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教會人物誌
點閱次數:429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施乾與照子 在愛愛寮行出恩慈
作者 / 風竹

2011年盧俊義牧師在台美聖荷西長老教會的靈修會,提到他教會的兒童夏季學校幾年來介紹了一系列對台灣有貢獻的人物,其中施乾先生是阮教會施敏娜姊的父親。聽完後我大感興趣,於是詢問敏娜姊有關她父親的故事,她給我2本介紹她父親的書以及幾篇報紙、雜誌的報導。讀完這些文獻後,讓我對施乾先生及其夫人照子女士有初淺的認識,並對他們為弱勢族群乞丐所做的大感敬佩。

■不計代價成立愛愛寮

施乾先生生於1899年,淡水人,畢業於台北工業學校(台北工專前身)土木建築科。畢業後工作時,在一次「細民」調查中發現台北的乞丐繁多,更看到一家三代都以行乞維生的悲慘現象,他的惻隱之心油然升起。施乾覺得他們很可憐,常常在下班以後買東西給他們吃,教他們識字,與他們聊天做朋友,聆聽每個人的悲慘人生境遇,就如同左拉所言:「天下幸福的事都大小雷同,但悲慘的故事卻千言萬語道不盡。」

為了能更深入地照顧乞丐,施乾不顧家人強烈反對, 辭去總督府職務,變賣全部家產,在1922年興建「愛愛寮」,做為乞丐救濟收容所,供他們食、衣與住宿, 一切免費。他親自為乞丐洗刷污黑的身體、理髮、捉蝨、資助病者就醫;除了照顧他們三餐與生活起居外, 施乾並教育他們或送他們的小孩去上學,改變他們的不良生活習慣,教他們種菜、養豬、製作豆腐、編草帽及各種手工技藝,讓他們用雙手養活自己,可以活得有尊嚴。

施乾在著作《乞丐撲滅論》裡闡述他的理想:「我願自始至終以如此熱情勇往邁進……我深知利己之極必將變成利他,利他的徹底將成為利己之理……只有如此,所有貧民、乞丐將被溫暖的手所救濟……在我們面前將展現從黑暗的、絕望的、不可有的社會,轉移到更光明、更有希望、可有的社會。」為何取名為「愛愛寮」?林金田著的書裡陳述:「原來那時乞丐,他們聚集的地方民間俗稱『鴨仔寮』,施乾的『愛愛寮』在台語的諧音上與『鴨仔寮』一樣,卻有更深一層含意,他希望大家能更愛自己也愛別人。」

■不平凡的先驅者

身為社工的我對施乾先生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作為有很深的感觸。是什麼樣的憨人會辭去令人羨慕的金飯碗,去照顧眾人唾棄、捧著破飯碗的社會寄生蟲?是多麼深度的執著與豪邁熱情讓施乾可以不顧家人的反對聲浪,一磚一瓦地興建收容所給他們一席棲身之處?是如何悲天憫人的胸懷,讓他在24歲這黃金年華「撩落去」拯救乞丐,做他們的心靈導師,帶給他們光明?有句話說「平凡人不會創造歷史」,唯有不平凡的人能夠看見異象,施乾便是這樣不平凡的先驅者。有人將施乾這位「乞丐之父」譽為「東方史懷哲」;盧俊義牧師則將其媲美於在印度照顧痲瘋病患的德蕾莎修女。不是基督徒的施乾先生活出了馬太福音25章35~ 36節所說:「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落異鄉,你們接待我到你們家裡;我赤著身體,你們給我穿;我害病,你們照顧我。」

施乾的元配謝惜身體一直都不好,無生育,他們領養了2個女兒,而後謝惜在愛愛寮因勞瘁過度而死。元配過世後,施乾在堂妹的介紹下認識了日本女子清水照子,京都人,家境富裕,是一位千金大小姐。經過一段時日交往,照子小姐深為施乾悲天憫人的崇高胸懷吸引,不顧家人強烈反對,離開日本與施乾締結連理,那年(1934年)照子24歲、施乾35歲。

