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鮮知啟示
點閱次數:907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受造物的共鳴
電影《農場我的家》(Gunda)
作者 / Arsone Lee

以動物為主題的紀錄片,雖非市場主流,仍有英國廣播公司(BBC)拍攝的《地球:奇蹟的一天》(Earth: One Amazing Day)這類作品;刻意以黑白畫面呈現的電影,雖不多見,《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實為經典。但是若動物紀錄片以黑白影像展現,僅現場收音,不加入任何旁白、配樂,電影海報設計與電影名稱又隱晦得讓人摸不著頭腦,就實在出奇的大膽,成功是突破的創新,弄不好就成了自以為是的愚勇。

2020年,俄羅斯導演維克多‧柯薩科夫斯基(Viktor Kossakovsky)以北歐農場動物為主角拍攝的紀錄片《農場我的家》(Gunda),即是這樣讓人側目的作品。這部片監製是主演《小丑》(Joker)的奧斯卡金像獎影帝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在影評網站爛番茄(Rotten Tomatoes)得到高達97分好評,「認證新鮮」(CertifiedFresh),看似低調且特立獨行的作品何以獲得如此評價?令人感到好奇。

█農家故事

《農場我的家》的場景是北歐一座以放牧為主要飼養方式的農場,農場裡有一座豬舍,裡頭有一隻名為「甘妲」(Gunda)的母豬。甘妲剛生下一窩小豬,幼小的豬隻身形尚不及母親的頭顱。新生的小豬在草堆與母親之間四處鑽動,探索著這片小天地。

基本生理需求促使牠們爭先恐後地尋找食物,而甘妲豐沛的奶水自然成為小豬們生命中的第一餐。不是每隻小豬都生而平等,較晚出生的豬隻很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奶水,因為牠的兄姊已經占好最靠近母親乳房的位置,絕對不會和弟弟、妹妹客氣。甘妲的孩子中,確實有一隻因此而營養不良,當這隻小豬的兄姊們身上已經乾爽,開始享用母親的餵養,牠還是全身濕漉漉,蹣跚地爬行。想來牠是剛離開母腹不久,還沾著羊水,搶不到好位置也是理所當然了。

更糟的是,這隻小豬還被甘妲不小心踩了一腳!這對牠可不是小事,畢竟此時甘妲的尺寸與體重遠超過小豬十倍以上,稚嫩的牠怎麼承受得了呢?當下小豬發出一聲淒厲的哀鳴,令人忍不住心疼。後來鏡頭中時不時出現一隻跛行的豬,應該就是長大後的牠了。

除了豬隻,《農場我的家》還拍攝一群雞與一群牛,雖然鏡頭比重不如甘妲和牠的孩子,但足以讓這座農場的生態更為多樣。其中一隻雞僅有一隻腳,行走時不像同伴威嚴跨步,倒像麻雀般蹦蹦跳跳,牠的與眾不同是為了生存所做的改變。牛群奔行的畫面頗具萬夫莫敵的震撼力,然而牛隻再壯碩,也難免受到蚊蠅侵擾,只能想盡辦法驅趕惱人的飛蟲。

其中一幕即是兩隻牛反向並排,藉著對方擺動的尾巴幫自己驅逐臉上的蟲子,被狠狠打臉也無怨無悔。

█生離死別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甘妲和孩子們的身形差異越來越小,小豬們活動還是以母親為中心,甚至偶爾還是想擠到母親懷中吃母奶。此時,農場突然出現一輛大卡車,堵住了豬舍門口,接著便聽到小豬們不尋常的嚎叫,隨著卡車遠去,叫聲也漸漸消失了。

我們都知道這意謂著什麼,但甘妲不知道。牠發現原本穿梭身旁的小豬們不見蹤影,於是衝出豬舍四處張望,似乎想看看小豬是不是在樹下、在水槽。牠以聞所未聞的啼叫不斷呼喚著,似乎希望小豬聽到呼聲,可以回到母親身邊。

牠幾度望向鏡頭的方向,彷彿穿過電影的第四面牆問觀眾:「有誰知道小豬們去哪裡了呢?」沒有人回答甘妲,但或許牠已知道答案,經過一陣沒有結果的尋覓後,牠叫聲漸低,慢慢走回豬舍之中。

至此,我好像明白了,為何這部紀錄片沒有配樂、色彩、旁白,甚至一個人影都沒有,還可以得到那麼高的評價。此前平淡溫馨的田園生活,讓甘妲最後的失落極富張力與衝擊。我不知要佩服劇組可以捕捉這觸動人心的一幕,還是要驚奇甘妲引發共鳴的「演技」,或者兩者兼之。

依照美國學者比爾‧尼克爾斯(Bill Nichols)的分類,《農場我的家》屬於觀察型紀錄片(Observational Documentary),但因著甘妲的表現,不至於有這類紀錄片過於冗長沉悶的缺點。

█吃與不吃

從拍攝目的而言,《農場我的家》並未提出明確、清晰的價值判斷,而是盡可能呈現真實畫面,將詮釋的權力交給觀賞者,讓每個觀賞者都能從自己的角度提出各自的理解。導演或編劇的意圖,只能透過鏡頭、剪輯構成的語言傳達。

《農場我的家》的特徵是鏡頭盡可能貼近地面拍攝,使觀眾能夠以動物的視角旁觀這些家禽、家畜的生活日常,以平靜舒緩的節奏鋪陳最後一幕的永訣。

雖然紀錄片未曾明言,但考慮近年方興未艾關於動物權的探討,我猜想導演可能想藉由動物的視角與情感呼喚人們感同身受,從需求面降低肉類的食用。

當然,作為正在發展的思想、運動,動物權本身有溫和到激進的光譜區分,涵蓋不少具討論價值的議題,不能一言以蔽之。然而,我們盡可能避免虐待、殘害動物,關照動物福利,是否就能等同於將動物的地位提升至與人類相若,因而減少吃肉呢?這中間有思考空間,尤其若干動物權運動人士是以其他宗教的世界觀為前設,更提醒基督徒謹慎以對。

在使徒時代,類似問題就引發教會的爭論,而使徒的看法是這議題毋需上綱至絕對真理的程度,各人可以照著自己的領受決定吃與不吃。但有一條明確的界線,是不能將自己的主張絕對化,強硬要求他人和自己相同,而是要避免在飲食這些次要的事上使弟兄絆跌,也不要使弟兄們因此憂愁。自己這麼做也要想清楚,是按著信而行。(參羅馬書14章1~23節)保羅陳述吃與不吃這個議題時,乃是在一個更大的前提、架構中分述。

這個架構是以基督為中心,表明我們不是為自己活,而是為那死而復活的主而活;這個架構乃是以自有永有、不改變的上帝為中心,世界是祂所創造,我們至終要在祂的審判台前跪拜、交帳。於是,我們可以說,吃進口中的食物,並不是根本的問題,那存在於內裡的公義、和平、聖靈中的喜樂,才是上帝國關注的事。食物既然是上帝所創造、所賜予,我們當存的態度,就是為著每日所得到的飲食,以感謝的心領受。

※資料來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unda_(2020_fil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ktor_Kossakovsk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cumentary_fil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ll_Nichols_(film_critic)
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gen11464016/
http://www.miobuffer.com.tw/clwm/199504/01.ht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家豬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紀錄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動物權利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動物福利
https://www.lca.org.tw/column/node/992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21期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Gunda_(2020_film),2022.04.12摘錄。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