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信仰與生活
點閱次數:173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在地的普世,普世的在地
作者 / 洪仲志

不厭其煩地從自身經驗出發,談普世合一之於青年和教會關係,不是為了倚老賣老或炫耀經驗,我的擔憂是:「究竟普世合一之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事工的關係與影響?而青年人又如何認知與實踐教會的普世合一。」這一切,總要回到我們對「普世合一」(ecumenism)的認識。

普世概念是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價值,是普遍受眾人理解與接受的。所以當媒體談論普世人權時,我們知道這是世人都享有的基本人權,普天下皆同。然而,「普天下皆接受」的價值,是從何而來?是一人高呼萬人跟隨?或不同族群、文化、性別與世代都理解與享有的?我想是後者。換言之,普世價值也存在各族群、文化、性別與世代中、每個在地群體裡。於是,普世價值並非教宗頒布的命令、也不是政治領袖如是說,而是每一個在地人、在地群體都相信與追求的生命價值。普世,從在地而來。

耶穌復活升天後幾十年,門徒在耶路撒冷的會議中,討論究竟作個基督徒,是不是一定要作猶太人。當時結論是:「每個相信耶穌的人都能當基督徒,但不需要作猶太人。」此概念可視為日後基督教傳遍世界的開端,讓世人都有機會認識主的依據。基督教信仰,從一個猶太人部族的信仰,成為接納普世,也受眾人接受的。那時候,猶太人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被迫離開耶路撒冷分散各地。為延續族群與信仰,宣教工作開始轉向非猶太人。我們可這樣想像,耶穌的時代雖有戰亂、帝國壓迫與政治腐敗,卻是族群相互接觸的時代。基督徒可以不作猶太人,確實讓許多羅馬人信主,也讓基督教宣揚到許多外邦人社群,外邦就是那些非猶太人族群。在地的普世,可能你開門就看見了。

然而,教會總在安穩增長後,不自覺落入人治的窘境。於是,教會的改革已不是新鮮事,比馬丁路德還早1500年的耶穌,甚至更早的先知以賽亞,都曾為信仰群體落入儀式化與人治的困境,提出改革的聲音與行動。1910年,愛丁堡神學會議也是在此背景下提出教會應該思考合一的議題。1948年普世教協以推動普世合一運動(ecumenical movement)為目標成立,並強調這是一個:尋求以基督為真理根基的教會合一運動;在每一個生命與服事中,尋求上主旨意;是一個人民的運動(movement of people);是一個同時存在於全球、區域與在地範疇的運動。也就是說,普世運動不需要出遠門,因為它已經連結在地至全球,從個人到群眾,在每個生命中尋求上主旨意,並以基督來為根基合一,而非統一。

開門,我們就能向鄰人宣揚上主福音。出遠門,只是普世運動的一環。我相信並且要不斷地宣揚,教會的合一,是在地的普世,普世的在地。

(作者為前CWM東亞區會執行幹事)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75期

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095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