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信仰與生活
點閱次數:197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打開家門讓愛住進來4-1
作者 / 家扶基金會

9歲的敏敏,原本有個和樂的家庭。不幸母親因中風住院,父親為了維持家計,到處奔波打零工,圓滿的家庭頓時支離破碎,沒有父母照顧的敏敏,常在外流連。她喜歡傍晚時分走在街上,聞著鄰居家飄來的飯菜香,那是家裡原本有的香氣,而不是醫院的藥水味;也喜歡透過窗戶,看著一家團圓用餐的樣子。肚子餓到受不了時,就到媽媽住的醫院到處討東西吃。好心的民眾發現了流浪的敏敏,經過家扶安排住進了寄養家庭。

寄養媽媽回憶起初次踏進家中的敏敏,頭髮打結、穿著明顯已不合身的衣服,身上散發出久沒清洗的味道。敏敏看到麵包、熱湯,忍不住狼吞虎嚥,吃到反胃還不停手;擔心又要挨餓,敏敏還偷偷把食物藏滿口袋。「看到敏敏真的好不捨,沒想到在台灣還有這樣令人心疼的小孩!」寄養媽媽說:「我告訴她,不要害怕沒東西吃、不用再擔心沒人陪,這裡就是妳的家!」

■每年2500個孩子須寄養

你是不是也和寄養媽媽一樣感到不可思議,在台灣有這樣令人不捨的孩子呢?據統計,台灣每年有超過2500名孩子,因為親生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如雙親罹患重疾、入獄、父母發生虐待或疏忽照顧,使兒童得不到適當的照顧。寄養家庭即是讓兒童暫時離開親生家庭,由寄養父母給予溫馨的照顧。早期家庭寄養服務的對象多為家中經濟弱勢導致無力撫養的孩子,但近年來服務對象逐漸擴及虐待、疏忽、不當管教等保護個案;另外,也有特殊行為問題需給予特殊關懷之兒童少年。以去年為例,在家扶服務的2209位寄養兒童與少年,其中虐待、疏忽、不當管教者佔了近六成。多數寄養兒童在年幼時面臨生活動盪、遭受不當對待等,而伴隨一些一般認為的偏差行為,考驗著寄養家庭的耐心和智慧。

■三成寄養家庭服務超過10年

為和寄養家庭攜手給孩子們周全的照顧,家扶的社工、地方政府的社工、各領域的專業人員成為寄養童與寄養家庭的後盾。除了社工每個月固定的訪視,讓寄養家庭可以隨時諮詢外,家扶在寄養家庭開始服務前、服務中,皆提供照護技巧等各類課程活動,幫助家庭因應不同狀況做預備;或是讓孩子接受心理創傷復原的服務,透過專業的心理師協助,撫平孩子的傷痛、增強孩子的自信和安全感。無論是各樣的議題,寄養服務的團隊陪伴寄養兒童和寄養家庭一同度過。

家扶統計,有將近三成的寄養家庭服務超過10年以上。目前服務年資最久的寄養家庭是31年,而且31年來服務不曾間斷!讓寄養家庭可以長年投入的原因不外乎對於寄養服務有高度認同,或是寄養家庭本身信仰成為支持的力量等……;但最重要的是,在服務過程中看見孩子的變化,原本哭泣的孩子重展笑顏、封閉的孩子敞開心胸、叛逆的孩子回頭感恩寄養父母的照顧,寄養父母彷彿成為孩子們真正的家人。這些生命與生命的交集和感動,支持寄養家庭持續這充滿挑戰的服務。

接受寄養服務的兒童皆是由各縣市政府轉介,當家庭出現不適照顧狀況,可以由照顧者自行向政府申請,或由生活周遭親友鄰居等主動通報。地方政府收到訊息時,將進一步了解該家庭照顧能力,以判斷兒童是否有安置的需要。若政府評估兒童需要暫時住在寄養家庭,則給予家扶相關資料。目前,平均每月有937戶的寄養家庭提供服務。為了確保寄養孩子的需求被滿足,並降低寄養家庭的照顧壓力,目前每戶家庭最多照顧兩名兒童,若是嬰幼兒、特殊照顧需求的孩子則以一名為主。

寄養家庭的主力以40歲到60歲、收入穩定、子女長大的家庭為主,所占比例超過八成。考量寄養父母的體力負荷,大多數縣市將65歲訂為寄養服務的退休年齡。比起5年前每14戶才有一戶60歲以上寄養家庭,現在平均每6戶就有1戶屬60歲以上家庭,呈現高齡化的現象;除了高齡化,近年來寄養家庭的數量,則呈現負成長的趨勢,相較於5年前減少40%。

