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姐妹開步走
點閱次數:819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老屋再生計畫點燃生命再興之火
作者 / 吳瑋卿

【編按】國立台灣文學館自2018年開始發展「友善平權資源箱」,2019年完成「創齡資源 箱」,並至各地推廣。作者吳瑋卿在當中不只是工作人員,也是她對生命的重新探視、對生活的重組。對長輩和她而言,都是一場精采的追夢之旅。

每當我跟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經驗時,總會令在場所有人驚嘆連連。到底是什麼樣的契機,使我能從餐飲經營跨度到社區營造,最後步入台灣文學館(簡稱「台文館」)殿堂呢?

故事必須從我40歲後開始說起……

當時,我剛從高雄嫁到台南,肩負起家庭與社會責任。那時候,台南市政府發起「老屋欣力」公益運動,鼓勵老屋活化,就此開啟我的社區營造之路。剛開始,我是以店家的角度與居民互動,但在深入社區後發現,在這熱鬧的舊城區裡住著許多老居民,他們在此居住50年以上,所有的悲歡喜樂全付諸這片土地上,不曾離去;而這些老房更是承載著他們的記憶,不曾離開。

隨著時代更迭,舊城老屋裡居住的人口逐漸減少,平均年紀也越來越大。那時,我認為除了開店賺錢,自己應該為這地方有所付出。我先是邀請社區的長者來店裡,並用一台義式咖啡機點燃他們學習的動力。一般人都會認為,泡咖啡是年輕人的玩意,但其實咖啡是共通語言。我教導長者們煮咖啡、拉花,讓他們聊天的話題從「生活上的提醒」,逐漸變為「交流咖啡製作程序」,除了學習新知外,還能拉近他們與年輕人的距離,讓年齡不再是鴻溝。

之後,我就持續推展這項理念,像是在2016年,我把這項活動寫成專案計畫,並投稿給信義房屋的社區再造計畫案。當時的專案叫「熟齡吧台手,一起來出走」,該計畫獲得熱烈迴響。之後,還參與台北松菸台日咖啡展,當時有300多攤的台灣及日本咖啡品牌,而我們的「熟齡吧台手」是其中年紀最大的,團員年齡加起來近300歲。這些可愛的台灣咖啡師席捲全場,鎂光燈四射,讓他們覺得生命有無限可能,不會因年齡而中斷追求夢想與實踐理想。

有了這段「熟齡吧台手」的經驗,我體會到年齡不是限制,只要有夢,生活就有無限可能。於是,我決定重拾書本,努力找尋更多目標。之後,很榮幸地考上台南大學文資所,並在因緣際會中接下台文館「社群資源箱」計畫案。

這項計畫案跟我的初衷很契合,在我過去的生活中,台文館是我和孩子常去的地方,那裡有我和孩子成長的共同記憶。因此,我希望能夠為台灣文學盡一分心力。接下這個案子後,我努力尋找任何有關博物館的延伸活動,試圖理出一條線,讓館所成為終身學習場域。

「社群資源箱」是台文館於2018年就開始的計畫案,他們委託台灣文學創作者協會在文化平權的架構下製作四款資源箱,分別為聽障、視障、兒少、創齡等。資源箱以行動博物館的概念,把箱子帶到全國巡迴推廣,不只是推廣團隊把箱子帶出去,也推動單位、機構借用,讓箱子動起來,散播種子,讓不便前來文學館的人也能享有文化參與權,弭平文化參與的落差。

其中,在「創齡」部分,我藉由過去的經驗理解到,台文館對長者們而言,其實是有障礙的。這些年齡從70至90歲的長者,不少是出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嬰兒潮,當時因為大環境的各種因素,致使他們被剝奪了學習機會,這也使一些長者在文字面前會感到自卑,認為台文館的門檻難以跨越,進而失去了接觸的機會。所以,我在推廣時,是以「繪本」來做規劃,並透過聽故事、說故事的方式進行活動。而台文館方面更是積極培訓志工團隊,以全國巡迴的方式,讓文學變得親近,也讓人人都可以是創作者,不因文字阻擾學習機會。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82期

相片提供:吳瑋卿、台文館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