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鄉土關懷
點閱次數:195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由慈濟反思教會
作者 / 時事座談小組

近日因為台北市內湖保護區土地開發案,使慈濟這個形象向來正面的宗教組織意外成為全台新聞焦點。各式政論節目撻伐慈濟不遺餘力,從捐款、制服的階級樣式、土地持有與變更等無所不批。雪上加霜的是,並非慈濟系統出身的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釋昭慧法師,熱心急切地幫慈濟辯護發言,上電視節目與眾名嘴舌戰,最終非但沒有澄清誤會,反而引起更大的風波。

除了土地變更案的爭議之外,還有網友爆料指出,慈濟販售的「宇宙大覺者」塑像,因為形象過於接近證嚴上人本人,引發「造神」的爭議;由壓克力製成、一尊高達33萬元的售價更讓人瞠目結舌,網友紛紛質疑慈濟是否遺忘了初衷,被利益蒙蔽了雙眼。是否當「慈善」變成了「事業」,慈善就不再慈善。

與之相較,羅東聖母醫院也在這次的慈濟風波中被提及。據聞這座天主教的醫院除了讓付不起醫藥費的窮人簽帳以外,若有人真的還不起錢,羅東聖母醫院每5年就會將借據集中燒毀,免去了窮苦人的債,就連導演吳念真的父親生前也曾受羅東聖母醫院幫助,讓他至今感念有加。羅東聖母醫院的美好見證,值得同樣擁有數間醫院的長老教會見賢思齊,並反省思索教會醫院應有的樣貌。

在現行健保體制底下,醫院不斷壯大自身的發展是其生存之道,然而不斷的壯大發展,卻容易淪為大型醫院之間的「醫療軍備競賽」,失去了「醫」與「病」之間該有的溫度與體貼。而醫院擁有的社福性質,更可能因為政府稅金的減免,意外接收了大量企業捐贈的股票而成為控股中心;重視管理與利潤,也容易在醫療過程中失去人性,病患成了一個又一個無名無姓的「個案」,就連醫生也成為被剝削的血汗勞工。

「教會醫院」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醫病關係又該如何定義?或許我們可以重新思考適切的「醫療傳道」平衡點,教會醫院在透過「醫療」而得到利潤的同時,究竟該有多少的比例投入「傳道」?對於偏僻鄉鎮的醫療照顧,是否投入了足夠的資源?更進一步來思考,獲利是否應該成為教會醫院創設的目標?或許建立一個「收支平衡就好」的醫院,不吝於將利潤轉作社會福利之用,幫助身邊最弱小的一個,反而最符合當初宣教師們創設醫院的初衷。

在公民意識高漲、一切講求公開透明的年代,面對社會上質疑慈濟的聲浪,以及「所有的宗教法人都應該被監督」的呼聲,長老教會身為台灣最大的基督教組織,也應重新自我反省,走過150年,教會內是否也產生了某些積弊,而又該如何改革以符合上主的心意。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89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