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信仰與生活
點閱次數:4054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人子得榮耀的時刻─受難週靈修默想
作者 / 蔡維民

【編按】本文寫於2011年,文本中的日期已予以修改,以符合今年2012年受難週日期。

※聖經經文採用現代中文譯本

■4 月1日(週日)棕樹主日
馬太福音27章11~54節
迎接祂的不是權仗

「彼拉多問他們:『那麼,我該怎樣處置那稱為基督的耶穌呢?』他們都喊:『把祂釘十字架!』」(馬太福音27章22節)

今天的經文描寫了耶穌的受審、被棄絕、被戲弄、受苦楚直至受釘死亡的過程,可以說是耶穌苦難的高峰。相對於傳統提到「棕樹主日」中耶穌榮耀的進城之記載,是一個極大的對比。我相信在2000年前的耶路撒冷,除了耶穌基督之外的所有人,沒有一個人會想像到短短幾天之間,整個情勢會有那麼大的變化。

耶穌騎著驢駒進入耶路撒冷,周遭的人載歌載舞,鋪上衣服與棕樹枝,歡欣迎接耶穌;但是在耶穌心中,已然清楚地知道,這是祂最後的旅程。祂很清楚地看見,在這些狂熱高喊「和撒那」的百姓之中,有一些人不久也將高喊「釘祂十字架!」那些將自己的衣服鋪在地上的人們,有的人將會看到耶穌的衣服被士兵撕裂;原先鋪在地上的棕樹枝,不久,將被刺在耶穌額頭的荊棘冠冕所取代。

學生們與支持者看到的是榮耀的表象,而耶穌清楚地知道自己即將受苦死亡的真相!

所謂「基督徒」,就是跟隨並學習基督的群體。我們都願意榮耀地跟隨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享受著眾人簇擁的感覺;但是我們是否願意跟隨祂,直到受苦的終結,感受被背叛、被羞辱的感覺,就如幾個學生與婦女看著耶穌在十字架上斷氣的那一刻?

耶穌旅程的終點不是耶路撒冷城,而是髑髏地;迎接祂的不是權杖,而是十字架;真正的榮耀不在眾人的簇擁,而是在於苦難後的復活!2000年前只有耶穌自己知道。2000年後的我們,是否也能清楚地洞察身為基督徒真正的責任與報償呢?  

默想:我們是否願意承擔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正如我們享受著耶穌基督的喜樂?

■4 月2日(週一)訓誨日
約翰福音12章1~11節
心裡常常有主

「耶穌說:『由她吧!這是她留下來為著我安葬之日用的。常常有窮人跟你們一起,但是你們不常有我。』」(約翰福音12章7~8節)

「馬利亞獻純哪噠香油」的故事,只要是基督徒幾乎都相當熟悉。耶穌稱讚馬利亞奉獻香膏並膏抹自己,認為這是為了祂的安葬而預備的,這樣的奉獻勝過一般賙濟窮人的善行。

純哪噠香油,有些翻譯是真哪噠香膏。這個「真」的原文是pistikos,原意是「信心」、「可信的」。以前的人會稱哪噠香油為「伊甸園的香膏」。猶太人的女子從小都有一個習慣,就是要儲蓄錢,買一些很貴的香膏裝在玉瓶裡。等到長大將來出嫁的時候成為嫁妝,所以,對女子來說,香膏是非常寶貴,代表她全部的愛。

耶穌對馬利亞的稱讚,是因為她的奉獻是「純然的」,不帶有其他的目的;而且她的奉獻是「全然的」,按馬可福音14章3節記載,馬利亞是「打破玉瓶」,不是灑幾滴香油在耶穌的頭上,她是打破瓶子全然倒盡。耶穌看到了,馬利亞破碎自己,將她最珍貴的愛,依著信心毫無保留地獻給她的主,這等於是最直接的「信仰告白」,勝過任何善行。對馬利亞而言,這或許是她對耶穌的感恩;但是,耶穌當下看到的卻是,馬利亞已為祂十字架的道路,預備了安葬之用的香油。

耶穌說:「常常有窮人跟你們一起,但是你們不常有我。」這句話很值得深省。即便耶穌與門徒在一起吃飯,門徒就擁有耶穌嗎?門徒們雖然與耶穌生活在一起,但是有的人(如猶大)與耶穌的心靈距離卻很遠。各位,你們的心是否常常有主?多少基督徒,每週來禮拜堂一次,心裡不是「常」有耶穌,也因此看不到耶穌真正的心意。各位,你明了耶穌的心嗎?  

