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教會歷史
點閱次數:523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台北市最早創立的禮拜堂──大稻埕教會

◆大龍峒禮拜堂經歷(一八七五年~一八八四年)

本教會前身「大龍峒禮拜堂」原址在大龍峒街柯維思本宅鄰近。獻地建堂發起人為本教會初代信徒陳願長老(陳耀宗牧師之祖父),拜堂建築託由先師(台灣北部基督長老教會創始人偕叡理博士,世稱馬偕醫生)設計,在興建中迭遭附近住民無理阻撓,陳長老剛毅勇為排除許多困難。於一八七五年八月十五日,舉行落成獻堂典禮,成為台北市最早創立的禮拜堂,從此,設教於茲已具一百二十年的輝煌歷史。當時台灣北部尚未設立牧師制度,故於先後聘幾位傳道師,辛苦開拓,福音傳播由此開始。首任傳道師嚴清華先生年青力壯做傳教先鋒,日間到處招人聽道理,夜間佈道,主日做禮拜,教人唱聖歌、讀聖經,備極奔命。

一八七六年九月十七日,本堂舉行施洗典禮,由先師蒞堂施洗,是次受洗者成人男、女共十八人,其中柯氏宗族就有九人,確是難得的美範,自此慕道人士冉冉而來,信徒也漸漸增加,福音信息隨而興起。

一八八四年八月五日,清法戰爭爆發,法國艦隊大舉犯台,雞籠(基隆)及滬尾(淡水)港區首當其衝,炮火焦天風雲變色,兵慌馬亂,治安失常,人民驚惶,寢食不安。當此危急之秋,白蓮教乘亂猖獗散佈謠言,誣指基督信徒暗通法國造反,無知民眾信以為真不分皂白,竟起暴動襲擊各地禮拜堂,無一倖免,其中「大龍峒禮拜堂」受害最為慘重,一夜之問,悉被拆毀夷為廢墟。當那戰亂期間,治安惡化,盜賊四起,肆虐良民,強暴搶劫,恐怖瀰漫。我基督信徒的生命財產,自由人權操在匪徒,飽受凌辱迫害,淒慘莫堪,甚因傷重而亡者有之,簡直無法無天令人切齒。然而,我基督信徒更堅持信仰,不畏暴力也不抵抗,只有祈求 上帝的公義來伸冤……。所幸!翌年六月清法兩國議和罷戰……,先師據理憑實告狀欽差大臣劉銘傳,追究責任還我清白以昭公道。旋獲政府撥付各地禮拜堂損害賠償金共壹萬兩銀幣,做為善後安撫之措施。先師在戰爭中,帶同基督信徒醫療受傷士兵數百人,因此,清廷頒發獎狀及獎金以嘉其功。

總而言之,初代先信徒無辜遭害,不但,處變不驚從容克難,竟能憑靠信心,浩然氣魄贏得基督信徒的尊嚴地位,也高舉十字架的光耀,而使福音真理廣受社會之重視,又顯揚「棘焚而不燬」的信仰精神,更鞏固基督教會永恆屹立的奠基,其可歌可泣的偉大經典足堪後代信徒之永懷。

◆枋隙禮拜堂之事略(一八八五年~一九一五年)

大龍峒禮拜堂被匪徒拆毀之後,立即於一八八五年七月,在台北市迪化街三段所在,原地名牛磨車街,後改枋隙,重新建造禮拜堂,日夜趕工,於一八八六年十月建竣。這座禮拜堂整個建築是經先師精心設計監造而成。所以,結構非常堅牢,而且美侖美奐,改名為「枋隙禮拜堂」於是遠近信徒雲湧聚集朝氣蓬勃,成為台北市傳教中心。當時每次聖餐典禮,概由先師蒞堂主禮,陪餐者可有一百三十多人,由此可知該時代禮拜之盛況。李春生長老時常證道熱誠勉勵,並且奉獻本堂全年度經費數百兩銀元,那時候一般工人一天工資也只有三毛錢銀角,就可養起一家三、四人的生活。

李長老慷慨大方出錢又出力,實為本堂所倚重的大棟樑。由於傳教者,長執、信徒愛心團結,在共同合作推展下,教勢興旺,猶如「旭日東升」,每主日禮拜會眾不下四百多人。當時禮拜堂內部用屏風隔開,男左女右分席而坐,中空掛著一幅紅絨布遮圍,男女信徒雖然同在一堂,卻不能相看,這是男女七歲不同席古制之禮也。是項屏風紅絨布於日本佔台未幾年之後,才予拆除,又當時富家女眷大都坐轎,爽啊,爽啊地接連而來禮拜,那樣的風光景趣已成歷史陳述,畢竟!滄桑多變改,興衰本無常,回首無蹤,卻也追憶於腦海中。

一九O七年四月十六日,本堂始聘李壬水牧師為首任牧師。李牧師才幹練達,創辦主日學、聖詩班、祈禱會、家庭禮拜,也設長執輪班探訪信徒家庭等事工。又李牧師之長子李天來與柯謙諒,這兩位青年在本堂創立「基督教青年會」非常熱心引導青年們歸主。該青年會後來成為本教會青年團契的基石,也曾為促成「台北青年曾」創立而出力。當時又請馬偕醫院幾位外國醫師娘來堂教授英文,因而,青年學生踴躍而來學習英文和禮拜聚會,因此青年信主漸趨增加,這時期為本堂風氣最清新煥發的時光。

