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信仰與生活
點閱次數:98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過一個減法的好年
作者 / 林佩蓉

農曆春節即將到來,對於許多人而言,這是家庭團聚也是朋友相聚的日子。因為平日彼此分離,久違的聚首,好好的吃頓飯、聚個餐有其必要。但曾幾何時,我們只在意怎麼歡樂,而忽略了所有消費的內容,將為環境帶來什麼影響。

在未來2週,將有南台科技大學講師葉瓊霞以及台灣文學館助理研究員趙慶華分別介紹日治時期的1930年代的《反普特刊》,以及2017年上映的《浪費食物的故事》紀錄片,兩份相距80多年的資料,都在講述同一件事:資源的浪費。浪費不只是在有形的物質上,更是反應在精神上,與經濟結構交雜著,最後甚至對生活品質的順利維繫都產生威脅。

人總是擔心自己「沒有」,而鮮少看重那「已有」的,無論是在物質還是精神上,不滿足的感覺總是較多的,為了排場、為了熱鬧、為了節慶……,為了許多其實已經足夠的需要,終於到了「過度」想要的程度,無論是充胖子還是真胖子、變胖子,都在「過度」中顯現。為此,我們要問:這樣的年,真的是好年嗎?

所以,在農曆年前,讓我們一起來閱讀完全「不應景」的文章,有些警世之語,有點「瘦身」之意,或許能讓我們看見自己生活中的盲點,從而整理出可以讓自己夠用,又能成為他人祝福的資源。

在葉瓊霞老師所介紹的《反普特刊》中,這份1930年出版的刊物,除了可以讓我們一探台南府城重要的歷史一頁,也能看見時代的進步,是需要有人挑戰陋習的養成勢力。這個由幾位社會主義者、無產階級者所組成的「赤崁勞働青年會」,成員如林占鰲、莊松林後來都成為基督徒。他們當時關注普羅大眾的生活困難,也注意到宗教儀式所帶來的威脅。在封面上兩行字:「絕對地反對普度」、「打倒一切的迷信」,並非在反對民間宗教,而是在探究宗教的本質及其對社會的責任。

葉瓊霞老師簡介了裡面的文論,都是發人深省的觀念,例如廖毓文〈一種的詐取〉中寫到「既然對於死了的人,那樣的慈悲,難道目擊垂死的人,你沒有斯心救他嗎?」著眼於對現實的關注,關懷弱勢者的困境,這些運動者、作家、知識分子,抽絲剝繭的釐清束縛人心的痛苦究竟是什麼,大多數人追求的宗教是真正的信仰嗎?迷信勝過於一切,社會怎麼能進步?心急如焚的作者追問著。

時間穿越80餘年後,趙慶華老師分享的紀錄片《浪費食物的故事》,提供了許多數據,那或許勝過文字的形容語彙,直接讓我們看見「浪費」對於環境所造成的破壞,以及對人與人的支持體系產生的威脅。

在我們的基督信仰裡,「與快樂的人一同快樂;與哀哭的人一同哀哭」(羅馬書12章15節)總是讓人扎心。我們看重上帝所給予的,就當珍惜使用以及分享。讓我們過一個減法的年,找個時間清理自己的身心與環境,感受上帝的恩典浩瀚,也為社會資源的平穩發展,盡一些力。

文章與圖片出處:<台灣教會公報>第3492期

相片提供:陳安可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