默想:我們的奉獻是否真的是破碎自己、全然獻上?我們心裡是否常常有耶穌?

■4 月3日(週二)辯惑日
約翰福音12章20~36節
榮耀的時刻

「耶穌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刻已經到了。我鄭重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翰福音12章23~24節)

台灣的小學生大概都會有一個共同的記憶,就是種綠豆培養豆芽。我的小兒子也不例外。有一天,只見他如獲至寶地拿著一小盒豆子回家,然後宣告這是他的「寵物」,我們都不准碰。他非常認真照顧這些「寵物豆豆」,每天澆水、記錄,忙得不亦樂乎。過了2天,他哭著打電話給我,說他的豆豆「死掉了」,我就問怎麼了?他說它們「肚子都破了,都死翹翹了」!哦!原來是要發芽了,所以我就耐心地解釋,看起來是破掉的肚子,其實才是生命的開始。

約翰福音全書的重心之一,是如何看待耶穌的死亡。其中關鍵經文就是今天的經節。耶穌以「榮耀的時刻」來指稱自己的死亡,23節:「人子得榮耀的時刻到了。」24節以麥子落地死了結出許多子粒為隱喻,來指稱耶穌;33節提示「耶穌這話原是指著自己將要怎樣死說的」。約翰福音以「榮耀的時刻」表述耶穌的死亡,這與一般就死亡所聯想的羞辱、罪惡、柔弱有明顯的分別。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耶穌的死亡?耶穌給了「死亡」一個全新的意義,它不再是羞辱、失敗、失喪;相對地,它是榮耀的、勝利的,得到保守的。當然,做為人子的耶穌,也必然會有些許不安,因為祂知道即將要面臨的死亡,伴隨著太多的痛苦,幾乎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只不過祂也清楚,這樣的苦難將使祂被高舉,吸引萬民跟隨。

耶穌的死亡,對我們基督徒有何意義呢?代表我們也將如同祂一般──耶穌是所有基督徒的預表,順服上帝旨意而來的所有犧牲,在神的眼中都是尊貴的、是榮耀的;在這過程中我們所經歷的苦難,將吸引周遭人歸主!
  
默想:我們如何看待死亡?耶穌基督的死亡扭轉我們對死亡意義的認知?我們能否充滿信心地去面對生命中的各種犧牲?

■4 月4日(週三)退修日
約翰福音13章21~32節
同桌、同心

「猶大一接過餅,撒但就附著他。耶穌對他說:『你要做的,快去做吧!』」(約翰福音13章27節)

這是一個相當關鍵而又難熬的時刻。耶穌當然知道要出賣祂的那個門徒是誰,那個加略人猶大,他就坐在同桌吃飯的學生之中。彼得、約翰他們紛紛詢問到底是誰要出賣自己,只要自己把他指出來,所有的痛苦就不會發生,耶穌就不必被鞭打、羞辱、戴荊棘冠冕,甚至釘在十字架。只要在猶大還沒出門就制止他的話……。

耶穌看到了猶大的眼神,有些緊張與畏縮,卻已完全不想與耶穌親近。耶穌嘆了口氣,撕下一小塊餅沾了酒,遞給了猶大:「快去做你所要做的吧!」霎時間,猶大的眼神變得危險而嘲弄,耶穌知道撒但已進入他的心,猶大迅速離席,隱沒在黑暗中……。