婚後他們育有3女1男(敏娜、施香、愛鄉、武靖)。照子嫁到台灣後,放下千金小姐的身段,化浪漫愛情為力量,與施乾一起管理愛愛寮,照顧院民,成為艋舺居民口中的「乞丐之母」。

然而,施乾在1944年(時年46歲),因突發腦溢血而與世長辭。照子在35歲成為寡婦,最大的女兒敏娜那時9歲,最小的兒子武靖才3歲,又有近200名的院民加上員工等待她扛起重擔,繼續經營愛愛寮(後改名為「愛愛救濟院」)。那時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物資、食物、捐款都極缺乏,照子曾想帶著孩子們回京都與父母同住,院民一直懇求她,她也放不下,最後選擇留下來,歸化為台灣人,承繼施乾未竟的理想與志業。照子是位虔誠的基督徒,她說:「我只是平凡的弱女子, 都是靠主耶穌的愛與恩賜,才能持續事業至今。所以我日夜學習主的犧牲精神,忍耐到底,以求無愧於心而已。」照子於2002年以93歲高齡去世,愛愛院由么兒武靖續任院長,提供給自費或公費的老人安養餘生。

■倚靠耶穌的照子

我去採訪施敏娜姊,70多歲的她含著淚水娓娓談著父親的「無私、有愛心」。至於母親,敏娜姊形容她是一個非常低調又重禮節的人,待人親切和藹,很有耐心。她覺得母親很可憐,年紀輕輕就守寡,又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時窮到吃豆籤或地瓜稀飯配鹽吃,也必須把4個小孩送到新店暫時給別人照顧,自己則留在愛愛寮張羅200多人的飲食及日常起居,但她無怨無悔,「靠主耶穌與大家的幫忙」是母親常講的一句話,就這樣打理愛愛院裡裡外外60餘年,直到她辭世。

敏娜姊說母親深得大家的尊敬,台北市歷任的市長如高玉樹、李登輝、陳水扁都很尊敬與疼惜她,尤其是李登輝先生,常去看她;也有大企業家如養樂多大老闆,常常帶5、600罐養樂多請院民喝,也常常捐款贊助愛愛院。她形容母親極具愛心,有話直說不拐彎抹角,脾氣好,人緣極佳,很關心院內的老人, 常常拄著柺杖到各個房間探望老人,噓寒問暖,老人都很喜歡她。

看完有關施乾與照子的文獻,又採訪到他們的掌上明珠敏娜姊的第一手資料,讓我內心很激動。我從事過心理諮商,覺得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習慣與個性就如同移山般困難,但施乾先生做到了;我也輔導過很多靠政府救濟金生活的家庭,單親父母往往無心思考小孩的教育問題,因此一代又一代領著微薄救濟金生活,無法打破惡性循環,讓那時的我總是感到很心痛也很無奈。

平凡的我只能踩著前人的腳蹤做社會關懷工作, 所以我非常欽佩那些從無到有、創造歷史的先驅者。在那個大環境很貧乏的「民國前」時代,施乾先生不只免費提供吃住,更改變他們的習慣,終止了三代行乞的悲慘。

看著施乾的故事,讓我重新思考還能為目前服務的弱勢團體──發展障礙人士(the developmentally disabled)做些什麼?我能創造什麼工作機會給他們, 讓他們自力更生,甚至貢獻一己之力給社會?人只能活一遭,我常思索極其平凡的我要過怎樣的人生,要如何做才能使自己對周遭發揮些微影響力。施乾先生雖然只活了短暫的46年,但他如同蠟炬般燃燒自己,照亮了乞丐們的人生。我已經將近半百了,不知人生旅途還有多少年可以走,思考自己能再做什麼,才不會在見主面的時候汗顏。

註:《台灣先賢先烈專輯──施乾傳》、《為鄉里人傑塑像第三輯》。

文章及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160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