■徵求25~60歲夫婦加入寄養行列

寄養家庭高齡化及家庭逐漸減少的趨勢暗藏著隱憂,意味著隨現任寄養家庭退休或停止服務,這些需要幫助的孩子,住所將更為有限。只要您符合以下條件,歡迎一起加入寄養家庭的行列,讓愛繼續傳承:

* 年齡:夫妻均在25歲以上,60歲以下。

* 教育程度:夫妻具高中以上教育程度。

* 婚姻狀況:結婚2年以上,相處和諧。

* 職業:有固定收入,足以維持家庭生活。

* 孩子人數:12歲以下的孩子最多3個。

* 居住環境:安全、整潔、有足夠活動的空間。

*品德:夫妻、孩子及其他同住的家人,需要品德端正、身心健康,沒有傳染性疾病及其他不良素行紀錄。

照顧寄養孩子就像照顧一棵剛移植的小幼苗,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擔心和挫折,但只要給予適當的照顧、包容和愛,就可以看見其長成樹木或開出花朵。

●欲進一步了解,請洽:0800-07-8585或各地家扶中心。

■寄養家庭是我永遠的避風港-受助者見證

文/陳明真

我今年20歲,目前就讀大學三年級,從國小我和妹妹就接受家扶的經濟協助,後來因為奶奶過世,沒有親戚願意照顧我們,我和妹妹就被安排到寄養家庭。在寄養家庭生活的4年對我的影響很大,很感謝家扶與寄養家庭對我們的幫忙與協助。

小時候因為爸爸生病早逝、母親失蹤下落不明,由年邁的奶奶照顧我和妹妹。奶奶的收入來源是老人年金以及資源回收賺來的錢,所以奶奶很辛苦,只能省吃儉用。但是最後奶奶病倒了,我和妹妹很擔心奶奶的身體。然而不幸的噩耗還是來了,奶奶離開人間時,我國中二年級,妹妹國中一年級。雖然我們有親戚,但是沒有人願意扶養照顧我們,那時我們真的很徬徨且失望難過。在社會局與家扶社工老師協助安排下,我們來到寄養家庭。還好我們的寄養家庭──謝爸爸與謝媽媽很有心,願意同時照顧我和妹妹,這對我和妹妹來說真是個天大的好消息。

寄養爸爸與媽媽是退休人員,年紀大約是五、六十歲,我和妹妹因為家裡的因素所以有點孤僻,個性比較內向害羞、不太說話,但是寄養爸爸媽媽很照顧我們,寄養家庭也有一個女兒,大姊姊大我3歲,他們全家人每天跟我們講話聊天,希望打開我們的心房。很快的,我們變得很熟悉彼此並且無話不談,就像一家人一樣。我們知道謝爸爸、謝媽媽之前也有照顧其他小朋友,但年紀都是比較小的,所以他們要幫忙的事比較多。我和妹妹來到寄養家庭已是國中生,所以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可以處理,寄養爸爸媽媽都說我們很乖、懂事,不讓他們操心。不知不覺就過了4年,我也準備上大學了,18歲是一個嶄新的開始,代表我可以照顧好我自己,所以我必須獨立,高中畢業上大學的那個暑假,我就搬出來在外租屋。

剛搬出來的時候很不習慣,自己一個人生活真的不容易,要省吃儉用、學習獨立。我開始半工半讀,負擔房租、電費、學費與生活費等,原來一個人生活的費用要花這麼多,終於知道要撐起一個家庭真的不容易。就算我搬出來了,寄養爸爸媽媽與家扶社工老師還是持續關心我,擔心我吃不飽、穿不暖,總是打電話來關心我的近況。寄養爸爸媽媽說:「家裡永遠是妳的避風港,累了就可以回家。」我心裡很感動寄養家庭對我的照顧與關心,有時我也會寄卡片給他們,有空就回家吃飯,很開心我有這麼棒的寄養家庭!謝爸爸、謝媽媽為人都很和善、親切,或許冥冥之中有注定我們會相遇,我很珍惜這段緣分,如果沒有寄養家庭,或許我和妹妹現在不知道在哪裡,他們給了我們愛與溫暖,以後等我有能力也要這樣幫助別的小朋友以及需要幫忙的人,讓愛傳承下去。

俗話說「養育之恩大過天」,我是真實了解這句話的含義,就算我們沒有血緣關係,但是我們卻是最親的親人,我也會盡我自己的本分孝順他們,他們是我的再生父母,永遠永遠不會改變的。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94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