望著猶大消失的方向,耶穌為了他憂傷。因為從晚餐之前,自己已不斷地給予他回轉的機會:在為猶大洗腳的時候,自己已暗示門徒不都是乾淨的;吃飯的時候,耶穌也藉遞餅,幾乎明指猶大就是出賣自己的人;同時再次提醒猶大,自己已知他要做什麼。耶穌想要點醒猶大,不是為了逃避祂自己該走的道路,而是期待祂所愛的學生,離開通往滅亡的結局。祂召選了猶大,愛他,而且愛他到底──就算祂清楚地知道,這個人將出賣祂。

耶穌終究順服,讓猶大去完成整個救贖事件中最黑暗的那個環節。

3年來,猶大被選召為門徒,甚至被賦予這個信仰團體幹部的職分;他也被授與能力去宣教、醫病與趕鬼,也獲得了成績。但是這個3年來,幾乎天天與耶穌同桌的人,終究離棄了主。

做為基督徒,我們當儆醒,我們都與耶穌同桌,但我們是否與耶穌同心?
  
默想:我們成為基督徒多久了?我們是成為基督的「信徒」,還是成為基督的「門徒」?我們是否真正摸著基督的心意?

■4 月5日(週四)聖餐日
約翰福音13章1~17節;31b~35節
彼此洗腳

「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老師,我尚且替你們洗腳,你們也應該彼此洗腳。」(約翰福音13章14節)

「為門徒洗腳」,是受難週中非常美的故事。「洗腳」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創世記,例如:亞伯拉罕接待上主向他顯現的天使(18章1~5節);羅得接待來到所多瑪的2位天使(19章1~2節);拉班接待亞伯拉罕的老僕人(24章32節)……,都可看到洗腳的記載。

在耶穌的時代,以色列人家門口都會擺幾口石缸,裡面裝水。當人們從外面要進屋子吃飯時,一定先用水洗手、洗腳,因為地面都是泥巴塵土,腳很容易弄髒,所以當宴請客人時,僕人一定要打水給客人洗腳。因為「為人洗腳」本屬卑賤之事,是僕人所做的。

經文中描述,耶穌從席位上起來,脫了外衣,拿了一條毛巾束腰,然後倒水在盆裡,開始替門徒洗腳……。這些細微的動作,代表耶穌是以僕人的樣式為學生洗腳,然而,祂一點也不擔心,如此僕人般的服事,會貶低自己的身分。洗腳是最基本、最卑微的工作,但是耶穌卻讓這個動作成為最神聖的服事。

透過「洗腳」,耶穌要門徒,包括我們知道3件事:1.服事需以愛為出發點,而且是絕對的愛(包含對猶大);2.真正的服事是可以在主裡彼此潔淨的,主的服事是為了讓門徒得潔淨;3.只有絕對的屈身,才能達到真正的共融,在共同體裡建立真正美好的關係。

耶穌為門徒洗腳,最終的目的是什麼?「你們也當彼此洗腳!」主怎樣服事我們,祂要我們也怎樣彼此服事;主怎樣潔淨我們,祂要我們也在祂救贖泉源裡彼此饒恕;主怎樣接納我們,愛我們,恩待我們,祂要我們也彼此接納,彼此恩待。

主說:「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默想:我們是否曾以各種形式為別人洗腳?我們是否真正肯為家人、配偶、兄弟姊妹洗腳?

■4 月6日(週五)受難日
約翰福音18章1節~19章42節
假裝不認識主

「耶穌知道將要發生在祂身上的一切事,所以上前問他們:『你們找誰?』他們回答:『拿撒勒人耶穌。』耶穌說:『我就是。』&hellip&hellip看門的女孩子指著彼得,說:『你不也是那個人的門徒嗎?』彼得說:『我不是!』」(約翰福音19章4~5b,17節)

在今天的經文中有一個很鮮明的對比。當猶大、羅馬兵與聖殿警衛浩浩蕩蕩來到客西馬尼園要捉拿耶穌時,耶穌很清楚地告訴他們:「我就是!」這讓一堆人「退後倒在地上」(5節)。後來,當使女問彼得是否是耶穌的門徒時,他竟然回答:「我不是!」

