能,祂早在創造時就知道我們在世上的使命是什麼。也許,我們只能在特定的時間點才會了解到上帝為何選擇我們做這工;也許,一開始我們不知道上帝揀選我們的旨意,但隨著時間推進,我們可以了解到,正是在上帝的使命中,我們才能全然發揮我們的恩賜與才能。不要忘記,神不僅是呼召我們來事奉,祂更會在我們事奉的過程中陪伴我們、保守我們所做的工。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31期

圖片來源:南與北文化出版社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