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姐妹開步走
點閱次數:152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新住民媽媽的悲歡人生
婆媳問題頭很大
作者 / 採訪@黃玉琴

遠從印尼爪哇日惹特區嫁到台灣的李小芳,小學讀基督教學校,國中二年級時跟著大姊和二姊一起受洗成為基督徒。當印尼發生排華暴動事件時,姊姊早一步先嫁到台灣,在姊夫的牽線下,李小芳認識了大她13歲的丈夫。雖然一開始無法接受,但後來她單純想到國外住住看,於是在15年前決定嫁過來。

如今回想起來,李小芳覺得那時自己實在太過天真,很多情況都沒有深入思考。雖然丈夫承諾婚後她仍可以繼續去教會,但因為公婆是廟公、廟婆,要求她也要跟著拜拜,還說若要信基督教的話,就回印尼去。不但如此,婆婆也不准她跟姊姊聯絡,想藉此斷掉她跟姊姊的關係。初來台灣的她看不懂中文,也不知道去哪裡找教會,只有跟姊姊去過新店附近的教會聚會一陣子,後來公公因病過世,婆婆搬回來一起住後,就沒再去了。事情的發展與她原先的想法不同,全不是預期的那般。

李小芳到台灣的第四個月就懷孕,加上遭遇許多挫折,所以沒什麼動力學習語言,生活方面多倚賴丈夫。丈夫出去工作時,她自己想辦法解決午餐,當時只學會「酢醬麵」這個字,所以兩三天就吃一次。她沒有上語言課,看電視是學習語言的唯一方式,李小芳開玩笑地說,後來發現看配音的韓劇學得最快,因為想知道劇情的發展就會特別注意看字幕,然後有一天發現自己聽得懂也看得懂了。

因為長相與台灣本地人不太一樣,李小芳走在路上,總是會引來好奇的打量,但沒有遇過什麼不禮貌的行為。反而是婆家的人總自認高她一等,婆婆聽到她講印尼語時還會不以為然地說:「蕃仔!」甚至阻止她教孩子講印尼語,令她覺得很受傷。

與丈夫相處上,李小芳最初只能用破爛的英文和肢體語言溝通,但語言尚在其次,最大的障礙還是婆婆,造成夫妻經常吵架。因為婆媳問題,李小芳一度搬出去住了一年多,因遇到惡鄰居只好又搬回家。之後婆媳關係變無解,婆婆經常用她聽不懂的台語罵她,甚至女兒會跟她說:「阿嬤在瞪妳。」夾在當中的丈夫又要她多體諒婆婆,讓她有一段時間心情很低落,與孩子的關係也變得緊張,大女兒一直覺得她在生氣,母女兩人無法好好溝通。

來台灣的15年裡,李小芳為了不落婆婆口實,堅持回印尼絕不花丈夫的錢。她希望孩子也能回印尼的娘家看看,於是想借助內政部移民署主辦的「新住民子女海外培力計畫」。這項計畫目的是鼓勵新住民子女利用假期學習語言和體驗文化,培育多元文化能力,將來可以利用多語言和跨文化優勢開拓新視野,增進國家經貿發展。

母女一起完成提案,並順利獲得補助,孩子終於有機會回印尼看外婆。2019年7月,李小芳按著計畫書,跟孩子一起參觀列入世界遺產的佛塔,也做了一些手工蠟染。

李小芳在家當了12年的全職媽媽,3個女兒現在分別就讀國中三年級、國小六年級和四年級。因為媽媽講話方式或穿著跟別人不一樣,有些新住民孩子會排斥媽媽到學校去或不讓同學知道媽媽是新住民。李小芳覺得很感恩,儘管自己沒有去教會,但主還是很疼愛她,沒有讓她遇到這個問題,雖然3個女兒的脾氣都很大,小時候也打打鬧鬧的,可是學業方面都很努力,還得到模範生的榮譽。遇到功課問題,有時媽媽沒有辦法幫忙,她們就會自行找到解決的方法。

因著孩子逐漸長大,這3年來李小芳有機會走出家門擔任通譯和印尼語教師。她現在是勵馨基金會的特約通譯,一個禮拜有一至兩個下午至基金會翻譯,協助印尼新住民解決問題。教育部自108學年開始增加7國新住民語言學習課程後,李小芳每週要到5個學校教印尼語,幾乎每天都有排課,搭著公車到處跑,令她覺得生活很充實。如今不僅家裡緊張的婆媳關係緩解,她也融入台灣社會,更可以為這一代的新住民姊妹盡一份心力。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58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