沒錯!耶穌被捉拿的時候,彼得經歷了一場「被認為與耶穌同黨」的苦難,他當時正進行著良心的爭戰。問題是,彼得不是信誓旦旦地要跟隨耶穌到死嗎?為什麼一下就崩潰了呢?是因為包括彼得在內的所有門徒,都仍「不明瞭」耶穌的榮耀是必須犧牲的榮耀!只有耶穌知道,所以祂說:「我就是!」毅然決然地往前大步邁進;耶穌也知道人的限度與軟弱,所以祂預言了彼得的不認。按路加福音記載,當彼得第3次不認耶穌時,耶穌轉頭看了他。

各位,我們明瞭耶穌的旨意嗎?我們明瞭基督徒該有的堅持與勇氣嗎?當我們惋惜彼得3次不認主時,我們又何止3次不認主呢?內心沒有主、遇上不公義之事時,扮作看不見、犯罪&hellip&hellip,每一項都是在不認主。我們的神,每一次都在為我們的背棄感到傷心;祂期望人們的回轉、倚靠和尊重,只要我們懂得在羞愧無力時尋找神的憐憫,祂正轉頭看我們──正如耶穌轉頭看彼得一般。

女兒曾經問了我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爸爸,猶大出賣耶穌,彼得3次不認耶穌,為什麼他們2人的結局有那麼大的不同?」我回答:「因為彼得看到耶穌看了他,所以悔改了;猶大頭也不回地走了,所以他滅亡了。」

默想:我們明瞭耶穌的旨意嗎?我們明瞭基督徒該有的堅持與勇氣嗎?我們是否曾與世界一起烤火取暖(18章18節),而否認了基督?

4月23日(週六)墳墓日
約翰福音19章38~42節
暗暗的門徒

「這些事過後,有一個亞利馬太人約瑟向彼拉多請求,准他把耶穌的身體領去。(約瑟是耶穌的門徒,只因怕猶太人的領袖,不敢公開。)彼拉多准了他的請求,約瑟就把耶穌的身體領去。」(約翰福音19章38節)

「我能為耶穌做些什麼?」約瑟心中悲傷地想著。「我曾跟隨耶穌,只不過作為三合林(Sanhedrin),是猶太公會的一員,所以不能公開承認,但我還是尊敬他啊!現在他死了,我至少也要幫他安葬吧!啊,對了,找尼哥德慕,他跟我一樣跟隨過耶穌,他一定可以幫忙的。」

2個膽怯又大膽的猶太有錢人私底下找了彼拉多,將耶穌的身體領了去。他們珍而重之的用混合著沒藥和沉香的香料,並且用細麻布仔細地包裹了耶穌的軀體。「主啊!」約瑟含著淚說道:「我只能為你做到這樣了,這樣是合乎我們猶太人傳統的。」他們動作很快地將耶穌的身體輕放在原為約瑟自己開鑿的新墳墓中,因為一旦太陽下山,安息日就到了,就不能再動作了。臨走前,他們望了望守在外面的婦女們,然後將大石頭滾到墓門口&hellip&hellip。

4本福音書中都詳細記載了耶穌的安葬。我們知道是誰把耶穌的屍體由十字架上取下的,也知道祂的身體如何被包裹,放在哪裡,包括詳細位置甚至主人的名字。這代表耶穌的受難、死亡與安葬是絕無疑惑的事,看似一切都終結了。但是,這樣詳細的記載更是為了顯現出復活的確實性──耶穌真的死了、確實葬了,而後3天榮耀復活了!

暗暗作門徒的約瑟,可能無法想像耶穌真的能復活,所以他按他的認知將耶穌「合乎傳統規定地埋葬」了。萬世皆傳訟他的勇敢與善心,但是他就缺了那麼一點「信心」。暗暗的門徒終究只能做到「安葬耶穌」。各位,做為基督徒,我們是跟隨主多一些,還是與世界妥協多一些?

默想:我們是「暗暗的門徒」嗎?我們的所作所為是「合乎禮數」地葬了耶穌?還是歡欣雀躍地與主同復活?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