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教會人物誌
點閱次數:958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此地就是了
愛民、愛土、愛上帝
作者 / 陳宇光

當使徒保羅悔改信主以後,他就到現在的塞浦路斯、土耳其和希臘等國的許多城市傳福音,也建立了許多間教會。在他第二次與第三次旅行傳道時,都到過土耳其西南邊的以弗所城傳福音,在這個城市播下福音的種子。不僅如此,因為他在這個城市的「推喇奴講堂」傳講福音有兩年之久,所以在那附近城市的人知道保羅在以弗所城傳福音,就到這個城的推喇奴講堂聽保羅傳講福音。

這些附近的城市包括啟示錄記載的士每拿城、別迦摩城、推雅推喇城、撒狄城、非拉鐵非城、老底嘉城,以及歌羅西城等,所以路加才會在使徒行傳記載說:「這樣的工作繼續了兩年,因此所有住在亞細亞省的人,無論猶太人或外邦人,都聽見主的道。」(19章10節,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從這裡可以讓我們知道,很有可能因為保羅停留在這個城市傳福音的時間很久,所以相信耶穌是救主的人就愈來愈多,最後保羅就把以弗所城的教會組織起來。因此,這個教會就正式成立了。

從保羅建立以弗所教會的歷史,讓我想到三件事可以和眾人分享:

█宣教的地區

保羅宣教的地區很廣闊,也在這些城市建立了許多間的教會。早期來台灣宣教的那些宣教師也是如此,不過他們會選擇一些比較重要的城市來作為宣教地區,例如馬偕博士就是其中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1872年3月9日,馬偕搭乘帆船「海龍號」從高雄北上,在淡水登陸。當馬偕下船以後,他看北邊和南邊,然後又向內陸看去,看見青翠的山嶺,也看見很美的景色。當時他的心靈非常滿足,他知道這裡就是他所要住的地方。有一種很平靜又很明確的聲音對他說:「此地就是了。」站在他旁邊的李庥牧師就對馬偕說:「馬偕,這是你的教區。」馬偕也在日記中寫著:「……下午3點,船駛入淡水港停泊,我看這個地方非常的好,景緻很美,我知道我已經到了我要宣教的地方,因為此地不曾有人傳過福音。感謝讚美我的主!我的心極為歡喜,同時極為激動。」就這樣,馬偕以淡水為中心,從北邊的金山到南邊大甲溪附近、東邊到宜蘭的大南澳,都是他宣教的地區,這些範圍可以說是非常廣闊。

█最後的住家

聽說有一個台灣教會的訪問團,到加拿大觀光並訪問當地的教會,要求參觀馬偕的墓地。加拿大教會的接待者感到很奇怪,對他們說 :「馬偕是死在台灣,也葬在台灣啊!」確實是如此,馬偕後來是死在淡水,也埋葬在淡水的淡江中學。

馬偕在人生即將步入尾聲時,寫下了一首很著名的詩歌:〈最後的住家〉。這首詩歌毫不保留地說出他內心對台灣的愛,他甚至期盼肉體上「最後的住家」就是台灣,這是令我們非常感動的地方。這首詩歌的歌詞這樣說:「我衷心所摯愛的台灣啊!我把一生全奉獻給你。我衷心所摯愛的台灣啊!我一生的喜歡全在此。我望穿雲霧,看見群山,我從雲中的隙孔,俯視大地,遠眺波濤大海,遠眺彼方,我喜愛在此不停遠眺。我衷心難割捨的台灣啊!我把有生之年獻給你。我衷心難割捨的台灣啊!我一生的快樂全在此。誠願在生涯終了之時,在大浪拍岸的響聲中,在竹林搖曳的蔭影底下,找到我一生最後的歸宿。」(譯文引自真理大學校史館〈尋根馬偕〉)有許多作曲家將馬偕的這首詩歌編成很好聽的曲子,在YouTube搜尋「最後的住家」,就會找到很多不同版本的〈最後的住家〉。

馬偕很喜歡爬山,所以有人說,這首詩歌大概是馬偕知道自己時日不多,於淡水住所裡寫的作品。其中「我在雲霧中看見山嶺」應該是指從淡水眺望觀音山的景緻,讓他回想到以前曾經爬觀音山的美好經驗。「從雲中隙孔觀望全地」應該是指在觀音山上,常常會有白雲遮蓋,但是在白雲中,會出現隙孔,可以觀看很遠的土地。他又看見北邊淡水河出海口的「波濤大海」,彷彿見到看似清晰卻又模糊的「遙遠對岸」。

在馬偕人生接近尾聲的時刻,他熱切地期待著說:「我喜愛在這個地方不停地遠眺。」這表示他很喜歡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不停地看遙遠的對岸,這個「對岸」應該是指希伯來書作者所說,舊約聖經裡面的那些信心偉人,他們所渴慕的是那在天上更美好的家鄉(參希伯來書11章4~16節)。

雖然如此,馬偕在詩歌的結尾,再一次表達他的心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愛是無法割捨的。確實也是如此,自從他來到台灣以後,就把台灣當自己的家,也娶台灣女子為妻,最後他的肉體也埋葬在台灣土地上,他真的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找到了他肉體上最後的住家。

