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鄉土關懷
點閱次數:480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與長輩同樂活 成為社區幫助
台北和平教會關懷站樂齡事工
作者 / 採訪◎Yvette Chen

你對「老化」的想像是什麼?安靜賦閒在家?在輪椅上等待被服務?台北市青田街附近這間教會,可能為你帶來關於「老化」的不同想像。

■和平183樂活關懷站緣起

在上班日午間走進教會一樓,裡面熱鬧得如週末一般,少則數十位、多則上百位長輩,剛結束肌力操、醫療講座、歌唱教學等課程,大夥邊熱絡談話、共享午飯,邊看大螢幕放映的巴克禮牧師生平等影片;而帶著無比活力服事眾人的團隊,同工本身也多是65歲以上、退休的會友,用自己長年累積的教育、管理、藝術、攝影等專業來服務他人。這裡是七星中會和平教會的「和平183樂活關懷站」,一個致力關懷60歲以上長者需求的樂齡課程,要打造一個教會老人與尚未信主的社區老人共融學習、一起生活、一起活躍老化、恩典老化的環境。

談起關懷站緣起,和平教會主任牧師蔡維倫說到,教會前身是日治時代的昭和町教會,歷史上就和青田街街區關係深厚,所以10年前規劃重建會堂時,就期許教會能成為社區的祝福,要讓教會成為社區居民容易親近、能自在進出的地方,所以教會沒有圍牆,一樓不是會堂或辦公室,而是供社區居民使用的開放空間。自2016年下半年起,教會更跨出一步、試辦每月一次的「溫馨下午茶」活動,2017年起變成一週一次,然後透過七星中會「社團法人台灣厝邊有愛關懷協會」向社會局申請長照共餐據點的專案補助,自2018年開啟一週三次課程和共餐,2019年更擴展為一週四次、每次最多有100多位長者參與的社區樂齡活動。

「和平183樂活關懷站」的「183」源於教會所在的和平東路183巷,而「關懷站」源自近20年來常聽到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也是公部門執行長照政策的一環。秉持教會老人或社區老人都一樣是教會牧養關懷的對象,及追求身心靈健康才是整全的全人健康之理念,和平關懷站設計各種主題的樂齡社區課程,如週二下午的183樂活班,每週都有不同課程,包含健康肌力操、醫療講座、槌球、美食製作、主題演講、校外教學等內容;週三身心靈健康促進班則由教會長老趙國光主責,邀請專業健康管理團隊帶領長者進行體適能活動,也提供心靈成長課程引導長者彼此互動,還有閱讀與分享聖經的人生哲學班、婦女成長班、桌遊班及DIY、藝術、芳療等課程,多元豐富的課程,讓長者可以手腦並用,吸引大批社區老人成為忠實學員。

■從成功老化到恩典老化

與坊間其他樂齡課程、社區大學不同的是,和平關懷站不只提供多元課程,更要帶領參與者經歷「恩典老化」的過程。關懷站同工、台灣大學退休教授蕭崑杉指出,人的老化可分為4種狀態,第一是「成功老化」,是個體在老化過程中能夠成功調適,如維持身心基礎功能、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第二是WHO提出的「活躍老化」,在成功老化之外,更強調心理上的關懷與支持、老人的社會價值、互動交流,並延長社會工作或活動時間;第三是「生產老化」,為提升老年人對社會的多功能貢獻。

身為基督徒,除了以上所述外,更期盼能走進「恩典老化」的生命,讓老化成為一個感恩和帶出祝福的過程,包括見證並回應人生的貴人、回應親友的愛心、關懷且為他人祈禱,成為他人祝福,正如關懷站團隊手上的美好事工。

■同工與學員的美好見證

在和平關懷站,許多長者正經歷身心靈同受祝福的過程。從建築界退休、現積極投入關懷長者和鰥寡者的長老陳秀英談到,學員中有位先生,年輕時公費留學,後來成為學界叱吒風雲的教授,但70多歲中風後,只能坐在輪椅上,脾氣變得很差,也經常責罵照顧陪伴他的外籍移工。但在妻子送他來關懷站上課之後,透過肌力操等課程的鍛鍊,目前90多歲的老教授,已不再整天坐在輪椅上,而開始拄著拐杖走路,和照護移工的關係也越來越好。另外一位失智症患者,也是被妻子帶來上課,因為同工、學員都會主動幫忙顧前顧後,現在妻子可放心地留他一人在關懷站上課,讓長期照護失智先生的妻子,能獲得喘息的時間。另外,也有已退休的女兒帶著老媽媽一起來上課,在課程互動中,母女關係變得越來越親近。更有多位非基督徒學員因為來共餐,進而參加人生哲學課,並決志受洗。

非基督徒學員江徵麟表示,身為和平教會鄰居的她,在退休後才因關懷站課程而首度踏進教會,因為同一期課程中有知識性講座、醫療講座、肌力操等多元化安排,很符合退休人士的需求。而且牧師和同工都很開明,不會讓人感受到一直傳教的壓力,即使是不同信仰的人,都能覺得很自在,所以她參加了第一期就非常喜歡,後來更停掉了原本在社區大學的課,轉為以和平教會的活動為主,因為在這可以很輕鬆自在與喜樂,為此,她也感謝耶穌的愛與庇蔭。

不只學員自身生命受造就,教會與社區的關係也因關懷站而改變。同工陳秀惠長老表示,福音廣傳是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也就是從「厝邊」開始,但和平教會因很多會友不是在地人,過去常有一種在圍牆內自己聚會、很難與社區居民「交陪」的感覺。但隨著教會開始展開關懷站事工,他們與在龍安里已擔任30多年里長的洪里長密切合作,在里幹事、鄰長的協助下推廣課程與共餐,那種與社區隔著一道圍牆的氣氛就改變了,社區老人們開始進入教會,關懷站的活動都是教會和社區共襄盛舉。

而已經79歲、仍積極投入服事的長老王雪枝也表示,以前走在路上,與教會附近的居民都不相識,但現在和牧師一起外出時,都會遇到社區居民和牧師打招呼。過去教會讓外人感覺門庭森森,但現在大門打開了,有一些學員原本是非基督徒,也因關懷站的課程,進一步進入她所帶領的讀經小組。

■邁向失智者友善教會

和平關懷站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中,從每月一次的下午茶、變成了每週四天的課程和共餐,滋養上百位長輩的身心靈健康,與會友和社區居民一起經歷「恩典老化」的美好事工。

和平教會主責60歲以上會友和關懷站服事的牧師楊博文表示,「因為我們體會到上帝的愛,所以希望教會成為社區的幫助。」而在高齡化趨勢下,失智症患者照護也是未來社會的重要問題,因教會本身有幾位罹患失智症的會友,更理解陪伴者的辛苦,所以教會也將與失智者關懷協會的瑞智事工合作,未來將提供場地與合辦活動,希望和平教會能夠成為一個「失智者友善教會」。

牧師娘林秀玲則表示,關懷站的事工不僅只是為了傳福音,更是以基督的心為心,無條件的去愛人、去疼愛與祝福這個社區。她說,在這過程中,受益最多的其實是自己,因為看見了長者的生命價值,也看見了人生下半場原來可以這麼不一樣,晚年的生命雖是夕陽,卻可以是燦爛的夕陽!

文章與圖片出處:<台灣教會公報>第3507期,https://tcnn.org.tw/archives/53094,擷取日期:2019.06.12

圖片來源:張芳俊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