一九一四年四月五日,李壬水牧師在任職中盡勞病逝,包括任傳道師七年,牧師七年共服務十四年,建樹殊豐賢勞可嘉。

一九一四年五月十九日,聘郭希信牧師為本堂第二任牧師,郭牧師秉宜敦素,霄旰勤奮,備受信徒所敬愛。由於信徒人數逐年遞增,主日禮拜坐無空位擁擠不堪。李春生長老鑑於教勢發展之需要,早有遷建拜堂的計劃,據說於一九一三年初,提案「獨資遷建禮拜堂」,案經信徒大會一致贊同而成定局。

◆大稻埕教會之概誌(一九一五年~現在)

枋隙禮拜堂決定停用之後,李春生長老於一九一五年八月,在台北市甘州街四十號(原地名日新町三丁目)建獻這座禮拜堂,改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這座禮拜堂建坪兩百多坪,連同周園土地,總共約莫五百坪。整座建築是由李長老匠心規劃設計,並親自監造而成。所以結構堅固,地基深達五尺,壁厚一尺六寸磚,氣派莊嚴,獨特風格,堂外周圍喬木蒼翠,益彰美觀,當時稱為全台教會之中,最具豪華的殿宇,而馳名遠近,聞風而來參觀與禮拜者,紛至沓來,極呈風光。

一九二四年九月七日,本教會禮拜堂建獻人李春生長老令終,享壽八十六。李長老天生奇才,智慧超凡,擁有宗教家、哲學家、著述家以及富豪家之聲譽。在本教會任長老職二十三年貢獻殊豐,所建獻這座禮拜堂永為後代信徒之景仰。

?

至一九二七年十二月止,郭希信牧師任內包括傳道師,三年牧師十四年,共服務本教會十七年,偉績可仰。一九二八年二月五日,聘張金波牧師為本教會第三任牧師,張牧師字鏡清,出生宜蘭,為人誠實謙和,忠勤任勞,致力分設教會,計有「下奎府町教會(建成)」「三重埔教會」,以及「李春生紀念教會」。又曾任台灣大會議長,北部中會議長,以及各傳教機關要職竭盡辛勞。

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日,聘張金波牧師之長子張崑遠傳道為本教會傳道師協理教會內外事工。由於父子同心同德共牧,是最佳搭檔,這段期間為本教會最興盛的黃金時代。

一九三六年四月十五日,中國著名佈道家宋尚節博士蒞會舉辦為期七天八場的奮興佈道大會。由於宋博士德高望重,每場佈道聽眾爆滿,溢出室外周圍,凡兩千多人,其中許多來自中南部教會信徒,盛況空前,轟動全台教會,備受聲譽。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政府對各宗教恣意打壓,尤其對基督教及天主教更嚴加管制,因此,本教會除主日照常禮拜外,週間聚會大都停止。信徒家庭受迫供奉日本國神「天照大神大麻」違者嚴罰,因此,信徒迫於無奈,只好「陽奉陰違」敷衍應付,避免飛來橫禍。由於本教曾純粹傳福音為宗旨,牧師證道從來不談政治,雖然時有便衣特務來暗探情況並未受干擾,總是也挨過八年抗戰的消沉歲月。最後畢竟是雨過天晴,柳暗花明,信仰路程卻也如斯焉。
  
一九三九年二月二十三日,張崑遠傳道師晉升教師。
  
一九三九年九月十三日,張金波牧師因公積勞成疾,病卒於馬偕醫院,享壽五十六,在本教會牧會十一年。本教會感念辛勞殉職,特舉辦本教會史無前例的教會公葬以示尊崇,告別禮拜會眾七百多人備極哀榮。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三日,台北中會派鍾天技牧師蒞會監選聘牧,選舉結果,張崑遠教師當選本教會第四任牧師。
  
一九四O年元月五日,張崑遠教師封立牧師,同時就任本教會第四任牧師,此乃眾望所歸慶得斯人。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也就是中國對日本抗戰八年的勝利,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於是台灣光復重歸祖國懷抱。基於我國憲法規定保障人民宗教自由,於是各宗教欣如草木逢春,恢復正常活動,基督教會快速發展,原住民的山地教會往未幾年之中,竟然建立幾百所教堂,蔚成奇蹟,讓國際人士嘆為觀止。
  
本教會禮拜堂自從一九一五年八月建造以來,歷經五十多年,在這漫長歲月裡,任受風雨摧殘,致使屋頂及橫樑多處破損安全堪慮。本教會青年團契有鑑於此,於一九六三年初,發起「獻磚建堂」推行一人一日一磚的奉獻,喚起信徒熱烈嚮應。至一九六九年五月,共募磚款新台幣貳拾萬元。同年七月間,經長執會會議決定聖堂大修,並推選張崑遠牧師、吳先知長老、卓維煌執事等三位為聖堂修理委員,隨即募捐興修,起初本擬換修屋頂橫樑,以及修補壁面地階為度,修理費預算新台幣參拾萬元,並預定工程天三十日後來發見吊樑及門窗均已腐蝕,並要開拓牧師館,因此修理費一再追加,結果共用新台幣六十多萬元。在修理過程中,經遭兩次颱風工程進度受阻,延宕三個多月,迨至同年十一月底才告竣修,於十二月間,舉行聖堂竣修感恩禮拜,會眾近三百人,舉目瞻仰聖堂煥然一新,歡欣同歌頌。

文章及圖片來源:大稻埕教會網站http://www.geocities.com/tttpch/


資料提供單位:大稻埕教會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