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姐妹開步走
點閱次數:1546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網路如虎口,別讓孩子變宅童:實戰守則篇
作者 / 李台鶯

案例一:小寶是初中二年級學生。他學業成績不佳,上課或自習課喜歡看手機的電子書,或用通訊軟體和朋友群聊天。小寶的父母可算是成功商人,但生活忙碌,無暇顧及小寶,他每天晚餐後都得留在學校上自習課。小寶認為反正自己將來不會去讀大學,接管父母商店也無所謂。然而,老師通知小寶父母親處理他常常看手機電子書這件事。

案例二:大寶是科技人員,未婚,平常工作壓力頗大,通常下班回到家已經八點多。他每週五晚上參加教會團契,週日參加主日崇拜,雖有許多教會朋友,但平常沒有往來。他晚上常常上網,加入聊天群與網友匿名聊天,甚至以輔導自居,解決其他網友的「心理問題」,常常聊到深夜兩點多才就寢。他自恃年輕,體力尚能支撐,但隔天常常趕著上班, 沒有時間靈修,也沒有時間吃早餐。禮拜六的時間更是用在瀏覽網路,很少出去,自嘲是「宅男」。

案例三:美玉隨先生赴美進修,先生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美玉白天在家無聊,去社區大學修課,但因為英文程度稍差,修一門課後就知難而退。她又去速食店打工,但嫌工作太累,辭工在家。後來家裡安裝網路,她開始看許多網路文章,覺得不錯的就發給從前國內的朋友,以及現在教會裡的弟兄姊妹。由於沉浸網路,直到先生下班,她晚餐都來不及做,先生只好動手做飯。長期下來,她已離不開網路,連先生回家,她也不太與先生交流。

過了幾年,先生回國探望親友,美玉獨自在美國家中,以網路和朋友交流。有一天某個網友問她, 難道不怕先生有小三,突然之間她害怕起來,開始不能獨處,並且有幻覺、幻聽的現象。

先生趕回美國,帶美玉看精神科醫生,醫生開藥治療,美玉服藥三年多,雖然病情穩定,但情感反應呆滯,偶爾傻笑。她仍然繼續上網,說自己只是看文章,看到好文章就發給親友。

■失去選擇「不」的自由

網路成癮,和其他菸癮、酒癮、毒癮、賭癮、愛癮……一樣,都是不斷想填滿自己卻永不滿足,只不過成癮的目標物不同而已。

網路成癮與菸癮、酒癮或毒癮不同處,則在於後者是直接在身體內作用,因此戒癮時生理反應特別劇烈;網路成癮則主要是戒斷情感上的依戀,從網路以外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實屬不易。

前述三個案例都是因為網路成癮來接受輔導,只是根源原因各有不同。他們看起來好像是自由地選擇上網,卻無法自由地選擇不上網, 也就是說已經被網路奴役而不自知。

值得注意的是,網路成癮之戒斷與其他成癮一樣,都不是行為改變就可以斷根的。

■無效的治療方法

如果讀者上網瀏覽,會發現這些對網路成癮的描繪,例如:過度專注網路;越來越多時間耗費在網路以獲得滿足;一次又一次嘗試努力控制、減少或停止使用網路,但並未成功;若試圖減少使用網路,就會感到煩躁不安、心情不好、抑鬱或易怒;比原訂打算上網的時間還要長;因為使用網路而危及重要關係,可能失去工作、教育或生涯機會。但此類現象描述,容易使讀者誤以為上述現象即為問題根源,實則這些只是症狀而已。

坊間治療網路沉迷的方法,不外乎逆向操作法、外來停止器、設定時間限制、列出事情的優先順序、使用提示卡及個人活動行程表等,藉以減少或轉移網路成癮。對於尚未成癮者,或許能暫時收到減少網路使用的效果;然而對成癮者,其實是毫無果效。

心理專家針對網路成癮,提出網路成癮失調(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之詞,詳列關於網路之性成癮、網路之關係成癮、網路之強迫行為、網路之資訊超載、網路之電腦成癮等多種行為現象,並進一步聲稱:較害羞、較沒自信、社交退縮或人際溝通有障礙者,是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

然而,成癮並不是上述人群的專利,除了前述三個案例外,筆者在美國輔導的網路成癮者,少自小學生,大至七十幾歲老年人,包括基督徒或非基督徒、成功人士或非成功人士,皆不能倖免。他們都接受所謂專家的輔導,訓練建立人際關係與溝通社交技巧、釐清生活目標、規劃學習時間、參加選擇性及取代性的活動等,但都無法斷癮,因而被轉介到筆者機構接受輔導。

■在基督裡得到滿足

第一案例的小寶,喜歡看電子書,使用網路與朋友聊天,因為他認為自己考不上大學,將來也沒打算上大學,所以上課無心聽講,晚自習自顧自安靜玩著手機。我們對他說,將來即使不上大學,仍需明白整個人生好壞成敗的定義, 然後引進聖經系統神學「人論」的觀念,提出「為耶穌而活」的目標,不管工作或讀書,都是從心裡為主做的。

第二案例的大寶,我們追蹤他的人際關係模式,發現他的人際關係頗為膚淺,與異性交往雖沒有困難,但認為教會姊妹不成熟,寧可在網路上聊天認識人。因此我們鼓勵他培養深入的關係,建議他省思親密關係的要素,並帶領他認識自己。

大寶後來發現自己頗自以為義,而且喜歡扮演彌賽亞,他在網路上即因為扮演彌賽亞的角色而得到滿足,但這卻在他與弟兄姊妹互動時造成某種程度的困難。他知道問題後,開始與弟兄姊妹有實際互動,並針對自己某些根源問題做出突破。他不再逃避自己的問題,積極參與團契服事,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與缺點,虛心接受別人的回饋。後來他非常感恩,不單斷絕了網路成癮,更往成熟男子方向前進。

第三案例的美玉,想在網路世界找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然而虛擬的存在意義並未帶來安全感,以致她後來因為擔心丈夫拋棄她而崩潰。我們從她在基督裡存在的意義著手,現在她的安全感建立在基督裡,不再擔心丈夫會有外遇,而且積極培養敬虔的美德,並落實在家務事上,經營與丈夫的關係。

限於篇幅,本文未能詳細呈現輔導的過程,但旨在讓讀者明白,網路成癮者其實有共同處──他們都試圖使用網路來滿足自己內心深處的需要,卻永遠得不到滿足。剛開始他們也許說只要上網一小時就好,但時間越來越久,網路一再向他們招手。

誠如聖經所說,偶像向我們招手,承諾滿足我們,但至終無法填補我們心靈深處的需要。成癮者並未意識到自己內心深處的光景,內心有所渴求,渴求的目標物卻是在主耶穌基督以外,他們以為可以從上網得到滿足,卻沒料到自己反而被網路奴役。

被毒品奴役,或許我們會有所警覺;被菸酒奴役,我們覺得比較沒什麼;被網路奴役,大家更是無所謂了。因為現今是高科技時代,若不使用網路,好像就落伍了,誰又能覺察好的東西背後也會有陷阱呢?網路成癮或任何成癮,有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也許,基督徒唯有開始認真追求信仰,才能避免落入成癮的陷阱中了。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03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