█愛這塊土地

《看見台灣》這部紀錄片,讓人們看見許多美麗的台灣景色,但也看到有許多被破壞或是受到汙染的景觀。原來上帝所創造的台灣是美麗的,但因為人的心偏離了上帝,造成許多人為一己之私,破壞這塊土地,讓大自然的美景漸漸地消失了。所以我們應該將上帝的福音傳給他們,讓他們的心回轉歸向上帝。

百多年前,有很多外國的宣教師來到台灣,將台灣這塊土地當作自己的家,也愛台灣這塊土地,更愛住在這塊土地上面的人,他們的目的就是將上帝愛世人的福音傳給我們台灣人。有許多台灣人因為聽到他們所傳的福音,相信耶穌是救主、上帝是獨一的真神。不僅如此,他們也繼承那些宣教師愛台灣這塊土地的心志,付出愛心,用實際的行動來愛這塊土地上面的人。這樣的人很多,王金河醫師就是其中一個。

王金河醫師1916年4月23日出生於台南縣北門鄉,2014年3月13日因為腦溢血及心臟衰竭,於台大醫院過世,享耆壽99歲。他在國小畢業後,就進入長榮中學讀書,在學校中,接受基督教教育,聽到耶穌基督的福音,開始慕道。讀到三年級時,他主動接受成人洗禮,成為基督徒。後來到日本讀東京醫科大學,畢業以後在日本當醫生。但是因為母親病危,所以回到台南的省立醫院當醫生。

1950年代,由於自來水未普及,大部分的人都拿溪水或井水作生活用水。住在嘉義與台南沿海一帶的人則多用深井水,雖然甘甜可口,不過當時他們不知道井水中含毒性物質「砷」,結果許多人因為喝了含有砷的水,使得雙腳的肌肉組織漸漸壞死,最後只好截肢。罹患這種病的人,因為手腳四肢末梢血管缺血,造成肌肉組織壞死變成黑色,所以這種病叫做「烏腳病」。

1959年,台南中會至北門鄉開拓教會,所以請王金河協助成立佈道所,他很願意為了故鄉人的靈魂得救而事奉。有一天,台南神學院的教授到北門鄉看佈道所進展的情形,發現有許多人罹患烏腳病,他們的家庭經濟困難,沒辦法看醫生。有一位教授說:「如果耶穌現在是在台灣,一定會先到北門鄉醫治這些人。」當時在南神有許多宣教師,他們知道,要在這裡傳福音,一定先要解決這些人的病痛。他們認識台北芥菜種會創辦人孫理蓮牧師娘,知道她常常幫助那些弱勢貧困的人,因此,就跟她連絡。當孫理蓮知道北門鄉有許多人罹患烏腳病卻沒有錢看醫生時,就聯絡王金河,請他幫忙。

1960年,王金河不但沒有拒絕孫理蓮,還在自己的診所會客室成立了「烏腳病免費診所」,讓沒有錢治療烏腳病的病患可以到他的診所治療。王金河與他的醫護人員很有愛心來照顧每一位病患,他的太太毛碧梅每天為病患準備三餐飲食,並且帶領病患唱詩歌和禱告,讓這些病患從信仰中得到安慰,有許多病人因此相信耶穌,進入教會,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徒。就這樣,王醫師出力,芥菜種會出錢,並且接受各地的人捐錢。不僅如此,當時在埔里當醫師的謝緯牧師,每一個禮拜也會來王金河的診所一次,為病患動手術。

就這樣經過大約25年,大部分嘉義與台南沿海一帶的地區已經都有乾淨的自來水供應,大多數的人也不再飲用地下水以後,烏腳病的病患已經很少再出現,王金河免費為烏腳病病患服務的事工也就停辦。後來他將他的診所捐獻出來,作為「烏腳病醫療歷史紀念館」,讓人參觀與了解過去有關烏腳病的歷史。

王金河過去對烏腳病的貢獻與奉獻實在非常的大,所以被稱為「台灣烏腳病患之父」。不僅如此,台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為了表揚與記念他,所以在「烏腳病醫療歷史紀念館」的附近規劃「烏腳病文化紀念園區」,並為王金河鑄造了一個銅像。2013年11月12日的醫師節時,由王金河親自來為自己的銅像揭幕。一般的人都是在死後才被人造銅像來記念,但王金河可能是台灣第一個還活著時,就被政府造銅像來記念的人。王金河當時這樣說:「感謝上帝,派我為烏腳病的患者服務,一切榮耀都歸於上帝。」他的確為我們基督徒做了一個非常美好的見證與榜樣。

×    ×    ×

馬偕發揮從上帝所領受的愛,將他的一生奉獻給我們台灣,死在台灣,也葬在台灣,在台灣找到他肉體上「最後的住家」。一個加拿大的宣教師,對台灣這塊土地有這麼大的愛,那麼身為成長在這塊土地的台灣人,豈不更加需要愛惜這塊土地,以及關心這塊土地上的人靈魂的得救嗎?

要愛這塊土地上的人,最迫切需要做的事就是需要付出愛的實際行為,如同王金河醫師一樣,並且將耶穌基督拯救世人的愛,傳揚給更多台灣人,期待他們也能夠相信耶穌是他們的救主,讓他們獲得永生的盼望。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66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